唐礼平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法布尔的《昆虫记》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智慧课堂的现代化工具,通过绘制昆虫卡片、赏析精美语言、呈现写作背景等,对阅读进行推进,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书中的趣味、诗味和情味。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昆虫记》

法布尔的《昆虫记》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昆虫写得活灵活现,既有科学性又具有文艺笔调。作者与这些小生命接触,观察它们,认识它们,了解它们,描写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其目的,介绍昆虫习性是其一,但更多的是向读者传递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态度。《昆虫记》作为中学生的必读篇目已纳入八年级语文教材中,自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一主题。学生在七年级读名著名篇时已掌握了一些导读方法,那么怎样将所读体会进行推进并呈现,从而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呢?笔者结合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和智慧课堂的教学手段,对《昆虫记》进行了阅读推进。

一、绘制昆虫卡片,展现作品的趣味

《昆虫记》共十一册,其中涉及的昆虫有一百多种,每一种昆虫都有其独特之处,也有许多昆虫的习性有相通之处,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自然趣味横生。笔者在读《昆虫记》时,脑海中就自然联想出昆虫的模样。其实有些译本中已直接插入了昆虫的图片,黑白图片中昆虫的细足勾画了了,彩色图片中昆虫的颜色色彩鲜明,这些图片就是现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得当则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片,让学生或临摹或依据相应文字发挥想象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昆虫,这样可以加深其对文字的印象,变抽象为直观。学生动手制画,也增添了阅读的兴趣,丰实对内容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之初布置的前置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制作昆虫卡片,还将学生绘制的卡片制成精美的视频在导入阶段播放,当学生发现自己的作品以美好状态呈现时,兴趣之门自然打开。导入时,又将卡片集录于多媒体中,请一位同学随意抽取卡片,读出相应的文字,让其他同学竞猜昆虫名称,学生竞相举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看似毫无生命气息的图片,却起到了让昆虫跃然纸上的效果。学生读起《昆虫记》,自然感到趣味盎然,整个课堂也充满趣味。

二、赏析精美语言,品味作品的诗味

《昆虫记》是一部伟大的自然科学著作,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著作,其文笔精练清新,文风质朴,别成风趣,自成一格。在说明中有叙述、有描写,很多地方就像在讲故事,有连贯的情节,这就决定了阅读《昆虫记》不能忽略语言的美感和诗意。那么,如何让学生去感受这些呢?笔者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自行决定对语言品析的角度,课堂上各小组代表通过电子白板将各组的阅读收获进行呈现。有的小组将其中写某一昆虫的语言与百度百科及《辞海》中写该种类昆虫的语言进行了对比,发现《昆虫记》中大量使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有的小组通过精读与圈点批注相结合的方式对作品中的好词好句进行标注并赏析,进一步了解作品的文学性;有的小组则将全书中的“蜂”记录归纳在一起,体会作者对不同“蜂”的描写,感受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笔者肯定了学生的阅读成果,在引导学生对以上内容做总结后,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一个关于推粪球的视频,要求学生观看并学着用《昆虫记》中的语言风格为视频中的小昆虫写一段文字。有了《昆虫记》中充满情味的语言引导,加上学生自己阅读中的比较、赏析和总结,也为学生之后的创作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再加上现场观看的冲击力,学生迅速地完成了个人或合作创作。笔者适时择选学生作品中的佳句,利用智慧课堂的教学助手投影并进行评析。

阅读,总是围绕着语言进行的,法布尔被誉为“昆虫界的诗人”,《昆虫记》的语言生动有诗意,学生的阅读由书本走向实践,又由实践回到书本,就像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亲身的创作更能让其深切体验法布尔作品的文学艺术性,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呈现写作背景,体验作品的情味

《昆虫记》最吸引笔者的还是其字里行间所体现的风土人情。所谓“文如其人”,法布尔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家境十分困苦,生活条件的简陋没有让他抱怨,没有让他消极对待生活。相反,贫困的生活让他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同情弱小,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看待一切生灵,哪怕是小小的昆虫,在他眼里如同人类,这正是以人性观虫性,因此读《昆虫记》我们能体会到其中的浓浓人情味。细读《昆虫记》我们还发现,法布尔最大的兴趣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相,发现自然界的科学真理,他在撰写《昆虫记》时也秉承“事实第一”的原则,这是以虫性反观人性,更是一种科学情怀。那么,怎样让学生体验到这些情怀呢?笔者整合了很多课程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电子屏幕上呈现相关资料,如信件内容、名人评价等,丰富作品的背景,帮助学生解开其中的情味。

背景资料一:

(1)有一次,法布尔趴在地上,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死苍蝇,一连看了三四个小时,以至四周围满了人他都未发现。有人骂他“怪人”,可是他就像没听见一样。

(2)法布尔观察每种昆虫都花去大量的时间,如观察土蜂用了2年,研究蓝色的甲虫用了25年,研究隧蜂前后经过30年,观察蜣螂用了30年……

背景资料二:

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写道:“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唯一仅有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背景资料三:

法国著名戏剧家罗斯丹说:“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

通过以上资料延伸介绍,不难让学生理解法布尔精神的内涵,使学生明白,文学与科学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在创作中激情和冷静两者都是需要的,任何著作都不能缺乏情怀。

《昆虫记》不同于一般的科普著作,它充满了虫性之趣味、语言之诗味、人生之情味。教师在学生掌握了名著阅读的一些方法后,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将阅读深入化,极大地丰富了著作的文本价值,发展了学生的言语思维和形象思维,促进了学生对著作的持续性阅读的兴趣。从激发兴趣出发,感受科学作品语言的诗味,体验作品传递的情味,不一定止于《昆虫记》的阅读。通过本节课的展示与推进,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法可循,在智慧工具的协助下,名著阅读将不再乏味。

参考文献:

\[1\]汪迟.《昆虫记》整本书阅读的三个角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7):5155.

\[2\]丁卫军.人性与虫性《昆虫记》导读课\[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8):6162.

责任编辑:唐丹丹E9B8F959-D547-4B76-B934-6CF830CAA07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