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旭东 徐春喜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效地贯穿到体育类专业教育教学之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培育实现体育强国梦的筑梦者和追梦人。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价值生成于体育育人功能的再造;价值意蕴体现在丰富和创新的“铸魂”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上;价值追求在于提高体育专业人才思政觉悟与道德水平,推动职前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效应。体育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一致性和目标一致性,决定了二者协同育人效应。新时代体育院校需要加强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凝练融入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政元素,提升高校体育理论与术科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

关键词:体育;课程思政;理论内涵;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10-0044-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体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有着独特价值功能,“以体育人”是新时代体育院校破解体育人才培养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现状的重要举措。当代中国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坚定体育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体育独有的价值引领功能,全面加强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

一、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探微

(一)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生成

课程思政是高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必答题,课程思政能够以隐性的方式实现“思政”目标,而不是因“思政”而“思政”。体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体育本身不仅蕴含着身体健康的本体元素,也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关联着社会成员美好生活质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程度,给人们带来充盈的“快乐感”与“健康感”。由于体育类专业课程关乎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质量,因此体育院校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体育所特有的易让人产生同理心和共情力的思政要素,通过课程思政构建出“主义”与“问题”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使扎根中国大地的体育类专业教育教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沉的回应力,满足新时代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和期待。

(二)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首先,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在于教学内容的“铸魂”,让育人更具深度。体育类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学习、运动技能培训、人格塑造等方面内容,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契合,体育文化中的竞争与对抗属性,规则与规范特征,责任与奉献意识等,都为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了鲜活丰富的物质性资源和精神性资源。将这些思政元素和资源整合成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体系,能够使体育类专业铸魂育人更具深度。其次,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在于教学方法的“铸魂”,让育人更具温度。课程思政语境下的专业教师,既要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又要有在教育教学中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自觉与能力。“价值引领”重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时时触摸学生的情感脉搏,捕捉学生的心灵火花,师生之间形成稳定的双边信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体悟和认同思政理念,激发学生的共鸣与共情,使体育类专业铸魂育人更具温度。最后,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在于教学效果的“铸魂”,让育人更具力度。课程思政就是要破除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效应”,营造全教师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铸魂育人体系。各课程均要建立体育与人、与美好生活多向度圆融共通的关系,体现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彰显协同育人力量。通过系统性连续性全方位无死角地开展隐性教育引领,统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进而使体育类专业铸魂育人更具力度。

(三)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追求

首先,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追求在于提高体育专业人才思政觉悟与道德水平。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体育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与要求,新时代体育专业人才不仅要有厚重的专业素养,更要有全面的人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较高的政治觉悟与道德品质,能够更好地助力体育专业人才行稳致远。课程思政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既遵循了教育规律,又满足了大学生全面发展诉求。其次,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追求在于推动职前体育教育内涵式改革与发展。体育类专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中国体育教育处于新发展阶段的新方位,面临诸多新挑战新机遇,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体育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改革创新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水平,是历史赋予体育工作者的使命。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统领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灵魂。最后,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追求在于提升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效应。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重在将中国体育文化价值内涵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各种育人平台和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力度,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提升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效应。

二、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

(一)同理:体育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一致性

体育的价值功能由表及里一是强身健体,健康自我,这是体育的自然价值;二是实现自我超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体育的社会价值。总体来说,体育的双重价值是交互作用、复合发展的。在当代中国,体育发展水平标志着全民健康水平,而青少年的体育运动能力,则标志着民族健康进步指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表达了体育教育培养人的两个基本目标,高度体现了体育与思想政治间的逻辑同构性,这种契合正是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体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而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关系到职前教师的思想觉悟,更关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学生道德水平,历史上中华体育精神与爱国主义等民族精神紧密相连,当代的中国体育精神在此基础上又延展出拼搏向上、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这些都为新时代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了不竭动力。

(二)同向:体育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致性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体育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指向与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人民至上”思想的具体阐述,更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推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教学的改革重点。“人的自由发展”本身是一个社会关系背景下的实践性活动,这就决定了其离不开教育。课程思政作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思路新探索,就是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之中,使青年大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形成专业能力时同步涵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结构和自律性内在尺度,最终推动个性解放和个体全面发展。

(三)同行:体育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首要问题是同频。不论是体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探其根源都会归结于价值观培育问题上。大学生仍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引领大学生领悟真善美,在他们的心灵筑起评判是非的科学价值尺度,使青年大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勇于坚持真理原则。协同发展还需注意互补效应。这就要求一要具有创新协同发展思想。以课程思政理念重构教学大纲、重建理论体系、重做教学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完全融入体育类专业课程。二要做到言之有物。当代青年大学生主体性强,无感或反感于空洞的说教。体育课程思政要结合体育热点问题和体育专业理论,“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增强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认同和内化。

三、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一)加强高校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首先高校党委要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课程思政工作的系列指示精神,提高思想站位,切实担负起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高校党委全程做好组织考核监督,集中全校力量与资源打好课程思政攻坚战,构建可信可抓可行的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全生覆盖、全课程协同发展的课程思政体系。其次高校要设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在学校领导小组带领下,既各司其责又相互配合,同心同德共下一盘棋,深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积极组织教师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理念,引导教师投身于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最后要以党建工作带动课程思政。高校党建融入课程思政,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选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的最佳路径。长期以来,高校党建与专业课程之间没有形成良好互动,也没有开展双向融合,高校党委面对课程思政这一时代之问,责无旁贷要完成光荣历史使命,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问题导向,创新理论阐释,更新经典案例,既有效解决高校党建的及时性、精准性、实效性,又有利于构筑高校党建新体系,提升党组织意识形态掌控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快高校课程思政推进步伐。

(二)凝练融入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政元素

首先要再构知识体系。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需要和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从价值形塑、能力提升、知识传授三个维度对体育专业课程分解、梳理、重构,挖掘整理体育专业课程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凝练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性和科学性,强调融合意识,在课程思政资源与专业课程耦合度上下功夫,既不能使专业课程“泛思政化”,又不能使课程思政“泛空洞化”。其次要更新教学理念。高校要凭借课程思政推进各项工作进展,着重创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和学术话语,传承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吸收、消化和改造西方体育文化精华,自觉抵制西方“普世价值”借助体育文化传播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所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课程思政在教学理念上要构建体系化架构,避免碎片化引介;加大隐性教育力度,避免硬性植入。最后要革新教学方式。熟练运用对比分析法、启发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有效促进体育专业课程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入耳、入脑、入心。

(三)提升高校体育理论与术科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专业课程教师要做好课程思政,就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素养和能力。首先要强化专业课程教师责任担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门系统科学,在推动课程思政过程中,由于社会责任大、压力重,专业课程教师难免会产生一些畏难情绪,从而应付课程思政改革。如果不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意识,课程思政工作无疑会打折扣。其次要加强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素养。高校要组织对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专门的思政能力提升培训,完善专业课程教师的考核指标,出台一定的激励政策,多层次全方位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素养,努力营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共进。最后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相对其他专业课程教师而言,体育类专业教师与学生间的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青年学生更能产生深远影响,体育类专业课程教师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对青年学生有着更现实的感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基金项目:2020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立项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20GXDJ-ZD022);2019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9GXDJ-YB036)]

(1.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  110102)

(2.沈阳体育学院思政部  1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