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洪洲 刁玉翠 董翠香

拉班(Laban)被认为是动作教育的先驱,他提出的动作四个因素——“力效”“时间”“空间”“流畅度”成为动作教育的基础。斯坦利(Stanley)和洛格斯登(Logsdon)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动作教育四个基本概念:Body(身体:代表动作的工具)、Space(空间:身体运动的地方)、Effort(力效:动作执行的质量)和Relationships(关系:身体运动时与物体、人和环境的联系)。20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动作教育领域进入快速发展期,动作教育模式正式成为体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动作教育模式作为国外一种颇具影响力的体育教学流派被引入国内,此时研究主要停留在翻译、介绍、描述的层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学者从心理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等视角对其开展大量研究,主要涉及儿童动作发展与认知、情感、社会化、运动技能学习等领域。进入21世纪,体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呈现繁荣景象,加上儿童动作发展研究越来越深入,动作教育模式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日益凸显。

一、动作教育概念及内涵

动作教育是通过身体动作活动或创造性运动经验的增进,使个体的身心获得“最适发展”的教育或历程,这一过程的着眼点不仅是动作技能的掌握,同时包括促进个体的身心和谐发展。动作教育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动作技能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时,一方面动作教育突出动作或基本动作技能在人类生活和运动技能学习中的基础性、条件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基本动作技能的传授。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身体、空间、力效和关系四个概念及其内涵的动作元素,学会运用身体解决各种复杂动作问题,为学生未来学习与参与体育活动奠定基础。当前,动作教育被美国、英国等国家认为是传授运动技能的最佳方法。二是通过动作技能的学习。动作教育在关注动作技能培养之外,还关注身心疾病的治疗、身体意识的增进及个体创造性、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情感等发展。当前动作教育模式呈现出教育功能多元化、教育目标个性化、实施人文化和发展整合化的趋势。

二、动作教育模式特征

(一)“人人参与,人人贡献,人人成功”是动作教育模式的价值追求

学生的运动基础和能力不同,对动作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动作教育旨在发展每个学生的潜力,包括运动能力先天不足和运动天赋好的学生,使全体学生在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有获得感。基于此,动作教育模式对学生动作发展水平进行了阶段划分,教学设计将学习内容难度与学生动作发展水平相匹配,保证全体学生有效进行动作学习,积极参与活动,体验运动乐趣。每个学生都要积极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动作问题,提供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将自己的答案展示出来。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前提,人人参与、人人贡献是手段,人人成功是目的。

(二)构建动作词汇库

动作教育研究者对动作四要素“身体”“空间”“力效”和“关系”进行了细分,每类子系统又包括若干动作元素(表1)。动作元素是学习复杂动作技能的基础,基础知识掌握越广泛、越牢固,后续学习空间就越广阔。概念是对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概括的结果,动作教育模式认为动作学习应从动作元素概念开始,通过对动作教育框架中动作元素的认知、理解和运用,旨在构建学生动作词汇库。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动作元素概念,拓宽和加深了对动作的认知,就会更流畅、轻松学习较为复杂的动作技能。传统体育教学强调“身体练习”,往往忽视对动作概念的认知,导致体育教学认知领域目标的缺失,动作教育模式对概念的认知是区别于传统体育教学的特征之一。

表1 动作教育模式框架[4]

(三)以基本动作技能为主题开展教学

动作教育模式首先是动作技能的学习,但动作技能不是指运动项目中专门的、特殊的运动技能,而是指基本动作技能。因此,动作教育模式的教学不以运动项目学习和体能锻炼等形式呈现,多以基本动作技能为主题开展。技能主题将体育教学的重点放在基本动作技能的习得和在各种情境下对这些技能的运用上,其特点包括:第一,教学设计旨在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第二,通过增加基本动作技能的变量,丰富学生多样的运动体验,便于学生在各种运动情景下实现迁移效果。第三,突出“最适发展”教学理念,即学习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所处动作发展阶段相匹配。

(四)培养学生解决动作问题的思维与能力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经历新的、通常更复杂的运动挑战,教师不必也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动作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动作教育模式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独立解决动作问题的思维与能力。基于此,动作教育模式常用问答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方法,较少采用教师示范法,以免学生简单模仿,限制学生想象力。教师经常提出“告诉我你怎幺做?”“你能想出另一种方法吗?”“你有多少种方法?”等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多种动作并鼓励学生自我展示。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线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为学生未来独立解决动作问题奠定基础。

(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适应能力

动作技能学习过程蕴含着丰富的认知、情感和人际交往,对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效果。首先,动作教育模式通过“最适发展”的教育能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自我评价,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时的自我效能。其次,动作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增加人际交往机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动作教育模式还关注身心疾病的治疗、身体意识的增进及个体创造性等发展。

三、基于动作教育模式的体育教学设计案例——原木滚动作

(一)指导思想

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通过学习原木滚动作技能,为后续学习滚翻类基本动作技能和相关专项动作技能奠定基础。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动作展示,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的体育品格。

(二)教材分析

为使学生掌握滚翻类主题基本动作技能,本单元选取了原木滚、乌龟滚、单肩滚、前滚翻和后滚翻等五个由易到难的动作,原木滚是本单元第一节课学习内容。滚翻就是打破静止的平衡,实现重心的转移,因此在正式学习原木滚之前学生需要复习与体验先前学习的平衡、重心等动作技能与知识。原木滚动作简单,形式多样,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各种形式的动作,在此基础上发现与总结原木滚动作要领,为后续学习“乌龟滚”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共50人。小学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探究,先前学过跑、跳、滑步等基本位移动作和平衡、团身、摆动等非位移动作,已经熟知身体各部位、个人空间与一般空间等概念。可以看出,学生已具备学习滚翻类动作技能必备的前提条件,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适合选用动作教育模式。

(四)教学策略

动作教育模式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法、问答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并时常采用卡片、图片等媒介使学生掌握正确动作概念。通过教材分析可知,原木滚动作简单,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个人展示、相互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原木滚动作要领,为学生讲授正确的动作概念,最后安排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讲解原木滚概念及动作要领时可以通过卡片、图片等媒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

(五)课时计划(表2)

表2 原木滚动作课时教案(简易版)

(六)案例评析

第一,从教学策略看,教师提出“身体哪些部位可以作为重心的支点”、“如何像原木一样滚翻”等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积极探索并回答、展示各自答案,体现了动作教育模式“人人参与,人人贡献,人人成功”的价值追求。

第二,从教学内容看,教师让学生在一般空间中分别按照直线与曲线路径做出慢跑、跳跃、滑步等各种位移动作。教师运用“一般空间”“路径”“位移动作”等概念是先前已学动作词汇,这里起到复习与巩固的作用,体现了动作教育模式通过构建动作词汇库提升学生动作认知能力的特征。此外,该单元是滚翻主题单元,包括原木滚、乌龟滚、单肩滚、前滚翻和后滚翻等五个由易到难的动作。原木滚动作学习是滚翻类动作主题单元的第一节课,体现了动作教育模式以动作主题设计教学单元,以基本动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特征。

第三,从教学过程看,教师鼓励学生找出两种以上不同形式的原木滚,打破追求“标准”答案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独立解决动作问题能力,体现了动作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动作问题思维与能力的特征。此外,教学内容从平衡到摆动最后过渡到滚翻,循序渐进增加难度,使学生体验动作技能提升的快乐。在合作学习与个人动作展示过程中增加学生之间交流与沟通机会,体现了动作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特征。

第四,从教学效果看,学生通过个体探索、教师讲解与反复练习,能够至少独立完成一种原木滚的动作,理解原木滚的动作要领,有助于运动能力素养中基本运动能力的达成;在自主探究与个人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获得感,提升了自我效能,有助于健康行为素养中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的培养。在自我展示、相互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的意识与团队合作的能力,有助于体育品德素养中体育品格的达成。

第五,该案例在运动强度方面关注不够,学生平均心率难以达到140~160次/分,这是动作教育模式自身局限性造成的。建议在借鉴动作教育模式先进理念的同时,结合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升运动强度,落实体育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