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刚

【摘要】农村教师要根据地方特点,在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立足教材,拓展教材,并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层面,坚持对开发的资源精心设计,精确取舍,制定出实践性强、符合学情的活动方案,以帮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让数学实践课变成快乐的教与学活动。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实践资源

一、引言

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专门增设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标准,旨在强化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组织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学习,积极开发和利用相关资源,为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立足教材资源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现行的人教版数学教材中都编排了一些典型的数学实践活动及综合应用案例,成为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重要资源。

1.游戏类活动课

将数学知识、实践活动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相结合,如“数学乐园”(一年级)、“摆一摆,想一想”(一年级)、“量一量,比一比”(二年级)等。此类活动以低年级小学生所习惯、喜爱的游戏为主体展开教学,引导小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字和数学概念,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新学到的知识,既能巩固课本内容,又能寓教于乐。这些素材都来源于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注入动力。

2.实践性操作课

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拼、摆、折、量、画、剪、说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小小设计师”(二年级)、“制作活动日历”(三年级)等。在此类活动中,学生通过亲手制作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物件,感知其中的知识概念,如剪纸中出现的不同图形,日历中的数字与年、月、日的概念,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积累生活经验,学会实用的生活小技巧。

3.统计调查活动课

数学来源于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社区活动,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如“数字与编码”(三年级)、“掷一掷”(五年级)、“节约用水”(六年级)等。此类活动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外进行调查事件、统计数字以及分析结果等一系列步骤来得出日常事物背后的数学奥妙。

4.探索发现活动课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只有学生本人发现或创造出来的知识,理解才最深,掌握才最牢,如“一亿有多大”(四年级)、“探索图形”(五年级)、“确定起跑线”(六年级)、“自行车里的数学”(六年级)等。此类活动,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设计实验,统计结果,分析规律;另一方面,学生还需要在实验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及猜想。如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色和位置的规律;自行车不同结构的图形及大小关系之间的联系;不同跑道起点之间的相差距离是否一致等。因此,这类活动能极大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5.生活难题活动课

数学内容都来自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受挑战,有利于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使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我们的校园”(三年级)、“营养午餐”(四年级)、“打电话”(五年级)、“生活与百分数”(六年级)等。此类活动对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考验最大,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具备设计不同方案、分析各类方案优劣、确定最佳方案的能力。在最佳方案得出之前,数学思想、数学公式反复得到运用,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发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拓展教材资源

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教材资源的拓展和二度挖掘开发,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农村小学和农村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有效生成更多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资源,并及时加以利用,以提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

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立足教材、挖掘教材、开发教材的核心理念,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创新,把综合实践活动课落到实处。如学习周长与面积知识后,针对学生常对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的问题,结合这部分知识内容,笔者组织了一次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活动。

活动分三步,第一步动笔,给每名学生发放一张学校的长方形平面图,让学生用色笔沿四边描一描,再用不同色笔在长方形里涂一涂,初步了解描的是线,涂的是面。第二步动手,让学生把自己的课桌面用皮尺围一圈,量一量,再用手在课桌面上摸一摸,让学生认识到围的是周长,摸的是面积。第三步动脚,课外老师带领学生绕学校的围墙走一圈,并沿路介绍校园建筑物的位置,让学生理解走一圈是校园的周长,看到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是校园的面积。活动还延伸到了学生的家庭,学生随父母走进田间地头,走的田埂是田地的周长,田间庄稼和蔬菜所占的是田地的面积。这一实践活动,既让学生深刻体验到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内化了两者的概念,又让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上述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了观察、思考,体验到了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有效应用,同时又培养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应用好数学知识的意识。

四、开发家庭资源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元,家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立体的,是充满情感的,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家庭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数学知识和规律,这需要教师准确、及时、有效开发、生成和利用这些资源,把它们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用知识指导实践,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如以家庭为背景开展“制订自己的作息表”(使用计时法)。在学习24时计时法后,教师可从农村只习惯使用普通计时法这一现象入手,让学生回家后在父母的配合下,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息表带到课堂上,比一比看谁的作息时间安排得更科学、更合理。同样,要求家长根据自己的作息制定一张时间表,学生为父母制定一张作息时间表,也用24时计时法表示,比一比看谁安排得更合理,双方约定好谁合理就听谁的。通过这些有效的实践活动,学生既巩固了计时法相关内容,又针对家长不规律的作息时间提出修正意见,让家长习惯使用24时计时法,促使全家都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再如开展“过生日”(熟知年月日)活动。庆祝生日已成为现代社会、家庭加深感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农村,只有长辈重视子女的生日,有的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更不要说爷爷奶奶的生日。结合这一农村实际情况,在学习完年、月、日相关内容后,教师让学生回家后用刚学到的年月日表示的方法记录下所有家庭成员的生日,并简要记录每个成员在成长中发生的最有趣的事。这一实践活动既增进了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又锻炼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又如开展“我帮爸爸铺地砖”(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实际应用)活动时,教师扮演爸爸,由“爸爸”出问题,“儿子”(由学生扮演)帮助解决。地砖用塑料泡沫制作,颜色鲜艳,规格不同,利用教室划出不同的房间,并要求在尽可能省钱、省材料、省时间的前提下,让学生自找成员,自选材料,最快、最佳地完成任务。

又如计划“家庭的一日开支”(计算能力的培养)。在学完小数四则运算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算算我家的日常开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统计,把家庭的生活开销分类记录下来,分别进行数学计算,制作开销明细表格,然后对表格进行综合分析,设法节省开支,促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技能,又使学生意识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五、挖掘社会资源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着秀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产实践,这些都可以成为学校所利用的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比城市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因地制宜,避虚就实,用好这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

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可开展“篱笆与围墙”(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应用),以农村菜园筑篱笆或砌院墙为情境,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先设疑:“为什幺有的篱笆是四面的?有的是三面的?还有的是两面的?”引发学生动脑思考。然后巧画平面图,通过“四边不靠墙”“一边靠墙”“靠墙角”不同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计算菜地的周长和面积;再通过对同样长和宽的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比较,让学生积极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因此,教师应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学生熟悉的、需要了解的事物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通过对这些事物中蕴含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总之,只要我们大胆创新,发挥农村的地域优势,扬长避短,以培养学生“爱农、学农、兴农、为农”的情感为出发点,充分开发丰富的农村课程资源,为激励学生的探究欲望,合理指导学生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定会创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肖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