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用文体写作思维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满足学生日常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准确地表达见解,做到有针对性地写作,而利用“两个意识”“一个核心思维”策略是培养学生应用文体写作思维的关键。

【关键词】应用文体;核心素养;写作策略

作者简介:尹春花(1984—),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

一、“三新”背景下写作教学对应用文体写作的偏重

“三新”背景之前的写作教学,倾向于文学文体的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创作文艺作品,抒发文艺情怀;而“三新”背景下的写作教学,倾向于应用文体的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在各种场合、各种主题背景下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知。纵观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写作板块,教师能清晰地认识到“三新”对应用文体的偏重。

新课标对于写作教学目标有清晰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这里虽没有明确的应用文体要求,但是“根据具体语言情境”“不同对象”“文明得体”等要求,都属于应用文体写作必须关注的要素。

新教材对应用文体的教学也有所偏重。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撰写推荐书”、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第四单元“撰写建议书”,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写说明文”、第五单元“写演讲稿”、第七单元“学写综述”等都是对应用文体的教学。除此之外,教材内还有比较多的读后感、札记、随笔、学习卡片等写作训练。

纵观近些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应用文体早已在全国卷中全面铺开,例如2015年全国Ⅰ卷中的“写一封信”、2019年全国Ⅰ卷中的“写演讲稿”;2019年全国Ⅱ卷包含“观后感”“慰问信”等几种应用文体写作任务;2020年全国Ⅰ卷中的“发言稿”、2020年全国Ⅱ卷中的“中文演讲稿”、2020年全国Ⅲ卷中的“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都是应用文体在高考试卷中的体现。高考试卷中的应用文体写作要求也给高中写作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指引。

二、应用文体写作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三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的“实践性”,旨在让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来解决生活、家庭和社会中出现的问题。生活中,学生会有给亲朋好友、师长写书信的需要;在学校、社会中,学生会有演讲、倡议的需求。因此,让学生学会写信、写演讲稿、写倡议书等应用文体至关重要。一方面,这是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的应有之责;另一方面,这也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知理念,以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过程。学生在高中阶段形成了应用文体写作的思维和能力,走入社会后,无论是发言、演讲,还是人际沟通,乃至打报告、写总结等,都能做到文从字顺,有的放矢,表达清楚,条理清晰[1]。应用文体写作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应用文体写作思维的培养策略

应用文体是针对学习、生活中各种场合的交际问题而写作,其文体类型是丰富的,而且每一种文体均有各自的格式,较为固化。因此在教学中,经过一定的培训,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不同文体的格式,难点在于学生的行文思维逻辑如何展开。那幺如何解决学生应用文体的行文逻辑障碍呢?笔者认为需要强调“两个意识”“一个核心思维”。

(一)两个意识:写作者身份意识、读者意识

1.写作者身份意识

“写作者身份意识”指的是行文时,学生有写作者的身份感、立场意识。应用文体最大的作用是实现交流、交际,写作者有时代表个人的主观立场,有时代表团队或者集体的客观立场,如2020年全国Ⅱ卷中的中文演讲稿写作,题中写作身份为“中国青年代表”,因此在写作中除了畅谈对“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认识和理解,更应该呈现“中国青年”的身份意识和政治立场,以及“中国青年”放眼全球的大格局和国际意识,出现“我们中国青年”“作为中国青年的代表”等字眼,而这些字眼正是立足于“中国青年代表”身份所呈现的思考。

无论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在日常社交中,不同的身份代表了不同的立场。同样的,立场不同,语言表达也会有不同的需求,这便是平时常说的“语言得体”。如代表团体或集体,身份正式,公众场合要求相对严谨,行文时通常要逻辑清晰,语言准确真实、简练规范;而个人给他人的慰问信、给父母朋友的一封信,语言则可以更温情,内容更具有人文温度。这都需要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有明确的身份定位,明确“我是谁”。除了行文中表露出的身份意识,学生也要在语言和内容的表达上符合身份,使沟通表达更有效果。

2.读者意识

应用文体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定向性,主要体现在行文针对特定的内容,读者有定向锁定的群体。“读者意识”指写作时,写作者对要交流的对象有清楚的认知,知道写给“谁”,并有与之进行有效沟通的意识,这也体现了语言表达得体的要求。明确读者群体,有利于行文时展开更有针对性的表达。如2020年新高考Ⅱ卷中的写一篇主持词“带你走近 ”。本题写作时,学生要有写作者身份意识,作为电视台主持人、公众人物,语言内容要客观、科学;也要有读者意识,即了解受众为观看节目的观众。而观众这一群体,文化水平不一,因此主持词的写作,语言除了要客观,还应口语化、简洁化,满足大部分观众理解需要和听觉需要,这样,主持词才能达成有效沟通。又如2020年全国Ⅲ卷中的“给高一新生的一封信”。显然,该作文题是期待考生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提出建议,因此行文中宜有“作为高中生活的过来人”“即将毕业的我”的写作者身份意识,也应有“亲爱的高一学弟学妹”“刚刚踏入高中校园的你们”等读者身份的表达。如下这个开头段落的写作就显得非常精彩:

我为素缟 自添锦色(四言体标题)

—给高一新生的一封信(正副标题相结合,体现文体要求)

亲爱的高一学弟、学妹:(对象明确)

展信佳!(问候语单独成段,非常规范)

①考场中顿显思绪,抬眼无意瞥见窗外云海翻腾,一架飞机拖曳着长长的云线驶向云端彼岸,不禁慨叹:逝者如斯夫!今秋九月,我将步入大学殿堂,你将走进高中校园,我们一起开启新征程。手握下一列班车的车票,我们该以何种眼光审视自己?我们又该以何种姿态来迎接新生活呢?(写作者身份、读者身份、交流感皆有体现;紧扣材料关键词句)

在应用文体写作时,写作者要有清晰的读者意识,依据读者身份选用得体、准确的语言表达。一般而言,广播语言的选用需要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口语化、通俗易懂,不用倒装句,少用甚至不用长句,多用短句,力求简洁易懂;倡议书的“读者”是特定的社会成员,行文上需要陈述倡议的原因,以及倡议的内容,内容上需要理据合情合理,科学严谨,使人信服;演讲词需要激发听众的情绪,唤起听众的共情,因此行文可以采用排比、反问、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书信可以采用规整雅致的语言,使得信件文质兼美,让阅读者反复回味;等等。写作者写作时对“读者”的特点和需求有清醒的认识,语言就会得体合宜,写作的内容就自然有针对性、指向性,沟通、交流的目的自然能够达成。

因此,在应用文审题写作时,学生需要具备写作者身份意识和读者意识,有意识地选用准确的词语和视角,让写作做到具有“对象感”和“交流感”。

(二)一个核心思维:有逻辑地完成情境任务

应用文体强调“一事一文”。在高中写作任务中,应用文体的“事”通常指作文题中的情境任务。情境任务的完成,一方面体现在文体的格式上,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格式与体例,标题(包含副标题)、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祝颂语和落款等要能依据不同的文体准确选用规范的格式;另一方面体现在行文的分论点上,即有逻辑地进行沟通交流。这两方面,显然后者更有难度。笔者认为,要想有逻辑、有条理地完成情境任务,需要学生具备以下两个意识。

意识一:透析题目任务,并巧妙借助情境材料,搭建行文框架的意识。如2020年新高考Ⅱ卷中的写一篇主持词“带你走近 _________”。

1.透析情境任务—圈划关键词,明确情境交流的目的。

本题的任务关键词非常明显:主持人、主持词。

2.借助情境材料,搭建行文框架—从情境材料中寻找行文落脚点,即分论点的陈述。

材料中有这样的关键提示“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着名人物”“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可明确写作指向:选择一个有底蕴的地区,或者一个于自己有特殊意义的地区。

3.辨析分论点间的逻辑关系,着意于各分论点,有梯度、有层次地论证中心论点。

分论点的逻辑主要是围绕“是什幺”“为什幺”“怎幺办”进行构建,根据以上思考,可做如下行文结构示范:

开头逻辑:主持人开场词,介绍自我身份,并开门见山介绍地名—“是什幺”。

主体段落:分论点一,介绍该地的历史底蕴;分论点二,介绍该地的景观特点;分论点三,介绍该地的人文亮点—“为什幺”。

结尾逻辑:表达赞美、维护、传承之意,并收束结尾,如:“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再见!”

又如2020年全国Ⅲ中的“给高一新生写一封信”。

1.透析情境任务—圈划关键词,明确情境交流的目的。

任务关键词:毕业前、高一新生、信、“为自己画好像”。

2.借助情境材料,搭建行文框架—从情境材料中寻找行文落脚点,即分论点的陈述。

材料中有这样的关键句“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幺”“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可明确写作指向:高中阶段的自我认知、价值观及人生观的确立,实现价值观及人生观的策略。

3.辨析分论点间的逻辑关系,着意于各分论点,有梯度、有层次地论证中心论点。

分论点的逻辑依然围绕“是什幺”“为什幺”“怎幺办”进行构建,根据以上思考,本题可做如下行文结构示范:

开头逻辑:介绍身份,并引出书信中心—关于“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思考(身份“是什幺”、主题“是什幺”)。

主体段落:分论点一,回忆高中阶段的“我”在思想上及行动上的特点;分论点二,对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思考;分论点三,面对高一学弟学妹,对于高中阶段学习的建议。

结尾逻辑:表达殷殷期待之情、勉励之情,落款。

如此,既满足了应用文体的格式需求,更巧妙借助了材料情境的陈述角度,有逻辑、有层次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意识二:是什幺、为什幺、怎幺做的追问意识。

以上示范构思立足于有比较丰富的材料,有可借助的陈述角度。若材料语言较为简洁,可借鉴作为分论点的角度不够,那幺,写作者在构建行文框架时,就应回归到是什幺、为什幺、怎幺做的思维追问中。如:“乡土与时代论坛”邀请你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参会,发表以“心怀乡土,拥抱时代”为主题的演讲。请你据此写一篇演讲稿。这个作文题表明了写作者身份“青年学生代表”,以及特定的交流情境“乡土与时代论坛”和主题“心怀乡土,拥抱时代”。写作时可立意为“在时代风雨中心怀故土,始得心安”。搭建行文框架时,围绕立意中心追问“为什幺”—为什幺心怀故土,新时代里为什幺需要心怀乡土;追问“怎幺做”—新时代里如何安置故土。再完善“两个意识”,可做如下行文结构示范:

开头逻辑:称呼、问候语、演讲主题为“心怀乡土,拥抱时代”。

主体段落:分论点一,回望过去,乡土情怀在中华文化中一直是重要的一支,它安置和抚慰了中国人颠沛流离后孤寂的灵魂(心怀乡土的意义,即“为什幺”);分论点二,乡土情怀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动力,激励人们反哺与归巢(心怀乡土的意义,即“为什幺”);分论点三,新时代青年学生应厚植乡土情怀,以奉献乡村、改变乡村的青年人为榜样,投身于祖国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怎幺做”)。

结尾逻辑:发出号召,结束语。

如此,通过追问“为什幺”“怎幺做”就可以完成一篇有说服力的应用文。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文体写作思维,教师既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者身份意识和读者意识,让学生有意识地选用准确的词语和视角,做到有针对性地写作,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一个核心思维”,让学生有逻辑地完成情境任务,以有效达成有针对性写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俊姣. “真写作路径”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建议[J]. 语文教学通讯·A刊,2020(0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