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字、词、句入手,鉴赏本词,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寂寞孤凄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能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词中重要意象,理解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讨论、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使学生入情入境。

【教学难点】深入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典诗词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们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是谁打破了这个局面呢?对,李清照。她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主要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今天我们要学习她的一首闺怨词《醉花阴》,再次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二、读一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听音频朗读。

3.请一个同学试读,其他同学从读音和节奏方面进行点评。

4.看注释,读懂词。

三、找一找:

1.把握一首诗或词,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在诗词中找到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或“词眼”。如果我们要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词人的感情,会是哪一个字?

明确:愁(词眼)(板书:愁)

2.词人为何而“愁”?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能不能有什幺发现。

明确:因为思夫,也因为正逢重阳佳节(佳节又重阳),感到孤独寂寞。

插入背景介绍: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赵明诚。赵明诚历任州郡行政长官,是金石收藏家和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志同道合,感情深厚,常一起校勘金石,鉴赏书画,唱和诗词,夫妻婚后生活融洽。《醉花阴》写于夫妻俩婚后不久。其时,赵明诚宦游在外,李清照生活孤寂,因思念远行的丈夫,在重九当日,便写下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3.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这首词,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愁”的?你具体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这种愁情?请作简要分析。

例:(1)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给人什幺感觉?(薄雾弥漫,云层浓密,这薄雾不仅布满整个天空,更笼罩在词人心头。充满惆怅凄凉、寂寞无聊之感,让人伤感。这是用景物寄托愁绪。)

这句词里哪个词特别传神?(永昼:漫长的一天,时间难熬,独守空闺,度日如年,何时才是尽头啊!)

仅仅是白天思念吗?(不是,夜里也思念。)从哪看出来?“半夜凉初透”。还有什幺时候思念了?黄昏。借“永昼”“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这是从时间的长度上写愁。

(2)佳节又重阳

哪个字用得好?(又。“又”是“再”的意思,重阳节又到了。重阳是什幺日子?亲人团聚,登高,赏菊。有什幺弦外之音吗?——如此佳节,丈夫不在身边。每逢佳节倍思亲)借特殊的时令写愁。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有了愁绪怎幺办?要消解。这两句写作者为消愁干了什幺?赏菊,喝酒。这里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到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前隐去了“采菊”的“菊”,“暗香”指菊花的香气。“黄花”指菊花,全词不明写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跃然纸上。

4.小结:全词只一个愁字,却无处不见愁绪,无处不见愁情,词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词人借时间的长度、特殊的时令、细节心理、典型的意象写愁,将她丰富真挚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上,从而达到了寓情于物的效果。

四、品一品: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妙在何处?比较“人似海棠枯”哪句更妙。

1.莫道不销魂:直抒胸臆,从感情上蓄势。

2.西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西风指秋风,较猛烈,在古诗词中常营造凄凉冷寂的气氛。

3.“比”与“似”:“似”只有比喻,“比”多了夸张,指超出。

4.黄花——黄花本身没有什幺人格象征意义,在古代诗词中多用凋零的黄花来创设一种深秋悲凉、冷清、孤寂的意境。这里的黄花,指的是菊花。菊花外形花瓣纤长,花茎纤弱,西风中的菊花与因思念而日渐消瘦的女词人神态相似。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李清照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此为独创。李词用帘外黄花之瘦比喻人之形体消魂,创意极美,生动形象。

5.瘦:“枯”虽可表现词人身枯气弱的特点,但突出形同槁木、毫无灵性的人的真实形态,过于写实,且欠缺美感。一个“瘦”字,既形似又神似,写出了佳人因思念而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神韵。贯穿全词的愁绪因“ 瘦” 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一个“瘦” 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瘦”字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是绝无仅有的神来之笔。

五、背一背:在配乐中背诵全词。

作者简介:

肖玲(1980-),女,甘肃武威人,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第一中学(邮编:832100),中学一级教师,汉语言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