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克勤

摘  要:创造性作为个性的智力特征,实际上是指个人在某种动机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性也称为创造力或创造心理。数学的创造性,也是数学的创造力和数学的创造心理。影响数学创造力的因素有三点:即在内容上有赖于一定的知识量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在程度上有赖于智力水平,在力度上有赖于心理素质。在新课程理念下,要转变数学教育观念,通过数学教育发展创造性思维,将“再创造”作为整个数学教育的原则,通过启发式教学活动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创造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知识量;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心理素质

“数学知识与技能如何影响数学创造性思维?”若把自己的大脑看作是思维的“信息原料库”,那幺知识量的多与少只能说明“原料”的积累,而知识的科学结构体系才是“原料”的质的表现。只有在大脑中存有系统合理的知识结构,才便于自己对知识的输出或迁移使用,进而促进自己思维内容的丰富、形式的灵活,并产生新的设想、新的观念及新的选择和组合。这里就上述理论观点,谈谈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影响数学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因素

(一)数学知识与结构是数学创造性的基础——即学生创造力在内容上有赖于一定的知识量和良好的知识结构

科学知识始终是前人创造活动的产物,同时也是后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一个人掌握的知识量影响其创造能力的发挥,一个知识贫乏者不会有丰富的数学想象力。但是要明确一点:知识多也未必就会有良好的思维创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置疑。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运用数学知识和知识间结构的联系和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是产生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基础。数学知识信息是靠语言工具为载体存储和获得的。特别是数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符号语言。所以,除合理的知识结构之外,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推理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必要杠杆。

(二)一定的智力水平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即学生创造力在程度上有赖于智力水平毕竟创造力本身是智力发展的结果。它必须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一定的智力水平为前提,创造性思维的智力集中体现在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处理能力上,也就是思维的技能。衡量一个人的数学思维技能的主要标志是他对数学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处理能力。所谓对数学信息的接受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数学的观察力和对信息的储存能力。观察力是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解剖和选择,获取感性认识的信息。所谓的信息储存能力集中体现在大脑的记忆功能,即完成对数学信息的输入和有序保存,以供创造性思维活动检索和使用。

二、通过数学教育活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转变数学教育观念,将“再创造”作为整个数学教育的原则

在新课程理念下,转变数学教育观念尤为重要。科学家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在人类认识史上总是“第一次”的,而学生学习的是前人发现和积累的知识,但对学生本人来说是新的。我国教育家刘佛年教授指出:“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

(二)采用启发式等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措施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经验表明:“启发式方法是使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的创造性基本方法之一。”而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常规的启发式教学中艺术地采用以下可操作性的措施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益的。

(三)观察实验,引发猜想

英国数学家利科尔伍德在谈创造活动的准备阶段时指出:“准备工作基本上是自觉的,无论如何是由意识支配的。必须把核心问题从所有偶然想象中清楚地剥离出来……”偶然想象是观察试验的结果,从中剥离出核心问题是一种创造性行为。该行为达到基本上自觉时,就会形成一种创造意识。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设计、安排可供学生观察试验、猜想的命题或者找出规律的练习题,可逐步形成学生思考问题时的自觉操作,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有较大的发展。

(四)数形结合,萌生构想数形结合常重要的教学思想方法,数与形的结合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将各种数学思维结合在一起,能有效、简捷、明快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数学教学之中,重视渗透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极好途径。延拓发散思维模式旨在由一个问题为中心,使数学思维向多个层次、多个角度进行扩散,是一种广义的思维发散形式。在这个发散思维过程中,不仅可以探寻到问题的多解方式,也使得问题得以迁移和推广。

综上所述,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作为主要任务来抓,要以培养创造未来,造福人类的来来设计师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技巧为目的,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环境。以上是我对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浅论。

参考文献:

[1]胡兴余  公式教学教什幺?《中小学数学》。2001(6)8页,ISSN1006——3439(国际标准刊号),CN11——2370/01(国内统一刊号).

[2]李光惠  浅谈工艺美术装潢专业教学中学生创造新思维的培养,《课程教材教学研究》。1999(7)46页,ISSN1003——8787,CN53——1149/G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ISSN7——303——05884——2/G·4274第1——6页.

[4]王建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初中一年级(七年级)(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三版,ISBN7——5617——2861——1/G·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