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静

摘 要:作为构成语言的主要元素,词汇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英语的学习同样如此,词汇属于学好英语这门语言的前提。在高中阶段,英语课程属于主要的学科之一,为了增强英语教学的效率,应该加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改革,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词汇量。本文通过将基于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词汇有效教学方法当作核心的研究内容,从下面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该研究以基于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词汇的有效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的目的,从而有效提升基于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工作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引言:

众所周知,学习英语的重要基础便是掌握充足的词汇量。尤其针对高中时期的英语课程学习,英语成绩关乎到最终的高考分数,学生必须突破词汇掌握难关。受到高中英语新课改的影响,其中规定高中学生应该至少熟练掌握3500个英语单词。当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储备不够的时候,会影响英语文章的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久而久之,学习英语课程的兴趣不断下降,产生厌烦的情绪,影响到学习高中英语课程的效果。为此,系统思考和分析基于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词汇的有效教学方法显得异常关键,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注重趣味与话题营造教学方法的利用

为了提高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英语歌曲、绕口令以及笑话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词汇的学习,对学生形成更大的吸引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单词“bank”过程中,学生进行句子“A river is rich because it has two banks”的翻译过程中,教师借助为学生播放英语歌曲的方式,帮助其加深词汇的记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营造话题的教学方法。通过以教材内容为核心,由教师设置某个话题,要求学生进行编写,训练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营造“Healthy eating”的话题,指出和其关联紧密的词汇,包括“healthy food”“balanced diet”等等,基于各个视角,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词汇[1]。

二、强化语音知识,实现音形义的有效结合

开展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系统掌握各个学生在语音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英语语音教学。当学生可以使用音标自行朗读单词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大声朗读英语单词与课文内容的机会,在课堂当中带领学生进行情境对话,达到训练英语词汇运用能力的目的。同时借助多层次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标的掌控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发音,熟练进行英语单词的拼读[2]。并且教师运用构词法,指导学生进行单词的记忆,可以提升学生记忆单词的效果,并记住很多最常用的英语单词组成形式。通过此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快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速度,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参考单词的结构,掌握其具体的含义。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单词“export”过程中,教会学生进行词根的准确辨别,其中“port”的前缀“ex-”的含义是向外,所以,将“export”翻译成出口,但“import”其前缀“im-”的含义为向内,所以,将“import”翻译成进口。

三、凸显出教学重点,加大分层教学方法的应用力度

进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工作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凸显出教学的重点,加大分层教学方法的应用力度,并结合具体的课程标准规定,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针对那些要求掌握含义的单词,无需耗费太多的时间,学生只要记住单词的大概意思便可以。针对需要认识的英语词汇,仅需要学生会拼读即可。而对于重点的英语词汇,应该要求学生会拼读,掌握含义,并提升具体的应用水平。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单词“Reading”“Project”单词的时候,首先带领学生拼读单词,并运用构词法进行相应的变形,帮助学生掌握大概意思,接着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掌握该词汇的具体使用方法。通过此项举措,易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由此可见,帮助学生掌握记忆和运用英语词汇的方法可谓非常重要。

结束语:

从此次论文的阐述和分析当中,可以获知,系统分析与思考基于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词汇的有效教学方法显得尤为必要,拥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施价值。本文以基于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词汇有效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加以展开论述与分析:注重趣味与话题营造教学方法的利用;强化语音知识,实现音形义的有效结合;凸显出教学重点,加大分层教学方法的应用力度。希望此次研究与分析的内容和结果,可以获得有关高中英语教师工作人员的关注与重视,并且从中得到相应的启发和帮助,以便增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而推动我国高中英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范作敏.关于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有效教学方法的探讨[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8,158(36):1325-1328.

[2]刘素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的探讨[J].吉林教育,2018,177(29):1049-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