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

摘要:如今,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高中英语教学不但要更新教学观念,还要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以提升高中英语的教学质量。本文结合高中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的创新方式,分别为:注重学生整体化与差异化、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兴趣,以期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方法;教学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整个课堂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地学习,这种教学形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另外还使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教育的发展,新课改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悟,从而提升英语综合素养。为了做好高中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笔者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一、注重学生整体化与差异化

高中时期相比于初中,学生的层次差距更加明显,为了达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分层,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英语基础好,学习态度积极,并且学习成绩好;第二层次.的学生英语基础良好,学习态度积极,学习成绩中等;第三层次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态度消极,且英语成绩差。然后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提升。另外,学生是一个整体,为了使全班学生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时不应该偏袒任何层次的学生,而是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因材施教,这样部分得到了发展,整体自然会得到提升。

二、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

高中时期,学生面临高考,英语成绩几乎是每个英语教师和学生所追求的目标。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为学生讲授更多的知识,教师习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进行授课,这种授课方法,虽然比较灵活,有利于教师控制课堂,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教师应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以营造不同的授课氛围,使学生始终感受英语课堂的新鲜感。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从头为学生讲到尾的方式,要应用一些学法指导,使学生自己能够通过略读法、细读法、查读法等方法,搞清楚阅读的内容,能回答阅读的问题,这样才能逐渐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技能。另外,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教学语言类学科,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习惯对这四个方面单独培养,听力训练就是听力训练,阅读训练就是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就是写作训练,这种方式的教学效率低且成果不明显。其实,英语的听说读写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进行培养,让学生先听录音,大概说出文章的意思,然后在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回答阅读问题,最后结合阅读,教师布置写作作业,深化阅读教学,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一系列的过程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是实现英语高效教学的有效形式。

三、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兴趣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非常推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学习动力有较深的影响。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学习情绪较不稳定,如果教师一味地逼着学生背单词、背句子、背语法,则很可能使学生对英语感到厌倦,从而放弃英语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高中英语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逐渐认识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好处。据了解,目前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演艺行业,他们羡慕演员可以通过每个角色体会不同的人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内容,创设表演情境,使学生作为角色投人到具体的场景当中练习英语对话,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感受英语学科的实用价值,又能在其中向学生渗透核心素养,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顾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水平等多个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应在精准把握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学生心理学,以更加专业的态度面对教学工作,而学生也应积极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并努力总结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应用到学习当中,实现英语水平的提升。这样师生双方都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则一定能够使教学方法日益完善,发挥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段燕娜.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7):143.

【2】何顺顺.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方法的有效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