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锐

摘  要: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如果想要学生能够得到一个非常高的分数的话,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不可少。阅读能力对于学生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因为在语文这门课程考试的时候,大多数题目都是给学生一篇很长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来做题。这样的话,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高的话,做题的速度和质量都会很快,可以为学生节省很多的时间,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开展阅读;标记重点;课外阅读

其实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毕竟阅读一本书籍也很不容易,是需要学生对这件事情充满兴趣的。如果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的话,那幺学生就算能够读书,那幺也不能从中获得到知识。但是如果学生有心想要提高这个能力的话,也是有方法的。在本篇文章当中,笔者就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一定的帮助。

一、带着问题开展阅读

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阅读的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每位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都不是随便写的,主要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或者是想要向读者说明一些事情,但是这些内容都是隐藏在文章中的,需要学生细心阅读之后才能够发现。但是很多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并没有想那幺多,基本上学生在看到一篇文章的时候,他们只想着去读,但是在阅读之前并没有给自己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并没有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学生的学习效率是非常低的。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来阅读的话,那幺在理解文章的时候就会轻松一些。

例如,在《金木水火土》这一篇课文当中,主要就是向学生介绍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不同的元素,但是其实这篇课文只能算得上一个顺口溜而已。可能很多学生对这五种元素并不是非常的了解,那幺学生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难以理解。而且由于这篇文章比较短,学生扫一眼就能够把整篇文章看完,那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的话就会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更加专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阅读过程中标记重点

通过在阅读过程中标记重点这种方式,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文章。因为如果一篇文章很长的话,学生在读完之后可能会对文章并没有一个比较整体的概念,可能只是大致地理解这一篇文章讲的内容,其中的细节学生可能掌握不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更快速地找出重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标注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句子或者段落,这样的话学生在浏览完整篇文章之后,就能够从自己的标记中精确地提炼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小小的船》这篇文章当中,主要讲述的就是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这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是其中的语言是非常优美的,而且非常有意境,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仿佛就看见月亮在自己的眼前。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对文章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准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圈画出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所谓重点的内容,其实就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重点,这样的话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强化学生课外阅读

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时候,需要阅读很多的文章。但是课本上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而且都是一些特定的文章,有些文章学生甚至根本就不感兴趣,而且大部分课文都是由教师带着学生进行学习的,其实学生并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因此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课外阅读,要让学生把功夫花在课下的时候,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可以多阅读一些文章。在课下进行阅读的时候,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来进行阅读,但是有一点要求,就是这些文章必须是充满正能量的,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否则的话学生很容易就会从学习上分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是非常不利的。

例如,在《升国旗》这篇课文当中,主要讲述的就是升国旗的时候作者内心活动以及所见所闻,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培养爱国的思想感情。但是仅仅靠着一篇短短的文章,并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感情,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多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献。但是很多学生可能只把在课下看书当成是耳边风,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教师可以专门设立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课,在阅读课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有帮助。

总而言之,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在学习当中可以用到,而且在之后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也会用到。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个方面。通过本文可以了解一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斌林,胡彪.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09)

[2]蔡文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