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元

摘  要: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是分析解释自然地理现象及规律的重要方法,在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转化教学中的分析运用,有利于系统地了解陆地水体形成的影响因素、掌握相互转化规律及认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整体性;陆地水体;相互转化

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一、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如平衡功能和生产功能);三、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陆地水体间相互转化,对于认识陆地水体的形成、掌握水体运动规律及服务人类社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大气降水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要研究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转化关系,首先要了解陆地水体的来源,陆地水体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分析大气降水的影响因素可以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五要素组成,且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要素共同影响着大气降水,所以分析大气降水影响因素可以从以上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一)气候与大气降水

世界气候类型主要有10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成因不同,其降水的特点自然也各不相同,我们在研究气候成因时主要从不同的位置出发进行分析。一般低纬度和大陆西岸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气压带和风带。

(二)地形与大气降水

受地形的影响,水平水汽会沿着迎风坡向上爬升,在爬升过程中气温逐渐降低,水汽不断凝结,最终形成地形雨。受地形抬升形成降水的地区分布范围很广,但主要是在高山地区的迎风坡位置。例如我国台湾,受台湾山脉的影响,夏季来至于太平洋的暖湿水汽在台湾山脉的东侧形成降水。

(三)水文与大气降水

水文对气候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在有大片水域地区(例如河流、湖泊、水库等)往往蒸发的水汽比较多,容易形成降水;再如海岸地区如果有暖流经过,会带来大量的暖湿水汽,易形成大气降水。

(四)植被和土壤与大气降水

一个地区植被越多,往往植被蒸腾的水分也比较多,大气的湿度也就大,形成大气降水的概率也增大;而土壤湿度大小也会影响大气水汽的含量,土壤湿度大,空气中的水汽自然增多,同样影响着大气的降水。

二、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转化构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陆地水体的类型主要包括大气降水(包括雨水、冰川、积雪)、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等。各水体的形成与转化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陆地水体中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是相互补给的关系,而大气降水(包括雨水、冰川、积雪)对其他水体的补给关系则是单向的。本文主要论述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三者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一)河流水和湖泊水的补给关系

河流水和湖泊水的补给关系主要存在三种类型,其中的两种类型补给是单向的,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天池,长白山天池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的河流源头,只存在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还存在内流河单向补给内陆湖。这两种属于单向补给的类型。

(二)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存在单向补给和相互补给两种类型。对于单向补给类型的河流一般存在于河流的特殊河段,比如我国黄河下游地区的地上河,由于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升,通过人工束堤形成了地上河,全年河流水位始终高于地下水位,只存在河流水补给给地下水的情况。一般情况下的河流,汛期时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河流水补给地下水;在枯水期时,地下水位高于河流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二者互为相补给的关系。

(三)地下水与湖泊水的补给关系

地下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是广泛存在的,在我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原及东部季风区都存在,它们之间的相互补给关键看水位的高低,当地下水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则地下水补给给湖泊水,当地下水位低于湖泊水位时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

三、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转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陆地水体间相互转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陆地水体间相互转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包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水体间水位动态平衡原理而实现,其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转化有利于河流航运条件改善。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对河流航运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陆地水体间相互补给达到水体间水位平衡,水体间水位平衡缩小了河流季节水位差值,也提高河流枯水期通航吨位与通航时间,促进航运的发展。

2.陆地水体间相互转化促进了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

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可以分为大气降水(包括雨水、积雪、冰川)、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不同的地区各类陆地水体分布多少不一。如,南方地区由于地处季风区,大气水汽充足,大气降水多,该地区陆地水体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类型,同时还有湖泊水、河流水及地下水;东北地区由于纬度较高,除了大气降水补给外,还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3.陆地水体间相互转化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陆地水体间相互转化影响区域生态的平衡。通过水体间的相互转化,缩小区域内水位差,而对生态环境起到修复的作用。在人类缺水地区,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出现地下漏斗,可能导致地面的沉降现象的发生。但是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转化,使地下水得到有效补充,有效避免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

(二)地理环境对陆地水体间相互转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陆地水体间相互转化的影响,可以借助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在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改变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下面将从两个案例分析地理环境对陆地水体间相互补给的影响。

以上案例不仅反映了上游河流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下游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诠释了地理环境的改变对湖泊水、河流水与地下水间的补给关系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改变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

参考文献:

[1]伍光和.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