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业是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应用技能。“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优化作业设计,提升作业成效,促进学生又好又快地发展。文章就“双减”背景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初中物理作业进行探索,旨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双减”政策;作业设计

作者简介:朱正华(1982—),男,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初级中学。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有效形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然而传统的作业多为重复的题型,这样的作业很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长久下去,会出现学生应付作业的情况。新课标和“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优化作业内容,精心设计每道题目,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一、设计有效作业,提高探究能力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用到一些仪器,有些仪器的构成比较简单,但其中蕴含丰富的物理内涵。教师如果能够组织学生自制一些仪器,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课下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动手制作简单仪器。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让学生细致地研读所学知识,更主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初中物理课堂更加高效。学生很乐于完成这样的作业[1]。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密度知识的应用”一课的教学为例,密度计在生产生活中有一定的应用,为了能够让学生认识密度计,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密度计的结构、工作原理,使学生明白了可以用密度计测量液体的密度。在教师讲解完后,学生产生了很多疑惑:“密度计的刻度是否像刻度尺一样是均匀的?刻度是从哪头开始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就给学生布置了课下作业:自制密度计,并标记相应的刻度。学生对密度计有很多疑惑,因此课下积极行动起来,先查找有关密度计的资料,在对密度计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开始寻找制作材料。学生找来了带盖的小矿泉水瓶、双面胶、磁铁、橡皮泥、水桶(有水)、食盐,把磁铁用双面胶粘在瓶盖上,盖好瓶盖后将小矿泉水瓶放入水桶中,通过添加橡皮泥的方式,让小矿泉水瓶能直立在水桶中,在瓶身记下此时水面的位置,在此位置标注水的密度值,然后往水桶中放入食盐,再次放入小矿泉水瓶,待到瓶子平稳地竖立在盐水中,在瓶身记下相应的水位,此位置就是盐水的密度值。这样测量水和盐水密度的密度计就制作完成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高涨,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了满足。

自制仪器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教师为学生设计自制仪器的作业,能够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态完成作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现“双减”政策的目标。

二、设计有效作业,提升应用能力

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科,加上物理知识抽象难懂,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吃力,时间长了,会对物理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物理知识的很多内容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加以联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基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设计与生活有关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2]。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能源转化的基本规律”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的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现阶段社会在呼吁节能减排,为了让学生树立节能减排的意识,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贴近生活的作业:调查学校供热水的锅炉房的能量利用情况。学生了解作业内容后,利用课下时间观察锅炉房烟囱冒烟的情况,询问工人,亲自到锅炉房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几天的调查,学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作业。学生提出,学校的锅炉房烟囱冒黑烟,说明煤燃烧得不够充分,这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对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应利用吹风机助燃,这样就可以使煤燃烧充分,达到节省能源的效果。学生还指出,锅炉房内的温度很高,烧水要花费很长时间,锅炉烧水的效率很低,可能与锅炉内有水垢有关系,应定期清除水垢,以提高烧水效率,节省能源。学生还从能源的转换角度出发,指出烟囱冒出的烟也是有温度的,可以考虑能源再利用,回收排烟余热来加热水。可见,生活调查作业的布置,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联系生活,为学生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产生亲近感的同时,也产生了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了实际应用,提升了应用能力。

三、设计有效作业,提升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尤其在“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更是如此[3]。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教师采用千篇一律的方式设计作业,那幺会导致部分学生有很多题目不会做,部分学生认为题目很简单,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能达到作业的预期效果。为了实现新课标和“双减”政策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分层作业,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如在教学完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浮力”的知识点后,学生对浮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能够巩固、检测自身的学习情况,教师设计了分层作业:“已知一个实心铁球重为20 N,现把此铁球放入装满水的水槽中,发现铁球悬浮在水中且测得溢出的水所受到的重力为10 N。”教师为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布置了基础性的作业:“铁球的质量为多少?铁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少?”这样能让这部分学生了解浮力的基础知识。教师为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布置了有一定难度的作业:“铁球的体积是多少?”这需要这部分学生转换思维方式。教师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设计了更深层次的作业:“如何求铁球的密度呢?”这个问题联系到了前面所学的密度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完成相应的作业,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具有层次性的作业,使学生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选择,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提升。

四、设计有效作业,提升认知能力

物理知识中有很多概念,由于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些费力,而概念又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把概念弄清楚、理解准,才能更好地学习更深的知识点。因此,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突破点,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为学生设计体验作业,让学生先进行实际体验,再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就能使学生在体验中了解概念的本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 弹力”一课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直接讲授力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教师在课前设计了体验作业,让学生体验推、拉放在地面上的木块,把水桶提起来,压放在桌面上的海绵,这些体验活动都是围绕力进行的。教师提出,这些力作用在了木块、水桶、海绵上,可见力是人施加的,物体是被动接受力者,让学生认识到任何力都具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接着,教师设计了第二个体验作业,让学生观察挤压海绵时用不同的力会发生什幺情况,静止的木块被推后发生了什幺改变。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明白了力的作用效果是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学习。

教师在课前为学生设计体验作业,能够让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更全面、具体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五、设计有效作业,提升理解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不足,从阅读中获取到的内容很有限,接受知识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在预习作业的引导下阅读课文并完成作业,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新课的学习,从而提升理解能力。

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欧姆定律”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旧知识点,运用旧知识点引出新课的学习,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接着,教师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并提出问题:“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预习问题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又能让学生对新课内容形成初步印象。学生通过通读教师指定的阅读内容并进行思考、分析,提出了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猜想。这个问题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生完成接下来的预习作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是前后联系的,只有学好了前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后面的学习。接下来,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接着阅读课本第二部分的内容,通过课本给出的实验内容找到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预习作业中向学生提出要求:1.请自行设计实验的电路图;2.写明所需的各种实验器材;3.明确实验的操作步骤;4.注明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学生在预习作业的引导下对新授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学习新知。

六、设计有效作业,提高思维能力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注重作业的有效设计,充分利用作业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完成每个章节的教学后带领学生复习,根据复习内容为学生精心设计复习作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在头脑中对章节内容形成清晰的脉络。这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知识并顺利完成作业,在增强学生学习成就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这一章节后,为了检测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精心设计了复习作业。教师首先从概念出发,让学生牢记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的初始状态、最终状态,物态变化的条件是什幺,几种物态变化的特点(从温度、体积、热量方面考虑),物态变化有哪些等基础知识。其次,教师布置了如下题目:“请选出正确的说法。A.非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会放出热量;B.煮饭用的高压锅可以降低液体的沸点;C.夏季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D.夏季扇扇子能使人感觉凉爽,是因为扇扇子加速了皮肤表面汗液的蒸发。”再次,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各个物态变化的特点及其条件,加深对物态变化本质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布置了如下题目:“(1)下列情景中哪个属于液化现象?A.冰雪融化;B.水烧开后壶嘴冒出“白气”;C.体育场的铁丝围墙上出现“白霜”;D.用烘干机烘干湿衣服。(2)闷热的夏季在房间开空调,玻璃窗上很容易出现“白雾”;冬季打开暖气提高屋内温度,玻璃窗上也会出现“白雾”,这两种情况下,“白雾”会出现在玻璃窗的哪侧呢?”最后,教师设计了具有延伸性的题目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某市一辆运输液化石油气的汽车发生了交通事故,导致液化石油气泄漏,消防队在救援的过程中发现泄漏孔附近的湿布条结了冰粘在了罐体上,于是利用湿布堵住了泄漏孔,成功消除了安全隐患。针对这种情况,甲同学和乙同学提出了各自的想法,甲同学认为泄漏孔附近的温度应低于0 ℃,乙同学则认为泄漏孔附近的温度应为20 ℃左右,你认为哪个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两名同学提出的依据是什幺?在泄漏孔处放湿布后湿布结冰,你能给出解释吗?”学生在作业的引导下对这一章节的内容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结语

总之,在实施新课标和“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作业设计方面,教师要改变以往机械、重复的做法,从减负角度考虑作业的设计,既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又要让学生感觉做作业不是负担,而是乐趣,更好地领略物理的魅力和精彩。

【参考文献】

[1]彭雪梅,苟树林.“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后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2(14):66-68.

[2]孙明.基于“双减”政策的初中物理作业布置原则及控制策略[J].教书育人,2022(2):69-70.

[3]魏日金.探讨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改革过程中的问题[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下).[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21:875-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