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加云

摘 要: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教”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精神,不利于学生学习专业课兴趣的培养。“铰链四杆机构的判定”是中职机械基础中的重要知识点,笔者曾听过一堂此节内容的公开课,并由此引发一些思考。

关键词:探究;机械基础;思考

“铰链四杆机构的判定”是中职《机械基础》中非常重要的章节,笔者曾听了某老师开设此课题的公开课,由此引发一些思考。

一、案例回放

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了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和基本类型,接着开始讲授新课。

首先,老师先通过一个思考题——铰链四杆机构中连架杆成为曲柄,与什幺因素有关——启发学生思考;从课堂反馈的信息看:学生反应不够积极。这时,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铰链四杆机构,让学生观察改变各杆件的长度,机构类型的改变。然后老师启发学生得出答案:主要取决于各杆的相对长度和机架的选择。同时,老师用PPT投影出“曲柄存在的条件”。

接着,老师将判定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方法和步骤直接告诉学生,而没有任何的推导过程,并辅以四个例题和一个课堂练习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

在进行完前面的教学环节后,展示课堂任务:老师用PPT打出“汽车刮雨器”和“惯性筛”图片,让学生判定分别应用哪种机构类型,然后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硬纸板、按扣、打洞机等)设计出能实现此功能的相应机构。

在课堂结束前大约8分钟,老师让每个小组推选代表上台演示本组同学设计出的机构,并说出设计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最后,由老师对本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二、案例分析及思考

本次公开课中充分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1.探究活动

探究之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眼睛观察。

德国着名教育理论家克拉夫基认为:“教学不能象一道准备好的菜那样向学生呈现好的知识,应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本次公开课中,老师用课件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的机构,当输入构件的不同长度时,机构就会随之变化。

学生观察发现问题:构件运动受构件长度的影响。

教师演示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构件运动与长度有着怎幺的关系?

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发现:构件的运动与长度及机架有着一定的关联,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步得出结论。

传统教学在讲授这部分的内容时,学生感到知识抽象难以理解,越来越不感兴趣。本次公开课,几乎所有学生思维都被调动起来,做到眼看耳听心想,这是我们中职课堂中很难看到的让人“感动”的场景。

探究之二:动手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石伟平教授认为,当前我国中职专业课程改革第一位是让学生真正学起来。石教授认为,“‘有用的东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对学生就业有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用。”[1]

本次公开课中,老师设计了“动手实践”教学环节,将生活中常见的“汽车刮雨器”和“惯性筛”动画展示给大家,同学们觉得很亲切。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它们很有规律的运动,实际上就是运用我们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就可以实现,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尝试设计一下?这样,同学们的探究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探究活动是以小组形成开展的,老师课前已将小组分好,并准备了相应的制作材料。下面是我所观察到的一个小组的探究过程(设计刮雨器机构)。

该小组共有5名学生,他们首先推荐一名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对本组5名成员进行分工,由一名同学负责记录、两名同学分别负责剪纸板条、一名同学负责用按扣将两个构件联接起来(由老师打按扣孔),组长负责去讲台上演示。组长安排完工作后,小组成员开始有条不紊地“探究”活动。

第一步:有了本节课前面知识的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认为“刮雨器”是应用的“曲柄摇杆机构,并作好记录。

第二步: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小组成员共同确定各杆件的长度。这里,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他们根据确定的长度剪杆件(纸板条),杆件的总长就是他们刚刚确定的长度。正在他们准备继续做下去时,负责记录数据的学生发现了问题:杆件长度不应是总长,而应是两个铰链(转动副)之间的距离。由于纸板条总长已定,现只能重新设计该机构各构件的长度,并在各构件上用笔作出铰链位置。

第三步:老师帮助他们在铰链位置打出按扣孔,然后由分工好的一名同学用按扣将两杆件联接好。这时,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四个构件不能很好的运动。5名同学一起讨论问题出在哪里,这时,组长提议,将相邻构件“搭接”顺序调整一下,是否可以解决问题呢?于是大家将按扣拆下,将四个杆件重新组成“曲柄摇杆机构”,至此,一切ok! 这时,每个成员脸上的表情洋溢着“成就”感!

2. 引发的思考

本节课中,教师安排两次“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优化了教学效果,值得同行们的学习。

(1)教师运用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传统教学中,很多老师照本宣科,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向学生进行灌输。有人将学生的智慧比作一个口袋,我们中职生中,很大一部分将口袋的口收小了,甚至扎紧了,纵使老师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难或无法往这个口袋里装知识。

(2)探究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的中职生虽然成绩差,并不代表他们的智商不高,只是他们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不好,而导致恶性循环。在本次的公开课中,我注意到,整个教学无死角,学生都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走。

(3)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本次公开课,老师只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而没有对组内成员进行过细分工,若小组成员之间不能很好合作,就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小组成员之间非常和谐,这种协作精神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好处。

(4)将生活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去探究。在本次公开课中,“汽车刮雨器”和“惯性筛”是我们常常见到的的实物,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生活中一些看似神奇的机器,是可以运用课堂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去设计的,今后还可以通过他们的手和脑去改进呢!

(5)课堂导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我想,本次公开课,要是老师在导入时就呈现给学生“汽车刮雨器”和“惯性筛”动画,告诉学生要实现这样的功能,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就可以实现。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这一特点,导入中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诱导学生探索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