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嘉楠 吴希 倪方圆

摘 要:在“国学热”背景下,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已成为共识,国学教育对于小学教师的“教”各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从国学简介、对于小学教师“教”的影响和提升小学教师国学素养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国学热;国学教育;小学教师

近年来,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国学”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热词,存在于娱乐、学习和生活各方面,“国学”蔚然成风,形成“国学热”现象。小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小学教师作为“传道受业解惑者”,更担负着文化传承——国学的传承和发展重任。

一、国学简介

“国学”作为一国固有学问,对其包含的内容众说纷纭。狭义上以儒学为中心的学问,章太炎先生在《国学讲演录》中从小学、经学、子学、史学、文学等五方面来概括国学。广义上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似,除文化典籍之外,还包括茶艺、汉服、语言等内容,如季羡林认为“五术六艺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之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

传统文化是文化形态,国学是学问形态。国学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形成的,有中国特色,是传统学术文化总和。本文所讨论的国学教育是以国学内容为核心、针对传统学术文化总和进行的教育。

二、对于小学教师“教”的影响

(一)教学形式

诵读法专注学生对于经典的记忆,古代的语文教育中,从蒙学教育到经学教育都十分注重诵读,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受文章,如特级教师陈琴老师。

践履法指在实践中学习国学经典。许家星认为“践履为学习经典之根本”。在小学积极引导学生将国学经典中的精神化为切身的行动与体验,如《弟子规》“入则孝”常怀感恩主题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顾之川建议小学低年级应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小学高年级应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

知识与技能:学习国学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在小学生上体现为识字量和古文积累增多,对日后学生学习文言文和古诗词也有促进作用。

过程与方法:幼年时期学习的脍炙人口的经典内容不易忘记,内容大多是凝练、逻辑关系严密的语句,不仅对日后学习语言有帮助,对理解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也很有帮助。

情态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国学,浸润于国学经典中,利于养成完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性情的陶冶与人格的塑造,国学与国学教育必须有正确的定位,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1]。

(三)教学策略

教材选取上,立德树人,树立正确方向;与时俱进,渗透国学内容;因材施教,适合学生年龄。课程设置上,开设国学课程,推进国学教育正轨化。学校可根据地方特色编写国学经典教材,既能增加学生的国学知识又能够增强学生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此外,其他学科渗透,促进国学教育日常化。将国学纳入教育体系,最好方式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作为现行教学与课程的底色[3]。同时设置隐形课程,增强国学教育趣味化。

三、提升小学教师国学素养对策

中小学国学教育开展,最核心问题是师资培养。无论是国学教育价值认定、内容甄选或方法运用,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合格的国学教育师资。就现状而言,师资匮乏是小学国学教育最薄弱的原因,其内容需要教师引导背诵、述说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等,在国学素养方面对教师要求极高,因此提升小学教师国学素养势在必行。

(一)系统学习知识——建立师资培养体系

1.设立国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目前师资大多来自师范大学和部分综合型大学相关专业,但国学不是一门专业,尚未形成国学师资培养路径[4]。现已有国学教育资格证,但未被纳入国家教师资格证体系。若设立国学教师资格证,可推动教师相关内容的学习,促进教师专业认同和专业发展,并与设立专门专业相比有更高灵活性。

2.确定国学师资培训内容大纲

“教师学习国学目的有三,一是指导学生的国学课,二是在语文、历史、思品等课程中更好地运用国学知识,三是提高自身修养”[5]。设立完整的培训体系应注意张平仁培训课程的内容,国学涉及内容广博,教师需要了解最核心的传统文化常识和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涵,并且掌握自身所教授的内容。

3.基于学校现状开展相应培训

近年来,国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蓬勃发展,大多学校国学教育主要起于“民间智慧”,只要适合展开教育,能引发学生兴趣、促进学校良好风气形成的内容都会被开发出来。因此已展开正式课程的教师应在此基础上接受相关培训,建立完善、系统、有序的教学内容,形成课程特色,研究并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尚未开课、准备开课的学校,应注重帮助教师实现从国学知识或技能到国学知识教学技能的转变。

(二)提升知识水平——终身学习修养国学

1.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师基本能认识到国学素养的重要性,也能认识到自身国学素养有待提高,如果只通过自学或单纯进行培训,教学的积极性有限。教师开展相应国学课程后,与教学紧密结合,使其认识到不提升就无法教好课,只有自身素质提高才能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方向,如薛瑞萍和蔡朝阳老师。

2.自学为先,集体交流

教师能够通过自学,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共同学习研究提升自身素质。自学主要解决通读作品、按读本理解字面意思等基本任务,是其他学习方式的基础。自学基于自身情况展开,灵活性强,若有相应监督考核措施,可提高学习效果。集体交流主要针对所学内容中不易理解部分,或是不能恰当地应用于实践的部分。若学校或教育局组织教师们举办集体学习研讨,交流在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些问题就能够得到及时纠正或解决。

3.不同途径,积极参与

通过专题讲座、网络平台学习等形式也能提升教师自身国学素养。聘请专家为教师举办讲座,解决较难的字句及作品的深层意蕴、文化背景、延伸理解方面的问题;构建关于国学的网络平台,建立完整数据库体系;通过平台向专家提问,如台湾“国家文化组会”网络平台等。

参考文献

[1]张劲锋.小学国学教育中的人格塑造[J].继续教育研究,2018(12):121-125.

[2]袁伟.“国学热”背景下小学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8(12):228.

[3]张永生.国学在教育中拓宽渠道:访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会长栾传大[J].教育,2009(28):19-20.

[4]杜钢.国学教育的基本问题论新[J].教育学术月刊,2012(01):11-14.

[5]黄济.在中小学如何开展国学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