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晓艳

摘 要:传统的识字教学要求学生通过不断的读、写强化记忆,学生大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记忆的也不牢固。字理识字教学的出现让学生从文化和汉字字义的角度更深层次的掌握了汉字的造字原理,理解了字义和字形的由来,识字的效果将显着提升。本文将谈一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实施字理教学。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字理识字教学

引言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和偏旁都有特定的文化意义,表达着不同的意思,且大多为表意文字。从字理的角度去学习汉字,才能将文字承载的文化传承下去,使学生摆脱传统死记硬背的低效学习模式,掌握识记生字的方法。

一、巧用字理识字法,学习象形字

象形字有显着的特点和规律,是根据事物原本的形态创造并演化而来的汉字。小学低年级涉及到的生字都是较为简单的,学生记忆起来较为容易,但是“会写”并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幺要这样写,为什幺是这样的字形,让学生弄懂,懂透。这就要从字理的角度去分析了。

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第4课《日月水火》图文对应呈现的8个象形字“日、月、水、火、山、石、田、禾”结构比较简单,在图片的帮助下学生容易理解和识记。在教学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发现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在图文对照中理解字义,结合字义识记字形,了解象形字的构字规律。如,教学“月”,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感知“月”的演变过程,笔者先用课件演示动画月亮图形演变成甲骨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有什幺发现?(遮住了月亮的身子变成了“月”的两个横。)引导学生猜猜这是什幺字?让学生说出“月”像一轮弯弯的月亮。再出示课文中的图片,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图画与字形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了解字义,识记字形,最后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字义。此外,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甲骨文和图画,以及课后练习“猜一猜,连一连”,让学生试着学习象形字“兔、羊、木、网”等字,以此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学习象形字,除了图文对照,理解字义,还可以抓住特点,形象化识记。引导学生在整体识记汉字的基础上,抓住每个生字的特点来识记。比如,“雨”的四个点好像从云朵里飘落下来,“鸟”第一笔撇可以看作是鸟的头发,中间的一点是它的眼睛,最后一笔横是它的尾巴。借助形象化识记,可以促进学生字形识记,字义理解[1]。

二、巧用字理识字法,学习会意字

相比于象形字,会意字的理解和记忆都增加了难度,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很大的考验。这类汉字如果让他们死记硬背,对于理解字义,记忆字形都是很有难度的,效率也较低,还是需要从字理的角度去分析。

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第9课《日月明》,第一部分“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二人从,三人众。双木林,三木森”就包含了“明、男、尖、尘、从、众、林、森”等会意字。认识会意字时,要先分析构字部件,再结合部件的意思来了解字义、牢记字形。在教学时,笔者先复习第4课《日月水火》象形字,激发学生学习会意字的兴趣。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古人不仅根据事物的形象造出了象形字,还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造出一种非常有趣的字(会意字)[2]。比如,在教学会意字“明”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明”是由“日”和“月”组成的,再引导学生思考:“日是光芒万丈的,月也是明亮的,两个字放到一起组成的新字是什幺意思呢?”让学生看课件猜想“明”的意思并互相交流。最后得出结论:“明”就是明亮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推测“双木林、三木森、三人众”的意思,引导学生体验古人造字的智慧。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看见会意字,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比如,看见“从”,眼前出现了一个人在前面走,一个人在后面跟的画面,结合理解字义,“从”即跟从。人多为“众”。成片的树木为“林”,更多茂密的树木为“森”。借助生字“明”的教学,依托学生对会意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感知会意字的特点,加深对本课生字的记忆,为学习其他会意字做好铺垫。学习完会意字后,教师还要总结会意字的规律:刚才我们认识的生字“明、男、尖、尘、从、众、林、森”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会意字”。字的整体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而成。

三、巧用字理识字法,区分相近字

很多汉字在字形上相近,令学生难以分辨,常常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是苦口婆心的讲汉字的不同意思,让学生大量抄写、注音,但效果依然不理想。其实,从字理的角度去分析汉字的意思,能够更明显的突出形近字之间的不同。在教学“蚂蚁”的“蚂”这个字时,我就把“蚂”和“妈”进行字理比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蚂”和“妈”有什幺不同,学生发现“蚂”和“妈”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然后启发学生结合字理辨析这两个字的区别,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蚂蚁是昆虫,而妈妈是女性,所以偏旁不同。通过这样的字理比较,学生不仅能理解“蚂”和“妈”的区别,也在不知不觉中体悟了汉字的造字规律,便于学生用这样的经验去学习同类汉字。

再比如“缓”与“暖”,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区分,尽管一些学生知道不同场合要用哪个字,而一旦要写就会出错。例如说将“今天的天气真暖和”写成了“今天的天气真缓和” [3]。这类问题在一时间很难纠正过来,学生自己根本无法找出错误,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告诉他们这类相似的汉字不同之处在哪里,分别应该应用于怎样的句子中,表达怎样的意思。特别是当学生由于形近字多而出现焦躁情绪时,是最好的辨认机会,因为此时正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与“悱”时,是最好的教育契机。

四、结语

总之,字理识字教学揭示出了汉字的本质,使学生在理解字义的状态下自然而然的掌握汉字,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了解更多有关汉字的文化、渊源,这将是伴随他们终身的宝贵财富。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利用字理识字法教会学生识字方法,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苏蕊.字理识字在低年段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7(5):49-50.

[2]王佳.字理识字法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8(4):71.

[3]刘清鸾.小学低年段语文识字教学初探[J].新课程,20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