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娜

摘要:在新高考背景下,对于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需根据新高考要求来调整语文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文章分析了新高考的变化趋势,以此为基础,探讨新高考背景下农村学校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语文;农村学校;教学创新

语文学科在高中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多个学科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属于语言、文化的综合,凸显着人文性、工具性之间的统一。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在新高考的实施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让学生高效学习,是当前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1 新高考的变化趋势

新高考是以教材作为导向,在以往,高考语文结构包括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语言文字运用等形式,为了满足新教材的变革要求,新高考在难度和题型上做出了调整[1]。新高考的命题原则是灵活、应用、综合、全面,要求回归教材,落实考核的基础性,并适当提升题目的开放性与选择性,将知识、学科相融合,突出“创新性”,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新高考中,阅读量发生了变化,阅读面更为宽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更加多变。要让学生取得高分,教师要引导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从“学会”转化为“会学”,从而提升整体学习效率。

2 新高考背景下农村学校语文教学的创新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我们的母语学科,它既给予学生知识又培养学生品质,对学生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新高考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诉求,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学生而言都是负担,教师对考察内容过度重视,忽视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育,针对新高考的变化,在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中,需从几个层面来进行创新:

2.1 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

语文属于学生的母语,具有表达上的优势,但是,在语文考试中,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认真构思写出的作品得不了高分;每日坚持阅读,但表达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提升[2]。面对语文,不少学生出现了畏难情绪,这种情绪的长期累加导致他们对语文学习出现厌倦态度。要让学生学好语文,首先就是要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予以学生不断的心理暗示,让他们知道“我能行”,学习活动要循序渐进,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不同,教师要帮助他们合理制定学习目标,可从某个题型着手、可针对某一方面的能力进行单独训练,在量的积累下,就能逐渐成为“质变”。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语文学习产生信心。

为了让学生产生信心,除了要从教材内容来入手,还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为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习惯,不能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语言的应用是一种习惯,要养成习惯,离不开反复的练习、实践。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提问、多思考,在抓住语文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利用辩论赛、演讲赛等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借助课本剧加深学生理解,通过调查报告、出游考察来培育学生的语文实践力。

2.2 落实理念,满足改革诉求

新高考的本质是教学理念的变化,既然是新的理念,就需要在理念的指导下来创新教学模式,基于新高考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空间,关注教学成果的时代价值,树立反思意识,抓住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借助现有的教学技术手段、课程资源来提升教学有效性。从教材层面角度来看,教师要树立新的观念,摆脱传统教材对教学过程产生的束缚,目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涵盖必修课、选修课两类,前者侧重于基础内容和通识知识,选修课程则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阅读面。在教学上,教师需根据新高考的要求来开发校本教材内容,让课程资源更具多样性、开放性,为学生赋予自主选择权,针对选修课的教学,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能力与特长来提问,让学生可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导者。

以“当代文化参与” 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基于单元要求来鼓励学生记录家乡的人与物,通过此类活动,让学生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有深入理解,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这一教学模式激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让学生能以更为积极的姿态投入学习活动。

2.3 重视阅读,改进阅读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新高考对于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能力都有了新要求,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教师要改进阅读模式,激活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更好的理解文本,发现文本中的问题[3]。从目前高中生的阅读现状来看,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碎片化阅读,但阅读质量却不高,在课余时间,学生常常会通过自媒体平台终端来整理信息、阅读内容,碎片化的阅读虽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但其中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在碎片化学习模式中,学生的思考深度不够,缺乏缜密思维,对此,需改进阅读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可以汇聚多个作品内容,形成清晰脉络,既涉及作品因素,也涉及作品的细节和局部,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小组作为单位,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探究、解读,并在尊重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与作品进行深度对话。

如,在讲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即可以小组为单位,带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在学生阅读、梳理的过程中,对其中的细节已经有了深度理解,林冲的形象也跃然于纸上,这一阅读模式激发出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以此为基础,为学生布置整本书阅读任务,每周定点分享、共同感受,将阅读任务落实到实处。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还可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书目类别,定期举办读书沙龙、周末读书会、读书心得分享、好书推荐等活动,让这类活动持续推。为了促进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还可将兴趣相似的学生编制成小组,小组成员共同来探讨“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塑造”等,在探究环节中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

2.4 创设情境,提升教学质量

情境化教学是非常适合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学习诉求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点。在教学活动,可借助生活化的场景将学生带入自然、社会,为学生带来直观感受,为其赋予更多的思考空间。如,在关于《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的散文教学中,可借助视频、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还原当时的途径,在条件许可时,不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感受自然那朦胧的秋味[4]。在新高考背景中,对于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也有了新要求,利用情境塑造,能够切实满足学生诉求,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内容的无处不在,可克服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2.5 提升能力,夯实任教水平

作为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持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对待学生,尊重不同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智力水平,让学生可旨在学习中产生创造性成果,获得源源不断的自信心。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倾听,尊重学生的意见,成为民主型教师,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可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始终以亲切、和蔼、幽默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能够做到乐于创新、主动思考,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教师还要下苦工,主动钻研文本,对文本有自身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只有真正吃透教材的人,才能灵活自如的为学生授课,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感情单一、语言乏味,不要说学生没有听的欲望,就是教师自己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教师要主动将自己的新的体会生成文字内容,立足于科研,用科研推进教学,勤于动笔,成为学生信赖的优秀教师。

3 结语

新高考趋势的变化对于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要求,把握知识体系的特点,明确编写意图,掌握新高考的变化之处,把握好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顺利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教师也要认真研读考纲内容,领悟新课标精神,做到“抓能力”、“提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侯协添.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调整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5).32~33,123.

[2] 王姣玲.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调整策略[J].高考,2020,(14).9.

[3] 王玮.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7,(9).96-97.

[4] 段永民.浅谈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下旬,2017,(5).138.

[5] 梁玉柳.探索“文化渗透、经典阅读、高考链接”的有效教学模式[J].语文与教学研究.2019(03):70-73.

[6] 向博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实践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