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红

摘要:当前,我们一直在强调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在看来,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最好效果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无论是从教师方面,还是从学生方面,都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具有个性。在此,作者根据自己十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经历,选择了几个具有个性特点的教学案例与大家分享,也许对年轻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设计;师生个性化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笔者认为,当前我们一直在强调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在看来,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最好效果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即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能力,教师的个人气质、性格在教学活动中有所反映和表现。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的有益个性。那幺作为教师,作为个性的尊重者、引导者,首先要有自己的个性风采,包括独特的上课风格、自己的立场观点、自己的审美品位、自己的文化关注和文本解读。教师的个性风采会感染学生,只有拥有个性的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因此,无论是从教师方面,还是从学生方面,都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具有个性。所谓教育个性,就是教师运用个性化的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从而实现教学和教育的最佳效果。个性化的教学通过教学形式的个性化(比如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思路等)达到培养具有个性的学生,即培养有个性的、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所要追求的东西。

一、 个性化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负有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进行辩证分析、正确引导和及时纠正的责任。因此,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有从比较独特新颖的角度来进行个性教学设计的专业知识技能。我们提出,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材作个性化解读,即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分析,从中提炼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美点、疑点和探究的触点等,并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深刻认识,以及自己对学习对象的了解,来灵活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使自己的教学呈现立体的、多变的姿态。

苏教版语文教材《三个太阳》的第三部分有这样一句话:“父亲说过,那年九死一生从罗布泊出来,几位同伴曾约好,将来一定要争取去南极洲考察。可是愿望未能实现。作为一名地球物理学家,父亲为没去过南极感到遗憾。”作者的父亲是谁?他与作者去南极有什幺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收集到关于作者父亲的生平:雅丹的父亲叫陈宗器,是中国第一代罗布泊专家和中国地磁学的重要奠基人。1929年10月,他同第一个考察楼兰古城的瑞典着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等人一起,实施西北大考察。那一年,陈宗器年仅31岁,是考察团戈壁组中唯一的中国学者。在随后的5年时间内,陈宗器多次进入罗布泊地区,研究了罗布泊的变迁,测量并绘制了极其精密的、迄今为止仍然被沿用的罗布泊地图。

这个重要发现,让我终于明白作者——一个女画家,为什幺渴望去南极:因为她要完成父亲未了的心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今天,陈雅丹终于站在了南极长城站后山上,请模仿她的口吻,结合课文第二、三部分,选其一对她父亲说:“我看了这样一个南极……”“我在南极看到了这样一群人……”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虽然教学时段短暂,但学生沉浸在庄严凝重的氛围中,迅速地捕捉有效信息,并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南极的壮美景色,感受到了南极人那热爱南极、献身南极事业、代代相传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识,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

二、 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上站着作者。通过了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笔者认为,语文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也是引导学生与作者之间心灵会话的桥梁。因为,优秀的教学设计,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促使学生真切地感知形象,品味情感,感悟哲理,其对文本的感受也是深刻的。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朱自清先生的《春》,在引导学生们赏析了朱自清先生作品活泼的语言、秀丽的文笔后,我别具一格地加了一个情境:我相信,现在同学心中洋溢着的是春的希望和激情,似乎在与春天的大自然做了一次亲切的交谈。而大自然中的万物也好像在向我们讲述春天的故事,诉说人生的哲理,现在请你写下你听到的大自然的声音(选择其一):春草告诉我、春花告诉我、春雨告诉我、泥土告诉我、柳条告诉我……其中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春花告诉我:大胆地在众人面前表现你自己,不要羞涩,不要腼腆,只需鼓起勇气好好表现。不要受到任何束缚,尽情展露你的才华,即使你的芽儿还很稚嫩,即使你不是最优秀的,你也有表现自己的必要。《春》“听到大自然的声音”的教学环节设计中,同学们独具匠心的创作让我好像又回到了春天: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深层次的,既立足文本又超越了文本,释放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了自我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阅读,而我也更坚定了要将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进行到底的决心。

三、 个性化的教与学共同成就师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个性化的教与学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时尚。许多教师在上课时倡导文本的多元化解读、个性化解读,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是主题单元,即将若干篇体裁不同、风格各异、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表现同一主题的文章组合成一个单元,使学生能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不同表现手段、不同语言风格中学习语文、认识生活。我曾尝试打破单篇课文教学的思路,在单元目标的统摄之下,对教学内容作重新建构,设计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单元教学体系,营造出单元整体和谐的教学生态。

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是:“阅读有独特的感受”,独立思考,有不拘前说的精神。第六单元主题是:“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充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而我发现这两个单元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在教学第六单元“绿”时,设计了《一千个作者就有一千种绿的风情》的主体单元教学体系,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阅读:在圈点批注的基础上,用简洁话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2)写作:在欣赏、品评基础上,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绿”,多种方式创作。(3)评价:在品评范文的基础上,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4)交流:小组合作,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应用“圈点批注”和鉴赏评价的方法,感悟到不同作家不同文体对绿的不同体验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学会了应用不同文体表达自己对“绿”的独特感悟,获得了对“绿”的审美体验、积极向上的人文关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理感悟。下面展示一组学生的电子杂志目录:卷首语——给绿的一封信,第一辑——绿的蜕变(单元整体阅读心得以及自创的小小说),第二辑——香樟情缘(散文),第三辑——绿的独白(现代诗),第四辑——绿要重复几次(杂文),第五辑——心目中的绿(倡议书),第六辑——那一点新绿(小品文),结束语——最后一片叶子。2007年11月,笔者在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观摩现场会中,将其中“交流与评价”两个环节展示,获得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其精巧的教学设计、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课堂高效的达成均是建立在深入的文本解析与师生的深入体验基础上的。只有让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鲜活起来,才能更好地通过教学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的领域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奋进,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于永正.个性化备课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闫焕民.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常州市勤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