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年丙 赵明富 肖汉光 宋涛 彭晓

摘 要:了解当今学生的学习观点,分析加强交叉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学习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对培养学生成才至关重要。学生创新能力由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决定。内因主要是受学生学习观点的影响,外因通过改进学校学科建设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及人文关怀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生;学习观;创新能力;交叉学科;哲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0;G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13—03

一、引言

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已经从教条式学习进入到开放式、选择性学习。可以看出,不同时代学生的学习观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来源于时代的要求。总之,要想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就必须让学生明确时代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因为每个社会的主体——人,只有经历学生,学习这个阶段才会成才,才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21世纪,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更多的是创新,需要的是更多的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同样,科学发展的历史也告诉我们,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突破、创新成果的产生,经常在不同的学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所以,我们需要充分利用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加强交叉学科知识以及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学习。

二、不同时代的学习观

1. 传统学习观

在阐述我国传统学习观时,引用孔子的 “学而优则仕”加以说明。这句话说明在我国古代,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各级官吏人才,当时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是由当时的时代要求决定所决定的。同样,在《周礼》中也记载,“以官府之六职辨邦治:一曰治职,以平邦国,以均万民,以节财用;二曰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三曰礼职,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事鬼神;四曰政职,以服邦国,以正万民,以聚百物;五曰刑职,以诘邦国,以纠万民,以除盗贼;六曰事职,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这更进一步说明当时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辅助君主治理天下。因此,在当时这种时代背景下,学生通常只能“代圣贤立言”,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缺乏个性。

当时教育制度下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通常表现出死读、死学,缺乏思辨精神,缺乏独立创新精神。虽然一些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萤窗映雪”地苦读,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而言,没有找到效率更高、让人快乐的学习方法。同时,由于当时的局限性,学生的知识面往往也比较狭窄,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当代学习观

当今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赋予了学生新的时代使命,作为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重任的当代学生,应该更新学习观。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不是寻求某一时间点或者时间段内的发展,而是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会更加清楚地明白: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就业、为了赚钱,更不是为了忠孝于某人,而是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个时代强调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人本身。因此,这个时代要求学生主动地去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理想,完成这个时代的使命。

当今时代,学习观点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学习当以人为先、以人为重、以人为尊,人是我们唯一最需要关心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苦”而是“乐”,学习过程更多的是一种自由、开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学生的人格、价值和权力都受到尊重。同样,这个时代也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充分发挥出创造潜能,要求学生能具备很好的创新能力。然而如何落实“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这是社会的主体——人需要深思的话题。

三、当今学生学习观的构建

1. 交叉学科和协同创新平台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呢?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明确当今时代的要求,充分认识到在世界经济知识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张昕等人指出,交叉学科研究是产生新研究领域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产生新观念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因为加强交叉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上具有如下优点:(1)交叉学科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为学科交叉使各学科的内容交叉渗透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可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2)学科交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科交叉是不同思维、观点、理论、技术之间的相互碰撞,这种碰撞有利于产生新的火花,得出新的创造性的结论,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3)学科交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型的思维能力。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可以形成一种崭新的思维风格。(4)学科交叉有利于鼓励学生的跨学科科研选题,因为在学科的交叉和综合领域中有大量的值得探索的研究课题,可以使学生在科学的前沿从事科学研究。

笔者是从事交叉学科教学的,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科交叉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科交叉不仅能使不同的学科得以跨过彼此的分界相互协作,而且还能很好地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加强对各个学科知识的学习,熟悉相邻的学科领域,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自身的科学整体意识和从多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自我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在交叉学科平台的基础之上,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并与国家创新人才、拔尖人才培养相结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动力,是全面提升国家国际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协同创新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种创新力量相互联系、相互耦合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高校既是协同创新平台的主体,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协同创新中大有可为。高校应该在协同创新平台这个舞台上扮演主角,要充分利用该平台可利用的一切资源积极开展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教学、科研教学和职业技能教学。例如,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优势,将部分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与设计性项目,强化探索性和创新性项目的设立。加强教学实验室和科研机构的协作,构建本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企、校校联合与协作,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即积极投入“校级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和“其他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实验基地、设备、经费及其人员资源,开展“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大学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以及开展“卓越工程师”“职业资格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创新创业”等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及企业实践锻炼,通过采取“导师制”“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制”等措施和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和实践工作,吸引更多学生到实验室,融入生产实践中去,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及自我创新能力的目的。

2. 哲学社会科学

社会科技的发展告知人类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加强自然科学的学习,还应该注重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因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恩格斯就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列宁也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指出,全党都要注意思想理论工作,有计划地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评论家,把理论工作搞起来。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并多次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样,当今社会,特别是学生也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也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很好地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只强调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忽略甚至遗忘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在学生中经常流传“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说法,同样,也有些同学经常以科教兴国的“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而不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为例,说明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的不必要性。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其实,哲学社会科学担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它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理论创新和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当代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学习哲学社会科学在培养自我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时,要明确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对自身潜在能力开发方面的作用。自然科学帮助我们认识自然规律,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使自然造福于人类;哲学社会科学则帮助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翅膀。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应当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应当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功能主要表现在为自然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提供价值观的判断,并通过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指导社会实践,来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不仅起着鸟之翼、车之轮的作用,而且起着鸟之脑和车之头的作用。学生只有充分学习好这两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学科之后,才能充分体现人的主动性,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

学生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之后,需要怎样才能提高创新能力呢?必须具备两个因素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能充分地施展其创新能力。这两个因素,其中之一,文章定义为内因,即学生自身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明确时代的要求。其二,是外因,需要学校或者社会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实现创新能力的场所。关于内因,文章前面已经叙述,要求学生加强交叉学科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在此不再阐述。关于社会创新能力的环境建设,主要是从高校和人文关怀两个方面来说明,如何通过改善这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1. 高校因素

高校是学生施展才华的天空,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高校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发展平台也是当今教育家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当然也作出了大量的研究。其中,高校的学科建设是学生教育发展的基石,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动力和支持,课程教学是学生培养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因为创新性成果往往产生在多学科的交叉点上,据统计,有25%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于交叉学科领域。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必须优化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组织更多的学科交叉的学术讲座来满足各个领域学生的需求。高校在优化课程的同时,还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氛围、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的机会。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只有在思想上的自由,才能有创新之火花。在此基础之上,高校要充分利用协同创新平台相关资源,充分开展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项目建设,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孵育、施展创新思想及能力的舞台。

高校在努力为学生创造好的环境时,同时要从精神上鼓励学生开展学科交叉的科研课题的研究。鼓励学生通过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各种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工作,加速创新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明确时代的使命,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学科的发展、知识的创新和人才的自我创新。

2. 人文关怀

家长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坚强后盾和动力。目前关于家庭经济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研究较多。文章将从家长及教师教育观念上阐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家庭教育在《教育大辞典》给出的解释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通常指父母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没进入大学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一旦进入大学似乎家庭教育就更为少见。然而学生进入大学后会面临更多、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学习问题以及思想问题,不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种突然而至的变化中,高校教师,特别是导师的言行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除教学之外的新的要求,即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点点滴滴,以朋友的身份积极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并根据学生的状况制订不同的培养计划、交流策略及激励策略。此外,高校教师应与学生家长积极沟通,如实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在家长获得学生相关信息后,家长应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创新意识。学生只有在充分的人文关怀下,才能建立正确的、积极的意识观,才能真正地开展和实施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总结

在知识经济与创新并存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取得原始性创新,如何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明确时代的要求,有意识地进行交叉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其次,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氛围、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的平台和施展创新能力的协同创新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多创新的火花,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从而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松,张磊,蒋国俊.深化体制创新促进学科交叉[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02).

[2]张昕,王红,张长水,戈红江,黄海燕.设立 “交叉项目综合训练” 课, 培养学生交叉学科研究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11).

[3]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3(12).

[4]吴颖文.哲学社会科学普及立法问题刍议[J].江南论坛,2006 (12).

[5]简大钧.深刻领会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J].江南大学学报,2002(03).

[6]陈红,杨凌霄.高等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9(15).

[7]罗涤,李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05).

[8]李萍.低收入家庭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保障机制—Eugene Lang实验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9(09).

[9]李永才,梁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