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今,是一个追梦的时代。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亚洲的梦,也是世界的梦。在这个辉煌的追梦时代,人们都会自然地、自觉地、自愿地努力去创意、创造、创业和创新,呈现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局面。

这诸多的创造与创新,都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点,这就是大智慧。大智慧的核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着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为此,钱学森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就大力倡导开展思维科学研究,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我国研制智能机提供理论基础,二是为了大力提高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思维学》这部书诞生了。这部书,由本刊总编辑于童执笔,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刘奎林教授、北京大学赵光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田运教授、哈尔滨速读学校王功玲校长、哈尔滨师范大学陈明文先生、中共吉林省委党校胡珍生教授等专家学者集体创作而成。

“为什幺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启示我们:不研究创造思维,不懂得创造的规律,是难以造就出杰出人才的。为此,本刊2015年特辟《创新思维学研究》专栏,连载《创新思维学》这部书,为追梦征途上的人们,增强创造与创新的思维能力。

创造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关于创造的个性和创造精神的研究。无论是科学创造还是艺术创造,主要都是由科学家和艺术家个人进行的,即使是集体创造,也是建立在个人活动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创造中的个性问题和精神问题,是创造思维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节 创造个性概念

一、创造个性含义

创造的个性,就是指从总体上分析创造者的个性特点,也就是从大多数创造个体身上看到的个性属性。

决定创造的因素实在难以寻找,想发现一条通向创造力的方便路径是徒劳无益的。创造者的个性也须从整体考察,而不可单个考察那种特别的或特殊的一类人,这是研究的出发点。

创造者的个性与性格不完全相同,二者有联系,更有区别。总的来看,个性比性格包括的内容更广泛一些。个性包括情感(欲望、期望、恐惧、怨恨、亲爱、同情等),能力(判断能力、决断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意志(精力、强弱、坚持、果断等),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交际素质等)。

创造者的个性有先天成分,这部分个性我们也称其为天分。创造者的个性也有后天成分,比如才能,才能的形成受家庭、学校、老师和社会的影响,并在实际从事的事业中逐渐完善。

二、创造个性与天才

才能是必须加以培养才可以发展成为天才或有巨大创造力的一种特征。才能与天才是有区别的:其一,天才呈显创造,才能是改造;天才是凭直觉,有才能的人靠分析;天才靠智慧,有才能的人靠机遇。不过天才也具有才能,他们的才能具有发展到实现自己的创造力,并能永远保存下来的特点。其二,有才能的人能比别人更迅速、更正确地思考问题;而天才则能看到更纯粹、更明确的客观事物的必然性。天才的基本特征就是能从普遍中看到特殊。牛顿把落地的苹果看成是“受引力支配的物体”,就是这一普遍情况当中的一个特例。其三,天才研究专家纳撒尼尔·赫什认为,天才是由于具备了下列6种个性特征而区别才能的:(1)腼腆;(2)敏感;(3)真诚;(4)沉思;(5)孤独;(6)看重友情。

一个有创造能力和有天赋的人,一般都具有下面三个特点:其一,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创造主体,是利他主义的、精力旺盛的、刻苦勤勉的、百折不挠的和多才多艺的。其二,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创造主体,反对过分强调传统的观念,具有善于打破陈规的思想,并认为创造与盲目顺从是相互对立的。其三,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创造主体,需要有敏感的感受能力和独立自主的思想。

三、阻碍创造的不良个性

品质泛指人的素质。它是一个人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可称为后天发展起来的。所谓创造个性品质,是创造主体进行创造活动时,在能力、情操、智力和意志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个性还存在许多不利于创造的因素,创造者若不具有良好的创造素质,对于创造是极为不利的。

对于创造主体来说,阻碍创造的不良个性品质有哪些呢?据国内外的一些资料研究表明,主要有畏惧、过分的自谦和懒惰三种不好的素质。

畏惧是创造最危险的障碍之一。因为有畏惧心理,就会怕困难、怕艰苦、怕失败;畏惧会磨灭人的想象力和独创精神,使人在许多有可能获得创造成功的机会中,丢失了良好机会。应该说,创造是不怕失败的,每个创造者都要经受失败的考验,关键是要敢于探索不怕失败,只有勇于进取,才可能获得创造的成功。

过分自谦是创造的另一个障碍。谦虚是人的美德,但过分自谦有时就可能变得虚伪了。一个人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善于正确估价自己,不要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样会失去自信心,甚至无端指责自己,导致创造力软弱、低下和麻痹。一个人一旦创造意识麻痹了,创造力软弱了,创造力低下了,往往就变成一个庸人。

懒惰是创造的第三个障碍。创造来源于勤奋。懒人总想不花力气,或少花力气取得成功,为取得成功有时甚至投机取巧,误入歧途。其实,科学成果是对艰苦劳动的赏赐,它与懒惰、投机、侥幸毫无缘分。如何克服懒惰?决定因素是必须要坚持每天花点时间动脑筋想问题,只有不断坚持科学思维,才会产生出许多新构思。因而,只要多想、多写,就会改变懒惰的习惯,克服创造中的不良个性因素。

以上三点是构成创造最危险的障碍,是阻碍创造的消极个性因素,对于创造者来说,是必须加以克服的。除此之外,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也会给创造活动造成妨碍,因为个人人格力量的充分发挥是建立在创造素质的完备性和严整性基础上的。只有克服片面性和狭隘性,有一个和谐、健康的人格,才会促使创造才能的大大发挥。

第二节 创造实践中的个性

一、兴趣、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心理反应,好奇心的引起根源在于兴趣。也就是说,兴趣使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产生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兴趣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感情状态。往往由于对新事物感兴趣而表现出对新事物的注意,以及为了弄清它们的因果关系而提出各种问题。

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具体表现,又是潜在的创造力。它总是通过惊奇、疑问等心理活动,诱导人们的兴趣,从而有选择、主动地频繁接触产生新奇感的客观事物,进而激励人们自觉地去寻求这一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心理学认为,好奇心可以使人们孜孜不倦地对特定的事物进行长时间的深入观察,使思维不断深化,直到把握事物的本质。爱因斯坦说:人们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法国作家法朗士说:“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

好奇心是人的一种天性,可以说,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不过,兴趣集中且很浓厚的人好奇心就更强。每一个有志于开发创造力,成为创造型人才的人,不管你是想探索自然,或是探索社会,都应该到实践中去,接触新事物,了解新事物,研究新事物,用兴趣培养和升华自己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

爱因斯坦的好奇心是经历多次磨难逐渐形成的。在中学时代,因为爱提问题,爱思考,老师不喜欢,说他“生性怪癖”“不守纪律”“想入非非”。有一次,爱因斯坦的父亲问学校的训导主任,自己的儿子将来应该从事什幺职业。这位训导主任毫不掩饰地回答:“做什幺都没关系,你的儿子将来是一事无成的。”后来,爱因斯坦被开除了。进大学以后,又被教授们认为是“糟糕的”“叫人头疼”的学生。有个物理学教授甚至劝他不要学物理。幸好,爱因斯坦决心由自己的兴趣左右,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否则,创立相对论的恐怕就不会是爱因斯坦了。

二、大度、幽默感

大度、宽厚、自由这三大因素制约着人的幽默感,富有创造才能的人,都有幽默感的特点,对饶有趣味的事物很乐观、很敏感。幽默感是十分重要的创造个性品质,它同想象几乎是形影相随的。幽默感反映了一种内在的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可能进行创造。这种自由是建立在思想解放并具有信心和自尊心的基础上的。

爱因斯坦的助手施特劳斯曾经谈到这样的经历:“我回想起一只机械鸟,它能从玻璃杯里喝水,原动力来自受潮了的头上的蒸发热。吃晚饭的时候,爱因斯坦怀着很大的兴趣玩弄它,用湿手指慢慢地抚摸鸟头,使鸟又活动起来。不消说,我总有这样的感觉,在玩弄这些东西和发出响亮快乐的笑声的时候,他身体的一部分,在他严肃的眼睛后面,仍在继续研究着重大问题。”这不正是幽默感和创造有内在联系的例证吗?

凡是有幽默感的人,并不是不严肃、不认真,恰恰相反,这种人却是“一丝不苟”的。像我国地理学家竺可桢,把“一丝不苟”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富有创造精神的人,都用严肃的眼光审视周围事物。他们不满足于确切的知识,尽力占有第一手资料。他们遇到问题追根问底,决不牵强附会,决不放过任何疑点和含糊不清的问题。

中国古代魏晋时期地图学家裴秀同古希腊学者托勒密,并称古代世界地图史上东西方交相辉映的两颗明星。裴秀正是凭借这种一丝不苟的个性,做出了前无古人的重大成就。裴秀在编制《禹贡地域图》的时候,对前人绘制的地图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和选择,不放过一点点疑问。他批评汉朝的地图粗略简陋,于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加以修改。

三、不迷信权威

有人说,有幽默感的人,一是无所注意,二是胆子大,三是粗心。其实,这三点都不是幽默感很强的人的个性。真正具有幽默感的人往往是胆大心细,从不盲目崇拜权威,并且还敢于向权威挑战。对此,鲁迅先生对权威有很精辟的分析,他认为真的权威,只在他所专长的方面能胜人一筹,并不可能在每一个问题上都保证不发生错误,而对某些徒有虚名的“权威”,则更不能轻易置信。他在《名人和名言》这篇文章中,曾经尖锐地批评了崇拜名人的坏习气,明确地提出,名人倘是专家,在他专门那一行是精的,但讲到专门以外的问题,常常是错的。“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因此,“我们应当分析名人之所以名,是由于哪一门,而对于他的专门以外的纵谈,却加以警戒”。

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扬对牛顿的态度也值得效仿。他在大胆否定牛顿关于光的物质微粒说而提出光的波动说时,曾经强调指出:“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百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也许有时甚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第三节 创造精神

一、献身精神

献身精神,这是创造个性的显着特点,也是创造和创新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只要有大无畏精神,就能冲破思想束缚,登高望远,腾飞千里;怕担风险,只愿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任何时候都不能上升到创造的水平。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当然不仅是自然科学,而且包括社会科学和一切边缘科学在内的一切科学。无论什幺人,一旦把科学作为自己的攻克目标,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决心付出代价,甚至做出牺牲。许多优秀的发明家、科学家,尽管他们跨进科学研究领域的起点和途径各不相同,甚至在开始的时候,目的性也各有差别,但是皆付出了艰辛的科学劳动,才寻找到创造的乐趣,体验发现的欢欣。

世界上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的巴甫洛夫,被人们誉为“生物学无冕之王”。而他自己却说:我不过是一名科学的“苦工”。

德国化学家本生,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化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长期的科学研究生涯和无数次的科学实验,使他的双手十分粗糙,看上去甚至比工人、农民的手还要粗糙。有一次,他在柏林大学做学术报告。当讲到自己发明的本生酒精灯时,他竟然把手伸进火焰里烧烤,并说:“放手指的这个地方,温度大约30度。”会议主持人马上测量,果然是30度。在场的人个个瞠目结舌:可想而知,这双奇迹般的“耐火手”不知在火中烧过多少次。

因此,戴维说:“科学是个严厉的主人,它要求人们付出艰巨的劳动,却给予很少的报酬。”

二、坚定的意志

具有坚韧性意志品质的人,能够执着地、不懈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不达到目的不罢休,并且坚持“目标始终如一”。马克思这位在国外流亡40年的“世界公民”,把共产主义当作自己终生奋斗的长远目标,把写作《资本论》当作自己毕生从事的具体事业目标。

在写作《资本论》期间,马克思曾因交不起房租而搬家,因买不起稿纸而典当衣物,3个孩子在贫病交困中死去,其中一个孩子死后竟没有钱埋葬,马克思本人也积劳成疾。但是,他从未中断过《资本论》的写作,直到1883年3月14日下午2时45分,他在家中的椅子上溘然长逝的时刻,书桌上还放着《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手稿。后来,是马克思的亲密朋友恩格斯替他完成了《资本论》的最后写作。

坚定的意志常常表现在独立性见解和独立自主的精神上。而且,独立性在爱因斯坦身上还表现为一种科学的怀疑态度。他对任何理论都投射怀疑的眼光,用独立思考去进行审查。他正是由于对传统的绝对时空观的产物“同时性概念”产生怀疑,才走上了创立“狭义相对论”的胜利征程。

清朝大书画家郑板桥开始练书法,老是临摹,不能成功。有一天在床上用手指练字,指头划到了妻子身上。他妻子说:“人各有体,你体归你体。”夫人言者无心,板桥听者有意。于是,郑板桥茅塞顿开,从此潜心苦练,自成一体。后来,人们称赞他的书、画,是“自辟蹊径”的佳作。

坚定的意志还表现在做事持之以恒。我国有句成语“水滴石穿”。说的是,屋檐下的水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常用来比喻尽管力量很小,能力较差,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做出看来难以办到的事情。

水滴何以能使石穿?其关键在于“滴水”的韧劲。滴水之量微,滴水之力甚小,要把坚硬的石头滴穿,确实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持久的精神。

历史学家范文澜提出,治学要做到“天圆地方”。“天圆”即头脑要灵活,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地方”就是要坐得住。他有两句诗写道:“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坐十年冷板凳,没有坚毅的意志品质,确实受不了。

总之,坚定的意志品质对创造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不经过磨难也是难以做到的。要坚持创造,坚持创新,就必须面对各种束缚和阻力,敢为坚持真理而担风险。如果有人把个人得失看得比坚持真理更重要,那幺,他就难以发现真理。

三、不怕失败

人人都会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真正面对失败就很难了。科学巨匠的发明和发现,也是失败多于成功。一个新的设想,完全得到成功验证的情况,往往是很少的。爱迪生被誉为“发明大王”,他一生的发明,单是经过正式登记的就有1328项。他的这些发明是怎样取得的呢?可以说,爱迪生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伟大发明家。仅以发明电灯为例,在爱迪生之前几十年,已经有许多科学家研究过电灯,但都没有成功。原因是没有找到一种理想的灯丝材料。

为了发明电灯,爱迪生到底遭遇多少次失败,不得而知。但知道,光是为了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他就前后试验了六千多种材料。而灯丝只是电灯的许许多多零件中的一个,电灯又只是他一生1328项正式发明中的一项。可想而知,他一生经历过多少次失败。

失败犹如创造途中的河。当去路被河流截断的时候,这对创造者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有作为的创造者,不是没有失败,而是能正确对待失败,情绪稳定,从失败中寻找原因,吸取教训,修正认识,渡过创造途中的河,走向成功的彼岸。

综上所述,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法拉第算是最成功的科学家之一,但据他自己说,他的每十个有希望的初步结论中,能实现的还不到一个。英国着名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也是科技史上的佼佼者,然而,他说:“我坚持奋战55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这绝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