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宇

摘 要:文章通过对大学精神的内涵、特征把握及对当代大学精神现状的分析,在诠释大学精神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从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对大学精神进行重塑,以满足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大学精神;人才培养;高等学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26-02

一、导论

在全社会高度关注科技创新,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我国高校虽然凭借优越的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在科技创新中担负着越来越艰巨的任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分享科技创新成果中不断实现自身发展。但是,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高校都必须立足人才培养不动摇,将其作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根据新形势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运用的方法、手段也多种多样,如课堂教学、实践锻炼、创新设计等。除此,一些高校还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和道德教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特别是通过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

大学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精髓与核心。面对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任务、新要求,针对部分高校校园涌动的种种浮躁、消极特征和世俗、功利色彩,高校必须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拿出革故鼎新的决心,重塑大学精神,切实发挥大学精神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二、大学精神的内涵、特征及当代大学精神

1. 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精神是相对于物质而言的,它包括人的思维、意志、感情及其他心理活动,是人们对现实理想目标的一种价值追求。大学精神是高校和校园人精神的凝练和概括,是高校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社会魅力的高度表现,在高校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着名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所说:“在保证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有效。”具体而言,大学精神就是指以大学为主题,基于对大学本质、办学规律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认知,由校园人共同创造和传承,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精神。表现为大学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功能定位,以及通过广大校园人的实践活动并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最为核心、高度抽象的共同理想、价值追求、行为规范等。

2. 大学精神的基本特征

(1)注重创新。高校是思想会聚、观点碰撞、文化融合之地,校园人以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不断进行文化的鉴别、选择、整合,进一步塑造自我、彰显特色,进而实现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大学精神的新生。(2)追求真理。高校所担负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历史重任,要求校园人要有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修正错误的坚定决心、鼓励探索的宽松环境、推动科技进步的进取意识。(3)包容批判。大学是充满理性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场所,校园人能够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能够以理性态度对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深层思考,能够在兼容并包思想的庇护下自由开展学术交流、思想传播,使大学成为博大精深的思想库。(4)崇尚人文。教育的主体是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塑造和发展人,理所应当要强调人文关怀;同时,校园人也具有把自己生产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投放给社会的习惯与追求,从而对社会文化进行引领示范。

3. 当代大学精神

近年来,各高校着眼于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按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更加自觉、主动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注重继承传统、立足现实、凸显特色,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凝练大学精神,培育创新人才,为推进社会文化进步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是,随着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大学的政治、经济、市场等派生属性不断强化,本质属性逐渐削弱。特别在实用主义、功利思想的影响下,一些高校在学科设置、课程安排上过多服从了社会即时需求的变化,不能着眼于长远,来对社会变革进行有序、有限的参与和服务;而社会对大学服务的过分依赖,也使大学放弃了对传统理念的坚守,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同时,当代大学精神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出现衰微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文精神缺失。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重知识,轻文化;重技能,轻素质”,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塑造,放弃了对人的存在、发展的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对至真、至善、至美精神境界的追求。二是功利化色彩浓厚。一些高校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过多地渗进了市场经济理念,迷失了正确的办学方向,导致校园人产生急功近利的倾向,使大学精神丧失了文化格调和品位。三是价值选择庸俗化。一些高校在价值取向上没有明确地引领和疏导,导致出现精神颓废、理想黯淡、学术腐败、诚信危机等。四是高校发展趋同化。不少高校缺乏个性鲜明的办学思想、理念,缺乏对独特大学精神的培养和提炼,导致高校发展趋同化。

三、大学精神的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是大学精神的根本体现,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发展竞争中赢得先机的基本举措。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通过人文环境的塑造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化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自我期许,驱动着校园人的行为,潜移默化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可见,大学精神既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力量,还营造了良好氛围。大学精神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发挥人才培养作用。第一,目标激励。大学精神在具体内容上,既有对办学理念和校园人精神面貌的如实反映,也有校园人对高校未来发展的科学前瞻和美好期许,从而使大学精神成为一种领先于社会和时代的先进精神,成为引领校园人为之不懈奋斗的人文目标。学生正是在这个目标的激励下不断奋斗、茁壮成长的。第二,思想熏陶。大学精神本质上属于意识范畴,集中反映校园人的心理特征、思想认识、行为习惯等。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思想品质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人格健全、品质高尚、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通过大学精神的熏陶感染,更利于大学生优秀品格的培育。第三,行为规范的行为准则是大学精神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学生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需要遵照一些制度和准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哪些精神需要弘扬,哪些思想需要摒弃,哪些做法要倡导,哪些行为应禁止,等等,都应是明确的。大学精神作为校园人的价值追求,能通过思想上的引导,有效约束、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时代要求。第四,精神传承。大学精神是在校园人长期的守望、传承中形成和发展的,它既是校园人精神状态、思想境界的深刻反映,也是高校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认知和要求。大学生在对大学精神的尊崇与传承中,自然会把这种人才培养规格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并转化为具体的自觉行动,切实发挥大学精神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中的积极作用。

四、基于人才培养的大学精神重塑

大学精神是校园人思想和行为的高度会聚,涉及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着眼于大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大学精神重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统筹推进。

1. 在大学精神重塑的思想上,要体现“三个突出”

(1)突出时代特征。大学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但并不表示它对现代社会的排斥;相反,大学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文化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高校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这种时代特征体现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就是既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引领大学生对大学理想的坚守与传承,又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求,积极与社会接轨。因此,大学精神的重塑,必须立足于社会文化的前沿,始终高扬与时俱进精神,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突出创造性。

(2)突出实践特性。强调实践,既是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园人行为方式的重要特征。发挥大学精神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就要在大学精神重塑中突出并融入实践特性。即把校园人的思想境界、价值追求化为可行的实践目标,化为正确的实践方向和强大的实践动力、举措,从而引领、激励校园人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

(3)突出积极态度。思想上的积极态度是大学精神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精神生存、发展的基石。在大学精神重塑中突出积极态度,就是要通过抵制和摒弃消极、落后的思想,倡导和弘扬积极、先进的思想,保证大学精神在思想定位上的正确性、科学性。此外,大学精神的重塑应当更多地体现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对正确方式的倡导,对先进理念的崇尚,对合理目标的激励,而不应是过多的否定和批判。

2. 在大学精神重塑的内容上,要坚持“三个注重”

(1)注重校风、校训、校歌的规范。校风、校训、校歌是大学精神的物化体现,是校园人最能直接感受的大学精神。高校要努力培育淳朴优良的校风,使教书育人和自我发展成为校园人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要加强对校训的建设和提炼,大力弘扬、倡导具有时代特色、彰显高校个性的校训,实现人才培养与大学自我理想追求的统一;要加强对校歌的设计和选择,大力传唱真正反映校园面貌与追求、体现校园人精神状态的校歌,高扬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主旋律。

(2)注重高校名人轶事的挖掘。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都会造就一批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历史风云人物,并留下一些趣闻轶事。他们或为高校发展的领军人物,或为名师益友,或为优秀学子,甚至是特立独行的校园人。他们本身和他们的事迹是高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挖掘这些名人在校园的历史印迹,既能增添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底蕴,也能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进一步丰富大学精神内涵;既能增强校园人的光荣感、自豪感,也能激励校园人成长,从而发挥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3)注重高校发展历史的积淀。大学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弘扬,离不开对高校发展历史的深层把握。重塑大学精神,可以更深刻地彰显高校的发展历史。要注重搜集和整理高校发展历史素材,注重对荣誉室、陈列室、展览室等设施的建造,注重运用现代科技再现历史,从而使大学生更了解学校的发展,更深刻地领悟学校在发展初期取得辉煌成就的艰辛,进而产生心理上的震撼,进一步激励奋发进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在大学精神重塑的方法上,要做到“三个立足”

(1)立足校园特色的极力彰显。鲜明的校园风格和特色,是高校成长壮大的支撑,也是激励校园人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只有把握校园特色,人才培养才会深入推进,才能使大学精神展现出独特的风貌。要积极培育活动创新点,努力发现校园闪光点,并进一步归纳、提炼、升华,充分彰显校园个性,从而使大学精神更具适应性,更有生命力。

(2)立足校园文化的大力建设。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它与校园文化互相融合和影响,引领着大学发展。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具体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因此,要着力打造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特色,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校园活动的全面推进,使大学生在文化内容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实践的锻炼中,升华人格,实现大学精神的传承发展。

(3)立足校园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校园人既是大学精神的创造、维护、传承主体,也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作用对象。重塑大学精神,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充分尊重校园人特别是校园师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在校园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化他们建设校园文化、传承大学精神的责任意识,使大学精神体现校园人共同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反映广泛的校园认同。

五、结语

尽管大学精神是在高校的长期发展中逐渐成长、成熟、成型的,具有内生特性。但是,面对当前一些高校日益严重的大学精神缺失问题,以及因此而导致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状况,唯有以非常规的手段,着眼于大学精神的构成要素、生成机制、作用途径等各个层面,努力重塑大学精神,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正确引导高校完成好肩负的人才培养使命。

参考文献:

[1]朱振林,陆铭.大学历史传统与中国大学精神[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2]蒋晓虹.大学精神:大学品牌的核心[J].教育发展研究,2008(01).

[3]汪元宏.高校发展要重视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