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宇颖

摘 要:苏州评弹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族文化瑰宝,要把流传了几百年的评弹艺术以一种全新的风貌引进课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和挖掘苏州地方艺术文化,寻找有效的教学资源,在实施教学的适当时机渗透实实在在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艺术文化,让吴语吴音能世世代代传唱下去,让吴文化继续生长在苏州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

关键词:苏州评弹;传统艺术;曲艺奇葩;传承创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2;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28-02

苏州评弹吴侬语,百转莺声韵味浓。细腻清音弦恰恰,人间天籁妙无穷。苏州,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自古便是文人大夫们的聚集之地。陆文夫在《苏州文化丛书》总序中说:“苏州是个得天独厚的地方,这份得天独厚,不全是因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还在于深厚的文化积淀。”两千五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不仅为苏州留下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宝藏,也带来了优秀的文化遗产。雅致与细腻的水乡文化特色,也决定了苏州评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如今,苏州评弹,这个充满浓浓吴地韵味的传统艺术,已成为苏州和江南地区的重要文化符号。

一、明清传统艺术,中国曲艺奇葩

苏州评弹流行于江浙沪一带,俗称“说书”,同昆曲苏剧合并为苏州“三枝花”。其格调高雅,不落俗套,在全国数百种曲艺中首屈一指,被胡乔木称为“中国一绝”。四百年来,评弹艺人们以渊博的知识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长期的舞台实践,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流派,享誉海内外。着名国学大师俞大纲更赞誉它为“中国最美的声音”,评弹的美,美在“说噱弹唱演”五种表演方式惟妙惟肖;美在无论唱腔唱词还是书场布置,都弥漫着浓浓的江南韵味,处处彰显着曲艺音乐的典雅和精致。

二、拓宽传承之路,保护非遗文化

信息化时代,传统艺术呈现的边缘危机,促使我们不得不为中国文化的未来而担忧。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苏州评弹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正处于一个青黄不接难以维持的尴尬处境:书场萎缩,书目老化,评弹艺人流失,艺术水准不高,听众急剧减少;同时,评弹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苏州市政府也加大了对地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资力度,对苏州地区的传统艺术文化进行保护和发展,并提出了建设“文化苏州”的口号。

1. 学校教育,新的传承

传统艺术呼唤有见识的新一代观众,呼唤艺术家和知音,呼唤新一代的传承创新者。传承与保护“非遗”,探索和引入乡土艺术进音乐课堂,开发和利用乡土艺术资源,已经成为各个学校和每一位艺术教师所面临的课题。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地方音乐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平台。

新一轮课改已全面展开,2011年最新修订课程标准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指导:“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对比民间传承,学校传承无疑给传统艺术提供了更系统的发展空间。把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引入校园,有助于拓宽艺术视野,引导和提高学生欣赏传统艺术的水平;通过与评弹的近距离学习与接触,培养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品位与鉴赏能力,为苏州评弹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生命力。

2. 传统艺术,教学缺失

(1)新生一代对传统艺术的“无知与冷漠”。时代进步、生活节奏加快,导致“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充斥着年青一代的生活。而流行音乐凭借其娱乐性、生活性以及通俗性代替了传统艺术,在青少年人群中呈现“泛滥”的趋势。这些“非主流”的新生代们,已经很少能静下心去感受和聆听这一江南雅音。作为从小浸润在古韵中的姑苏人,在苏州地方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上,每个人的肩膀上都担着沉甸甸的责任。

(2)音乐教材中传统艺术的“遮蔽和缺环”。当代中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认同的缺失问题,让人担忧。2004年,韦希在“对中学生传统认同缺失的研究”中指出:“传统音乐素材在教材中的比重少和教材建设质量有待提高,并不是造成中学生传统音乐认同缺失的根本原因,而教材中传统音乐理论基础的缺环、传统音乐精髓的被遮蔽和有历史根源的重西轻中价值取向才是造成该现象的根源所在”。 中国的音乐教育,多年来一直遵循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西方的就是好的、先进的,是需要花大精力去全国性推广和学习的,如近几年流行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等等,不去细究这些教学方法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单单说这样一种重西轻中的现象,就导致了中国音乐课堂上传统艺术文化的流失。音乐发展的多元化趋势,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民族音乐的弱化,以及音乐语言的危机。中国的民族音乐,已然变得岌岌可危。

三、校本教材拓展,课堂教学渗透

苏州评弹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族文化瑰宝,要把流传了几百年的评弹艺术以一种全新的风貌引进课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挖掘苏州地方艺术文化,寻找有效的教学资源,在实施教学的适当时机渗透实实在在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艺术文化,让吴语吴音能世世代代传唱下去,让吴文化继续生长在苏州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在此,笔者以本人在课堂实施评弹艺术渗透教学为例,给同行们做一参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学好吴语为基础,方言朗诵进课堂

吴语,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是古汉语体系中保存最完整的语言体系,主要分布在江浙沪地区,使用者大约有1亿人口。吴语自周朝以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是底蕴深厚。南宋时期,吴语也曾像今日的普通话一样成为官方语言,被全国推广,到现在还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极高,是真正的“舌尖上的活化石”。

能日日“舌灿莲花”,对于姑苏人实在是一件幸事。然而,古老的语言就像古老的传统艺术一样,也面临着消亡。今日的苏州人,能说一口地道“苏州闲话”的,已是少之又少,也只在苏州评弹和老一辈苏州人中,才能一窥一二。所以,学好苏州话,是接近评弹的第一步。

吴语的发音方法,主要有三种—— 尖音、团音和入声。为提高学习兴趣,笔者加入了方言朗诵这个环节。因吴语中遗留了大量的隋唐南宋旧音(如唐杜牧《山行》中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xia第二声)” 斜字发音和苏州方言如出一辙),从吴地童谣和唐诗宋词入手,是最能贴近吴语古韵的一种教学手段:较古老的《卖糖粥》《杠铃杠铃马来哉》《外婆桥》,最近流行的新童谣《上学歌》等;古诗词《枫桥夜泊》《忆江南》之类,再加入现代经典诗词诵读《再别康桥》《记江南》《乡愁》等作品。说上一口清丽糯软的苏州闲话,让孩子们信心倍增,同时也打开了他们对苏州传统艺术文化的探索之门。

2. 姑苏小调唱新声,通俗音乐来助阵

(1)从本地民歌中汲取营养。苏州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山歌小调滋养了一代代的吴郡后人。从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最深层的土壤中汲取养料,对孩子们来说,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具有代表性的吴歌有:《姑苏好风光》《四季歌》《太湖美》《月儿弯弯照九州》《搭凉棚》《外婆谣》《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等,还有根据《姑苏好风光》改编而成的《苏州好风光》等新民歌。如果忽略评弹本身的艺术文化,只追寻表面上的点点乐趣是远远不够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笔者开始尝试寻找过渡点,通过通俗音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作品,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熟悉并喜爱评弹的曲调和表演方式。

(2)通俗音乐中的评弹元素。通俗音乐中也经常会融入戏曲曲艺民歌方言等创作手法,被称为具有中国元素的古风曲调,比如王力宏的《在梅边》就融入了昆曲的曲调,还有网络爆红的苏州方言原创歌曲《姑苏城》等。特别推荐音乐大师范宗沛的专辑《水色》,其中的《摆渡人之歌》《水色》《青石的街道向晚》《十三月》等乐曲,是四百多年的苏州评弹与西方交响乐的一次奇遇,美轮美奂、妙不可言。

(3)曲苑书坛上的点点星辰。现代的孩子喜欢追星,其实评弹的书坛上也是群星璀璨,星光熠熠。笔者以为老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寻找他们熟悉的面容。如担任电视主持的施斌和吴静、“阿万茶楼”主持人万鸣、“苏州达人秀”袁小良等,这也算是投其所好吧……

3. 雅俗共赏添情趣,一朵“小云”入室来

评弹书目中不乏有金戈铁马乱世英雄的大书,也有才子佳人儿女情长的小书。在选择校本教材内容时要有良莠之分,不管是传统经典还是现代唱段,都要进行适当的筛选与修改,以适应学生的年龄段和心理特征。音乐教师要做本土传统艺术文化的欣赏者和爱好者,在丰富自身的学识和修养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对校本教材的渗透,结合课本教材已有的知识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传统艺术。下面举几个实例以供选择。(1)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曲由毛泽东诗词改编成的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成为世人争相传诵的经典华章。弦琶琮铮、抑扬顿挫,评弹“蝶恋花”以其非凡的气势和特色,唱出了领袖诗词的意境,唱响了大江南北。(教材中也有录用)(2)“唐伯虎三笑点秋香”在姑苏大地上流传已久,也算是一段风流佳话。弹词开篇《笑中缘》描述的就是这段传说。整个唱腔韵律丰富,唱词典雅含蓄,让老听客感觉新颖之外,也拉近了新听客的距离;演唱方式采用了评弹最典型的男女声对唱,并配上现代歌曲的伴唱形式渲染气氛烘托主唱,整个开篇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味,悠悠古韵,如涓涓细流,令人心旷神怡。(3)被称为“评弹一枝花”的盛小云,是青年评弹艺人中的佼佼者,嗓音清丽甜美,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研究创作新评弹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的主要作品有《姑苏水巷》《春游山塘》《醉江南》《春江花月夜》,更有为笛子独奏曲赋新词的评弹开篇《姑苏行》等,悠扬的曲调,唯美的画面,全新的配曲,让我们耳目一新。

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之下,一步一个脚印,一曲一个环节,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聆听,逐渐品味出苏州评弹独特的美。让“评弹之花”盛开在每个孩子心中,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个层面的力量去引导和培养。身处教育第一线的音乐教师,更要尽可能多地去拓展本地乡土艺术的专业音乐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带领学生进入传统艺术的音乐殿堂,发掘更多的音乐宝藏,为苏州文化建设的发展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四、结束语

评弹,是通向姑苏的一条小巷……穿过这一条小巷,能看到一个美好的苏州。苏州的新生代们,应该懂得评弹;就像维也纳人都懂得钢琴一样。有着深厚底蕴的苏州人,是不会让自己的传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消失的。苏州评弹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族文化瑰宝,要把流传了几百年的评弹艺术以一种全新的风貌引进课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挖掘苏州地方艺术文化,寻找有效的教学资源,在实施教学的适当时机渗透实实在在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艺术文化,让吴语吴音能世世代代传唱下去,让吴文化继续生长在苏州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滋养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史文勋,唐荣.苏州评弹的保护、传承与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13(14).

[2]夏美君.略论苏州评弹理论的既往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3]庞政梁.苏州评弹的传承、创新与普及[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