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冬梅

摘 要: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必须先让学生学会审题,具备一定的审题技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反复读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对比审题,克服学生思维定式;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题意,从而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关键词:数学;审题能力;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44-02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无论要解决怎样的问题,首先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学习数学的关键,只有审好题才能做好题。目前,在数学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很好地掌握和理解课堂所学内容,但在练习测试中得到的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审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一、反复读题,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会做但是做不对”的现象。而如何改变学生这一现状,成了教师最大的教学任务。学生都有很强的“惰性”,遇到题总是习惯性扫一遍,便急切地写出答案,懒于读第二遍。教师可以从此入手,引导和训练学生反复读题,让学生养成一个反复、认真读题的好习惯。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为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游泳池泳道长50米,小明游了4个来回,一共游了多少米?这时候,有一位学生回答说:“200米。”当这位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很赞同他的观点。这时候,教师没有立即批评学生,而是让学生重新读一遍题目。当重新读完一遍后,有一部分学生反应过来,发现错误之处。然后,教师继续让学生读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第三次读题后,绝大部分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处。生:老师,我知道我们犯的错误了,4个来回就应该有8个50米,应该是50乘8,答案是400米。这道题,不用教师费心讲解,就迎刃而解了。案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解释,只是引导学生反复地读题,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迅速地改正,加深了印象。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反复读题的习惯,以促使学生更仔细地理解题意,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对比审题,克服学生思维定式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相似类型的练习题,相应的学生也会积累到很多的解题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对这些数学内容的巩固,但也会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对比性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例如,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在引导学生学习完本节内容后,教师为学生出了许多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其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道练习题:90-28+2=?因为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学生们知道算式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于是,大部分学生看到这道题后,第一反应就是先算28+2=30,再算90-30=60。这样,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教师为了让学生克服这一思维定式,改变了出题方式,重新给出题目:90-28+2=?90-28×2=?学生乍一看会认为这两道题是一样的,但因为是两道题,学生会更加认真地去对比。经过对比审题,会发现其中的不同,一个是“+”一个是“×”。案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对比审题,使得学生很轻松地找到题中的关键点,打破了思维中的固定模式,将知识内容更加地系统化,从而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题意

(1)动手圈题,明确重点。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做题时,很容易忘记题中的重点要求,尤其是一些选择题。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审题习惯,让学生边读题边动手圈题,将题中的重点、关键词用笔圈出,以起强调作用。例如,教学“分数除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巩固练习本节内容时,为学生出了一道选择题:下面有几个分数乘法和除法的算式,其中错误的是( ):A.2/3÷1/2=4/3、B.4/3÷1/3=4、C.1/2×3/7=3/14、D.1/2÷3/4=3/8。这道题学生给出的答案让教师吃了一惊,这本是一道很普通的分数乘法、除法计算题,但是有大部分学生选择了A选项。这时候教师了解到,学生并没有审好题。以往大部分选择题都是选择正确的选项,学生在做这道题时,掺杂了以往的做题经验,下意识地认为选正确的选项。于是,教师就借此机会引导学生用笔圈出“错误”这个词语。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圈出关键词“错误”。然而,有学生看到选项C时,又忘记“错误”这个重点,想选C选项。但看到自己做的标记,便接着思考。这种动手圈题的方式,起了很好的提醒、强调作用。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动手圈题这一审题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审题效率,用明显的标记提醒着学生,将题中的关键、重点更加直观明确地展现在自己面前,提高自身的审题能力。

(2)依题画图,明确题意。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应用题不太容易理解,尤其是一些几何问题。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题画图,引导学生边读题边画图,将题目中复杂的文字组合,转变为清晰的几何图形,让其题意更加明确,更加一目了然,便于分析理解。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学生出了一道应用题:一块长方形场地,已知长36米,宽10米,现在在这块长方形场地的中间画出一块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地方准备建一座喷水池,而剩余的其他地方全部铺满草坪,请问:一共需要多少平方米的草坪?学生做的时候出现了困难,都表示很难理解这道题。这时候,教师就引导学生画图解题。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试着分析一下这道题。首先,这道题说一块长方形场地,我们画一个长方形,然后标上相应的数字。接着,这道题说中间有一块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地方被作为喷水池,那幺我们就在所画的这个长方形内,随意画出一部分,将其标上100平方米。题中让求的是剩余的部分,我们在剩余的部分画上阴影。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看这个图来分析这道题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都纷纷画出几何图。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画的图很轻松地就做出了这道题。案例中,教师让学生依题画图,将抽象的文字变成了简单形象的图画,更便于学生理解。这种审题方式完美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促进了学生理解,帮助了学生理解题意,增强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3)实物操作,促进理解。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比较好动好玩,注意力很难集中。而数学练习的语言相对来说较为抽象、精练,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比较薄弱,因此,对小学生来说审题的难度很大。为了促进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物操作,通过动手操作一些实物,来更好地理解题意。例如,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为学生出了一道练习题:小明买了5个苹果,后来吃了2个后,发现太少了,于是又从超市里买了3个苹果,请问最后小明家一共还有多少苹果?这种题,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理解题意。教师为每个学生分发了10根小木棒,让学生利用小木棒解决这道问题。师:同学们,我们用小木棒代表题目中的苹果,你们动手操作一下吧。生:根据题意可知,小明买了5个苹果,于是我就拿出5根小木棒放在桌面上。接着又说吃了2个,所以,我再从这5根小木棒里拿回2根小木棒。后来又买了3个苹果,我再从手中拿出3根小木棒放到桌面上,和以前的小木棒放在一起,这道题我就操作完了。最后数一数桌面上有多少根小木棒就可以了。通过让学生实物操作,能够促进学生理解题意,将抽象的数学数字变得具体化,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提高学生数学审题能力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角度出发,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训练,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安秀.着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J].内蒙古教育,2013(22).

[2]许娟娟.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及其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08).

[3]鞠莹.提高学生数学审题能力要领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4]袁晓玲,王俊丽.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提高方法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