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推进校园民俗文化教育,将其与中学德育工作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章从改造环境、注重民俗文化教育的校园铺陈,依托阵地、注重民俗文化教育的资源整合,开展活动、注重民俗文化教育的魅力展现等方面,对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德育;民俗文化;校本课程;思想道德教育;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4-0024-02

民俗文化具有规范人的言行和心理、文化强化和保存等多种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行为。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传统文化的“历史母体”。但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淡化,德育的影响力面临挑战。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校充分认识到德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审时度势提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品牌,规划以“亲近民俗文化”为重要切入点的“有根德育”品牌建设,立足学校主阵地,加强民俗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强化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之成为具有民族素养、开放意识、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现代中学生。下面,试结合学校的具体实践论述如何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

一、改造环境,注重民俗文化教育的校园铺陈

环境能熏陶人,环境能教育人。环境作为一门隐性课程,虽然无声却能说话,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学生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能营造民俗文化教育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也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学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环境建设,注重环境育人。一是构建立体的学校民俗文化教育物质环境,初步形成由民俗文化展览馆、校园民俗主题环境和外围民俗文化基地构成的民俗文化立体场域。比如,学校重新设计建造了民俗文化展览馆和专题文化长廊。民俗文化展览馆以实物展示为主,展板和照片展示为辅,学生置身其中可以回眸岁月的流光,聆听先贤的足音。还设立民俗文化教育活动专项基金,专门建立民俗文化研究社、高波名师工作室、瓷片文创吧。这些措施,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无锡本土乡村田园之物串联起的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为学校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学校通过创设班级文化环境,实现校园文化的民俗情景化,营造浓郁的校园民俗文化氛围,使学生对民风民俗有初步的文化积淀,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知识的求知欲望。

二、依托阵地,注重民俗文化教育的资源整合

课堂教学是民俗文化教育与中学德育相结合的主要阵地,学校要丰富德育课程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及手段。要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教师就必须转变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观指导学科教学,把民俗文化教育渗透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即教师要将学科知识教学与学生的态度、精神、能力、习惯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比如,通过研究,学校结合学科特点,选取语文、体育、道德与法治、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并把双河竹编、惠山泥人、蓝印花布等民间手艺人请到学校传授技艺,与师生互动,把锡剧、民乐融入音乐课,把踢毽子、武术、抛铁箍等传统体育娱乐项目放到体育活动课程中。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直接获得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提高活动技能,而且使学生感悟到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新精神。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水土就有着本地特有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历史渊源,这些资源是校本课程直接或潜在的形态。因此,学校收集民俗文化方面的资料,编撰了包含民俗文化、民俗故事、古建筑、古镇古村落等相关内容的校本教材,深入开展“有根德育”建设。如2005年,学校先后编撰《旧物新语——无锡民俗文化考察》《无锡乡村记忆》《锡韵乡情——无锡是个好地方》等校本教材。2018年,“溯根养德:无锡民俗文化的主题浸润工程”被立项为第二批无锡市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校本课程“留住乡村记忆”先后被评为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质项目一等奖、无锡市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和特色奖。通过多年的努力,全体师生已初步确立地方民俗文化保护意识。

三、开展活动,注重民俗文化教育的魅力展现

学生对民俗文化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学校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民俗文化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感悟民俗文化,得到民俗文化的浸润。

1.开展民俗文化亲近活动

(1)亲近节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各种重要节日和纪念日,蕴含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学校可努力挖掘节日中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德育。如围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全校开展“走近清明”“感悟亲情”“孝感馨香”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2)亲近生活,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名师工作室利用休息日带领学生就近走访老村落,了解地方民俗文化,拍摄老建筑照片,不定期参观吴文化公园、鸿山文化遗址;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参观民俗文化展览馆,了解过去的生产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这样的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传承先辈吃苦耐劳的朴素情感,培养以故乡情结为内涵的民族情感。(3)亲近主题,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个性特长的培育基地。学校先后组建民俗文化研究社、民俗馆学生解说员团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民俗文化研究社先后策划“吴文化寻根之旅”“洁净家乡水,放养土着鱼”“老瓷片吊坠制作比赛”等主题活动,在校园形成了广泛的辐射效应。如今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已经常态化、制度化,既繁荣了校园文化,也利于学生潜能发挥和兴趣培养。

2.组织民俗文化教育活动

学校常规德育工作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每年的九月,学校设立“民俗文化宣传教育周”,先后成功举办民俗文化大讲堂——浪漫中秋节、中秋花灯制作比赛、民俗故事大赛、古镇观民俗等活动。民俗文化研究社策划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节目,如“传统编织比赛”“花灯制作”“做月饼感师恩”等,学生参与度很高。民俗文化馆开展“解说员评选”活动,通过走访、查阅等多种途径,学生发掘了许多老物件的故事,写出了精彩的解说词。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主题系列活动,把德育之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从而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终极目标。

3.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师要积极构建一种开放的、宽松的、友好的多元评价氛围,把评价标准落实到教育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多元评价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作用,根据学生认知“柔性设计”,为学生发展留出弹性空间,给予他们茁壮成长的土壤。“多元”评价体系可以通过设置“至善之星”称号等评价方式,拓宽学生发展性评价途径,体现与“人的发展”相适应的绿色评价理念,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和优秀品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毛新梅.论民俗文化的德育意蕴及其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05).

[2]雷璐帆.将民俗文化教育融入学校德育的思考[J].青海教育,2018(05).

[3]韩聪颖.汲取民俗育人经验提升中学德育实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5(11).

[4]王勇.融入民俗文化增强德育效果[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09).

Research on Developing Folk Culture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Tang Minhao

(Qianqiao Middle School, Wuxi, Jiangsu Province, Wuxi 214151, China )

Abstract: Folk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promote the folk culture education on campus and combine it with the mor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the patriotic feelings of students.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by carrying out folk culture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reforming the environment, laying stress on the campus display of folk culture education, relying on the position, focusing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of folk culture education,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and focusing on the charm of folk culture education.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folk cultur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utlook on life

作者简介:唐敏浩(1974-),男,江苏无锡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