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霞 黄晓云

摘 要:课例是真实记录教师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实用文体,文章以竖笛教学《姑苏小调》为例,从其教学过程、方法措施等“生命教育”的角度切入,评析和说明设计意图、教学策略等,通过纪实性的课堂教学记录研究课堂生成,提供改进教学的思路,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音乐教学;竖笛;用情演唱;器乐演奏;创意表现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6-0120-02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小学音乐课程以独特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成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必修课。音乐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音乐活动,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竖笛教学可以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姑苏小调》是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竖笛乐曲,它寄寓着深蕴的文化意味和鲜明的江苏地方特色。笔者围绕竖笛曲《姑苏小调》开展综合教学,主要设计了“唱出民歌美、奏出姑苏美、悟出江南美”三大板块,引导学生用歌声、笛声、律动、声势伴奏等形式,表达对江南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下面从认知、演唱、演奏、创意表现四个方面,展开课例分析。

一、尊重生命感怀的认知体验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就是——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幺,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开展进一步的教学。”笔者的学生大部分生在江苏,长在江苏,伴着小桥流水、依依垂柳,在安静而美好的环境里慢慢长大。课堂导入部分学生们分享、演唱了江苏民歌《太湖美》《茉莉花》《开心里个来》《打麦号子》等片段,唤起对家乡的归属感。

贝多芬曾说“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原则”。随着温习江苏民歌,学生被浓浓的音乐氛围和本土文化气息萦绕,感受江南的古朴意蕴,为学习竖笛吹奏江苏民歌《姑苏小调》做好铺垫。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教学步骤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体验规律,同时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探究兴趣。坚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认知、演唱、思考、聆听、体验为中心,使学生感知烟雨朦胧的水乡情韵。

二、洋溢生命情怀的用情演唱

唱出“民歌美”部分,笔者采用对比法引导学生通过演唱四年级学过的江苏民歌《杨柳青》,帮助学生积累分析、理解音乐元素拍号、速度对表达情绪的影响,进一步在声势伴奏演唱中表现《杨柳青》欢快活泼的情绪。再通过教师自弹自唱、学生用wu连贯演唱、跟琵琶练唱等,逐步对比感受拍号、速度、节奏、音区、情绪。当学习竖笛“单吐连音”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在乐谱中加入“T”,引导学生用“吐”一字多音演唱标有连线的部分,重点感受连贯、平稳的气息吹奏。

海顿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在理性认知和感性对比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完成识读乐谱,感受音乐情绪。实践证明,乐谱中的气口、节奏、时值、音高等知识点通过“演唱”都能得到认知,所以学习演奏竖笛之前,师生互动学会演唱旋律是竖笛教学重点——先唱后吹,更有效。

三、融入生命情怀的器乐演奏

竖笛教学“奏出姑苏美”是本课的重点,面对吹奏能力较弱的学生,笔者采用三步教学法即教师分句示范吹奏、学生分句练唱、集体竖笛吹奏,目的是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课堂练习时间。面对竖笛吹奏能力较强的学生,笔者尝试把竖笛教学细化为四部分。

(1)学技法。本课在复习演唱《杨柳青》后,进一步复习竖笛吹奏《杨柳青》,重点巩固单吐、双吐、三吐的吹奏技法,为《姑苏小调》的“单吐连音”铺垫。学习《姑苏小调》时,学生从单句练习“第一个音用吐奏,连线内的其他音符不用舌吐音”,到用“T”哼唱旋律感受每个音之间的连贯,逐步掌握气不间断的单吐连音技法。

(2)练气息。通过听优秀学生介绍“吹高音的妙招”,分句听优秀学生吹奏,感受第二、三乐句中“音越高,气送得越快”。对比结束音“do”宽、缓、柔的口风,学生互相评价吹奏效果并帮助解决吹奏困难。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互助探究、以点带面的分层学习方法,在竖笛吹奏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优秀学生的分句吹奏、示范引领,大部分学生逐步学会用平缓流畅的气息、均匀的力度、统一的速度、圆润的八孔竖笛音色表现《姑苏小调》的江南韵味。

(3)找指法。学生通过慢速分句找竖笛指法,关注高音孔的两种按孔方法、隔音指法等,逐步做到“前八后十六分音符”“前十六后八分音符”和附点音符的指法准确、熟练。

(3)加倚音。学生在学会《姑苏小调》竖笛吹奏的基础上,体验第一、四乐句分别加入“前倚音”的效果,仿佛在莲叶间游动的活泼的小鱼,用灵活的指法和轻柔的气息吹奏“一闪而过”的前倚音,生动表现出水乡生活的乐趣。

竖笛的“教学常规”往往令老师们头痛,笔者发现随意吹奏、坐姿不正、音色叫嚣等问题可以通过儿歌得到控制。如准备吹奏时,教师说:小小竖笛轻轻拿,生接口说:左上右下准备好。学习乐曲时教师说:我吹你唱,生接口说:练指法,足安,背直,臂张开。这些朗朗上口、简短的儿歌有助于建立有序、规范、融洽的课堂气氛,便于掌握演唱旋律以及竖笛技法如运气、运指、运舌等。

四、促进生命抒怀的创意表现

笔者发现学生的演奏能力需要拓展,不能仅仅被教材局限,结合相关文化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吹奏能力。《姑苏小调》创意表现部分,笔者开展了以下教学。

(1)尝试用琵琶为竖笛伴奏,学生通过合作演奏,表现出江苏民歌委婉灵动的韵味。

(2)为《姑苏小调》创编竖笛二声部,进一步体验《姑苏小调》的细腻婉转和二声部带来的小船轻轻荡漾的感受。随着音乐伴奏,竖笛合奏《姑苏小调》,进一步领略江南的风土人情。

(3)欣赏姊妹艺术舞蹈《小城雨巷》,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领悟到的感受,大家仿佛置身粉墙黛瓦的鱼米水乡,系着丁香结的女子打着油纸伞,沿着小巷缓缓走来。

有人说:“音乐是音的塑造、美的塑造、人的塑造。”学生在丰富的创意表现中积极参与体验,会充分感受到来源于生活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魅力,逐步领悟“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吴跃跃.新理念小学音乐教学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冯亚.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