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学校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及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解决农村学生的厌学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多方努力,共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使学生由“厌学”向“乐学”转变。文章论述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列举农村学校学生厌学的表现,分析农村学校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探讨农村学校厌学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旨在为农村学校厌学学生的转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学校;厌学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5-0141-04

农村学生厌学问题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解决农村学生厌学问题,对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学生厌学主要表现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消极。农村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学生的。要解决农村学生的厌学问题,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由“厌学”转变为“乐学”。基于此,本文对农村学校厌学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行探讨,旨在为农村学校厌学学生的转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

1.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方面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决定着学生的兴趣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决定着未来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质量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紧密的联系,学习习惯体现的是一种自我学习能力和素质。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就会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就会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就会灵活应对各种学习压力。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

2.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就会改掉一些不良行为。在学习习惯的支配下,学生会明确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会不断鞭策自己,努力拼搏、奋发向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能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3.学习习惯对农村教育的重要性

习惯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农村教育理念及教学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少数教师、家长和学生没有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对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很多农村家长长期在外工作,与孩子很少联系,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为此,农村学校要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培养厌学学生学习习惯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人格的教育上,还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上,也体现在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上。

二、农村学校学生厌学的表现

1.缺乏主动性

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更多的时候是不得不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会心生厌倦,缺乏主动性,甚至会放弃学习。

2.缺乏专注力

部分农村学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分散,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此外,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加深,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学生需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然而,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出现明显的厌学情绪。

三、农村学校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1.学校方面

(1)教育环境不佳。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部分学校对于这方面的认知不足,在营造教学环境的过程中缺乏新理念、新思维的融入,没有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缺乏应有的学习氛围。部分学校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影响了教师对教育环境创设的积极性。教学环境不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然而,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缺乏对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探讨和研究,不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3)学生间缺乏积极的影响。农村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教育,有些学生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多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学生缺少父母的教育和管理,还容易出现旷课的现象,把学习看得无关紧要。学生缺乏同伴间的积极影响,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2.家庭方面

(1)缺少父母陪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在外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个人成长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2)家长文化水平偏低。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没有认识到学习习惯对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不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3)情感缺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习。缺少父母的陪伴,学生情感往往得不到关注,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有时会对陪伴自己的祖辈产生抵触情绪,不服管教。而祖辈一般都会溺爱孩子,往往由着孩子的性子,这非常不利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此外,有些祖辈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认识不到孩子的精神需求,对孩子性格的养成以及品质的培养不能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3.学生方面

(1)自我学习意识不强。学生年纪比较小,自我学习意识不强,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作业不认真完成、上课不注意听讲的事时有发生。此外,在农村地区,学生接触的事物比较少,影响自我学习意识的形成。为此,教师和家长要对学生加强培养和引导,对其错误行为进行修正,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学习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学习动机不明确。明确的学习动机非常重要,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缺乏学习的内驱动力和自制力。由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缺乏学习的驱动力和自制力,很多学习任务都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完成的。长此以往,还会产生排斥心理,滋生厌学情绪。

(3)心理不够成熟。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对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心理发展体现在注意力、感知力、知觉、记忆、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诸多方面。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常常会受到外部事物的干扰和影响,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农村学校厌学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1.学校方面

(1)提升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视度。在学校,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直接影响。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校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为此,学校要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并对目标进行量化,将其纳入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中,使其成为一项重要的评价内容,从而让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性,积极完成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目标。这样的激励,能让教师把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在教学中会绷紧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这根线,切实把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落到实处。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还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为提高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校要把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以提升教师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能力。

(3)加强教学设备的更新与完善。学校应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加强教学设备的更新与完善,为教师的教学创造条件,提供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已走进课堂,提升了教育教学的价值,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校为教师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开阔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学习。

(4)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内涵,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经常开展爱国主题、传统文化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其自身的学习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热爱学习。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校可以“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演讲比赛、作业评比、书法大赛等。主题活动的开展,能增强学生对学习习惯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教师层面

(1)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的支配。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理念的更新,必定会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完善。农村学校厌学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奖励机制。比如,可以划分学习小组,开展学习竞赛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学习竞赛活动的开展,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但可实现的行动倾向,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动机对人的行为及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决定着个体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学生对于社会和个体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其学习动机的建立。教师要从群体动机、个人动机等诸多方面和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找到其自身的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行一些以“爱国”“爱人”以及“我能为社会做什幺”为主题的班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启发学生将个人与国家和社会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

(3)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样的教学路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充满活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创设教学情境,直观呈现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农村秀丽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在自然环境中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美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师也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比如,教师可以多与学生交流,给他们讲自己学习的故事,讲科学家们刻苦学习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不仅对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提高课堂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其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为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听讲、回答问题以及纪律情况;在课间休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相处情况;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3.家庭层面

(1)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当前,家庭教育更多侧重于对孩子物质需求的满足,把提供物质条件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维度。同时,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仅仅是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家庭教育方式非常落后,缺乏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家庭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学生大部分课外作业都需要在家里完成,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因此,家长对学生回家后的陪伴和引导尤为重要。家长应陪伴和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让孩子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还要规范孩子的坐姿、字迹,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

(2)发挥榜样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和学习习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起到表率和引领作用。例如,家长不要乱扔垃圾,不要随意骂人,更不要大声喧哗。家长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热爱阅读,热爱学习,学会思考,不断汲取知识和正能量。

(3)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同步进行,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家长应积极配合教师,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针对孩子厌学的情况,家长应定期和教师进行沟通,以掌握孩子在校表现,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把握孩子的思想动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解决孩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家长要配合学校进行德育。比如,让孩子学会分担家务,养成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爱护自然以及文明礼貌等良好习惯。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农村学校学生因为父母外出务工,往往由祖辈照顾,容易产生情感的缺失。因此,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受学校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及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解决农村学生的厌学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多方努力,共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使学生由“厌学”向“乐学”转变,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李晓伟.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策略探索[J].吉林教育, 2018(23).

[2]周江南,张典兵.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2020(12).

[3]刘利.小学生厌学原因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4(08).

[4]郝明君.中小学生厌学现象的文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06).

[5]周倓.小学生厌学成因及教育转化的个案研究[D].鲁东大学,2019.

[6]张国兴,王红娟.农村学校家校互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摭探[J].成才之路,2021(01).

[7]陈月明.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教育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9(02).

[8]龙飞.农村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6.

[9]詹国荣.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现象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4).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Learning Habits of Tired Students in Rural Schools

Wang Hongjuan

(Anyuan School, Anyuan Town, Tianzhu Tibetan Autonomous County, Gansu Province, Tianzhu 733203, China)

Abstract: Influenced by school education factors, family education factors and students own factors, some rural students have learning wearines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ir healthy growth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earning weariness of rural students, schools, teachers and parents need to make efforts to jointly ignit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self-confidence, cul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habits, and make students change from "learning weariness" to "learning pleas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habits to student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lists the performance of rural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analyzes the main reasons for rural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and discusses the training strategies of rural school weariness students learning habit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chool weariness students.

Key words: ruralschools;studentswhoaretired oflearning;studyhabits;training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