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娟

摘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主体性、职业性、实践性、灵活性特征能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协同发展,还能促进思政教育模式改革,推进理论和实践综合平台建设,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然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机制、内容和方法都未能充分展现协同育人模式的应用优势。高职院校应加强思政教育改革和创新,转变思政教育理念,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和模式,选择合适的思政教育方法,凭借企业和学校的优势资源,培育更多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2-0037-04

随着各行各业改革转型的深入开展,社会对人才有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更要拥有较高的道德素养,能够将岗位工作当成心灵归属的港湾和终身奋斗的阵地,愿意无私奉献,给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高职院校培育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必须明确市场和行业对人才的新要求,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确保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更高成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塑造,决定着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于校企合作,能提高双方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这对于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我国高职教育的长远创新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校企合作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予以简要论述,并结合校企合作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行之有效的优化措施。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相关理论概述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就是以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准绳,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优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灵活性、趣味性、实用性,增强学生对企业用工需求的了解及专业认同感。该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尽情享受学习的乐趣,还能检验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开拓学生的眼界,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和职业能力发展需求。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和企业会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将各自资源加以有机整合,构建育人平台和育人基地,对学生在校学习和顶岗实训的整个过程进行动态化监控,实施专业化、个性化的引导,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塑造,深挖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学生与岗位标准更加契合,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更多自由施展特长、发展个性、实习实训的机会,丰富学生的体验,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解决问题、探究创新的能力。第二,职业性。面对企业用人标准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帮助学生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前景广阔的职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第三,实践性。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大大增加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时长,通过将学生安排在不同实习岗位,让学生进行轮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第四,灵活性。为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制订差异化的人才培养计划,能促使企业岗位和高职教育完美对接,使学生爆发出对专业课程学习的高度热情,让职业发展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新时代,高职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能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各行各业的转型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是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选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在学习、生活、择业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思想防线,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能显着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新时代,与职业技能相比,企业更加看重人才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三、校企合作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构建理论、实践综合教育平台

以往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以思政理论课为载体。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将思政教育场所搬到实习实训基地,打造理实一体化教育平台,让学生一边内化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在发挥自身个性和能力的同时,了解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关键技术,一边感受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学会与其他岗位人员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增强团队意识,从而让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道德情操协调发展。

2.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手段

一方面,思政教师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贴近高职学生现实的职业和生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能用生动的案例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思政教师用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用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激发思政课堂的活力。

3.提升思政教师的综合素养

一方面,能依托企业资源对思政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行强化。派遣思政教师到企业参与实习和项目研究,能促使其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科学设计思政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思政教育方案,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调整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结构。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思政教育工作,可以使学生在企业师傅进行专业化指导的同时受到道德情操、工匠精神、职业认同感等教育。

4.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企业实训、实习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创新创业等教育,有利于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坚定职业信念,形成爱岗敬业、遵章守纪的意识。

四、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思政教育理念没有及时更新

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稍有不足,认为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在企业招工时并不会加以考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才是促进其就业的重中之重。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使得思政教育陷入困境,培养的人才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实习期间企业很少对学生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进行有效引导,表明校企之间的合作不够深入,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不强,与高职院校的沟通、对学生的指导流于表面。在此情况下,很难培育出符合企业用工标准的人才[1]。

2.缺乏完善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一方面,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文化环境有着明显的区别,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会用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使学生的角色在学习者和职业者之间频繁转换,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导致学生产生混乱感和疲惫感。倘若不能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就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胁,思政教育效果更是无法得到保证。另一方面,校企资源未能有机整合,协同育人平台及软硬件设施的更新受阻,难以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会使高职学生面临着理论和实践融合不畅的难题,就业竞争力不足,职业发展不容乐观。

3.思政教育内容设计不合理

一方面思政教育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及到企业实习、实训需要掌握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无疑会加大学生的压力。部分学生因而出现了紧张、焦虑的心理,对思政教育抱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在思政教育内容设计上,缺少对理想和现实关系的分析。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充满自信,走进企业实习时发现与预期并不相符,由此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学习态度变得敷衍和消极。此外,教师没有将书本上的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效关联,思政课堂上所用案例陈旧,未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生产运营状况,对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的描述很少,这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4.思政教育方法陈旧

一方面,有些教师对活跃课堂氛围重视不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极少,未能树立思政教育课堂上渗透学生所学专业的理念,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协同尚未达成。另一方面,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思政教学方法有限,运用枯燥乏味的语言讲述岗位工作条例和行业规范,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条条框框之内。学生一味死记硬背,担心自己的工作表现不佳导致就业之路陡生波折,不能满怀自信地工作,创造性思维受到抑制,不利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措施

1.转变思政教育理念

要发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优势,高职院校应明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更新教育理念。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提高全体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宣传和培训,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使各专业学科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另一方面,企业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高职院校应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机会,向企业展示学校先进的文化理念、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决心以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企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赢得企业认同,共同帮助学生成才,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互利共赢[2]。

2.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要想保证高职院校和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各司其职,为学生创造健康稳定的成长成才环境,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明确规定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以此为依据约束校企行为,共享优势资源,克服困难和挑战,使思政教育稳步有序落实。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详细划分各个院系部门的职责,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畅通相关机制的运行渠道,促进校企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构建思政教育的新局面。另一方面,企业应保持与学校的有效沟通,坚定人才培养信心。高职院校应了解企业在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采用可行方法,确保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实训期间可以受到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熏陶,实现思政教育阵地的延伸。同时,政府部门应该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调动校企双方的合作积极性,督促双方积极建设协同育人机制,分析当前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以优化思政教育模式,发挥协同育人价值。

3.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准职业发展方向,让学生少走弯路。一般来说,高职思政教育涵盖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发展问题、专业发展特色因材施教,将互联网教学资源与教材资源相结合,保留传统思政教育内容的精华,适时地添加与时代、行业和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教育,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使之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一方面,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应结合学生专业特色介绍各个实习企业的工作环境及岗位工作要求,增加学生对企业用工要求及职场规则的了解。同时,针对学生焦虑、不自信的情况进行相应引导,为学生走入职场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实习期间可能遇到很多问题,而企业师傅自身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的指导不一定到位,仍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关心学生的实习状况,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思政教师应定期到实习企业调查和走访,了解每个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情况,与企业共同培育学生职业道德,使学生迅速适应岗位工作,完成角色转化[3]。

4.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想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优势,应充分认识到新时期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思政教育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调整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运用现代化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攻克思政教育难题,促进思政教育的全面落实。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明确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实习、择业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尤其是要利用好学生普遍使用的新媒体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找准大学生群体的典型问题,搬到思政课堂上集中讨论和分析,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综合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更新和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径,必须积极创新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反思,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以情境式教学创新为例,以往是由学生在课下排练小品和短剧,在思政课堂上进行展示。可能由于表演场地过于简陋,临场发挥不好,学生无法完全展现作品精髓,很难建立情感共鸣,最终影响到思政教育效果。教师可充分发挥新媒体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让学生自己拍摄视频,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后期处理,提高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思政教师再引导学生选出立意深远、主题鲜明、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分享到校园网站、论坛和微信公众号上,扩大思政影响力[4]。以案例教学法创新为例,教师可在思政实践教学中抛出企业实践真实案例,引入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塑造的重要意义,强化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潜力,增加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达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以榜样示范教学法创新为例,思政教师可以用学生本专业、本行业的先进人物事例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朋辈教育效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教师还应用真抓实干、无私奉献、奋勇拼搏的精神规范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进行良性引导,帮助学生认清自我,使学生自觉开展持续性的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丰富学生的经验和阅历,促使学生快速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六、结语

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受到了广泛关注,为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指明了新的方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要将传统思政教育经验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更新思政教育理念,加强同企业资源共享,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不但要继续保留传统思政教育内容,还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引导,并且采用形式丰富的思政教育方法,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达成立德树人目标,提高人才培养实效,为现代企业转型发展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姜蕾.刍议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西部学刊,2020,108(03):92-94.

[2]欧阳彪.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7):137-138.

[3]李雪松.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1):118-119.

[4]杨智勇.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6(11):87-89.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Yang Yajuan

(Nanch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and Tourism, Sichuan Province, Nanchong 637400, China)

Abstract: The subjectivity, professionalism, practicality, and flexibility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an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abilities, as well as promote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platform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enrich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iter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Howev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educational concepts, mechanism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not fully demonstrated the application advantage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ansform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ptimize the content and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oose appropriat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reate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cultivate more high-quality applied skilled talents with the advantages of resources of enterprises and schools.

Key word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personnel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