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茹

摘要:“音乐史”是高专师范类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多向性的特点,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教学目标。文章分析高专院校“音乐史”课程教学现状,探讨高专院校“音乐史”课程教学问题的形成原因,并分别从课程设置、育人方式、师资水平、课堂教学、适用教材、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等几方面提出可行性的优化措施,从而为我国高等专科学校“音乐史”课程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专院校;音乐史;教学策略;育人方式;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7-0061-04

“音乐史”是一门理论性较强、覆盖面广泛,融史论、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演唱演奏为一体的课程,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多向性的特点[1],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教学目标。下面,对高专院校“音乐史”教学策略的优化进行探讨。

一、高专院校“音乐史”课程教学现状

1.课堂回应程度不高

一些教授音乐理论课的教师有这样的感触:我们的课程虽然叫作“音乐课”,但是实际上和文化课差不多,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课桌前昏昏欲睡地听,课堂回应程度不高。

就拿笔者来说,在教学时经常会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并举的教学方法,并且尽量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总体来看,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功利化,学习方式主要是听讲、背诵知识点与音乐主题[2]。这样的教学现状,非常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对这门课产生“学不学无所谓”的看法和态度。

2.教师讲课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僵化

“音乐史”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理论课程,如每一个时期或朝代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音乐流派、音乐家、音乐理论、乐器介绍、声乐体裁、器乐体裁等,要讲的知识非常多。这样,就会使教师上课时一直讲一直说,甚至有时仅用讲授法一种授课方式。学生面对枯燥的满篇文字,也提不起学习兴趣。虽然也有音频和视频资料穿插其中,但是改变不了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3.无适用教材

据了解,大部分高专师范类院校都在使用本科“音乐史”教材,但这本教材篇幅大、内容多、无习题,缺少职业教育类教材的特点,不太适合高专师范类学生。

4.研究对象不同

根据前期的文献收集和整理,笔者发现关于“音乐史”课程教学的文献以本科类院校的研究成果居多,而立足于高专师范类院校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对象的不同,会使研究成果产生极大的差别。

二、高专院校“音乐史”课程教学问题的形成原因

1.学生学习基础方面

高专学生文化基础相比大学本科生来说比较薄弱,并且大部分高专师范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也低。这就造成了招收进来的部分学生基础薄弱。这些学生,少部分是高考发挥失常,分数不达本科线;还有一些是在初高中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佳。

“音乐史”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将与音乐有关的史实由古至今串联起来,历时性是其一大特征。在该门学科中,处于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差异性极大,这是共时性的体现。这样一门包含了历史、地理等相关知识的学科,如果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起来是非常吃力的。笔者在上课时发现部分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内容不甚清楚,对地理方面的地势、气候等知识也所知不多。并且在前期调查中,有67.24%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的难点体现在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上。

以本校为例,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入校前很少进行音乐理论素养的培训。而在教授“音乐史”这门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乐理、调式、和声分析等相关音乐理论知识,并且这些音乐理论知识是学生之前学习比较薄弱的部分。所以,67.24%的学生都认为相关音乐理论知识是这门课程的难点。

2.师资水平方面

当前,高专院校中有很多教师并非“音乐史”专业毕业,而是经过后期自修后跨专业教授本门课程。在讲课过程中,有的教师只讲中外音乐各历史时期的风格流派、代表作曲家、代表曲目等知识点,不能让学生深入到音乐中体会其风格特征;有的教师甚至直接读教材,让学生勾画重点。教师队伍知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部分教师因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态度不佳、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导致课堂单调,让学生觉得“音乐史”这门理论性课程听起来索然无味。还有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仅仅体现在期末卷面成绩这一项单一标准上,使一些学生只想着在最后考试时背背课堂笔记和重点以顺利过关。

教师作为师生教学关系的引导者,专业性不强必然会导致其学术能力不足,在讲课时无法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音乐史”是立足于音乐的历史,不能只讲授理论而忽视音乐作品的听赏作用,只讲不听或者只听不赏都是不对的。长此以往,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会缺少生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学生评价的“唯期末考试化”,也会让学生更忽视平时的听课质量。

3.使用教材方面

目前,本校使用的教材分别是田可文教授编着、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黄晓和教授所着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两本书是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编写的教学用书。《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从远古夏商时代讲起,按照朝代的更迭讲述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不同阶段的音乐文化及其主要艺术成就和文化背景,阐述了重要流派、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音乐作品,其中还涉及了中国音乐的美学特征、中国音乐的传统体裁特征和历史变迁等知识。《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则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音乐开始讲起,按照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现实主义及现代主义的脉络向读者展开描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音乐体裁、乐派、音乐家、代表作品等知识。

这两本教材都属于“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面向的对象都是本科生。而无论是《山西省职业教育教学用书目录———国家规划教材》中,还是《“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中,都没有音乐史类的相关教材可供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只能选用为高师本科院校编订的教材。这两本教材内容对于高专学生来说有些艰深,并且对职业教育的指向性不够明确,不利于教师教学的开展,还需要任课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重新进行架构。

三、高专院校“音乐史”课程教学策略的优化措施

1.调整课程设置

高专师范类学生的就业方向大部分与幼教行业相关,其中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我国学龄前儿童教育音乐教学人才的基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高专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面对现实做出一些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现状、有利于学生未来所从事教育工作的改革。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应以专业技能为主,“必需、够用”为原则[3]。在确定开设课程的先后顺序时,应该将“音乐史”课程开设在乐理、视唱练耳、和声、音乐分析等音乐技术理论课程之后;在开设内容上,除了欧洲的“音乐史”之外,要尽可能拓展,让学生了解非欧国家或地区的音乐,使学生的知识层次更丰富。

2.结合育人方式

考虑到高专师范类学生的压力和心理特点,教师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将心理育人、课程育人和思政育人三者结合,贯穿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教师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观、就业观,并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文化艺术信息。

“音乐史”建立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之上,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史为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领悟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和人生心得。这些感悟可以帮助暂时陷入困境和迷茫的学生走出阴霾,提高自我修复能力,而不是从玩手机游戏上寻求解决压力的办法。“音乐史”课程,不但有理论讲述,而且有名作赏析穿插其中。聆听音乐,可以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并通过体会音乐内在的美感来产生心理上的满足。

3.优化师资水平

教育的实施过程渗透和体现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一名教师持何种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就会把这种理解带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中[4]。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优化教学手段。除了具备一般的教师职业素养外,教师还要坚持学习教育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具有较为扎实的音乐素养。如果“音乐史”任课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薄弱,还以讲授法的教学形式为主,就会不可避免地抑制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汲取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课堂特色,使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可以说,教师自身的改革创新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会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产生直接影响[5]。

4.丰富课堂教学

(1)“音乐史”教学要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教师在备课时,要事先在网上找到相关的历史介绍,借助音频、视频等手段使学生明白每一时期的音乐通常都会受到历史背景的影响和制约,进而使学生形成宏观思维。

(2)在课堂教学中多运用讲论结合教学法。新时代,大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已经很少出现“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增多的与学生的互动、探讨,以及“翻转课堂”等。尤其需要关注的是,高专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来大部分都要走上教师岗位。学生在教师岗位上工作,本身需要具备的素养就包含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积极参与教学的态度以及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并且,高专师范院校学生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耳濡目染,自己将来的讲课方式和风格或多或少会受到授课教师的影响。所以,“音乐史”的课堂应涉及多重手段,即讲授理论知识时以教师讲授法为主;而在听赏音乐、分析音乐现象、分析作曲家创作风格等需要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则采取启发、探讨的模式,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听赏音乐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教师,自身要具备多重素养,知识覆盖面要极其广泛。首先,这门课程是站在历史的角度研究音乐,所以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其次,进行名作赏析时,教师要让学生不泛泛而听,就需要在学生听作品的时候进行作品分析讲解,这时就会用到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等。作为学生,本身若是具备一定程度的乐理、视唱练耳、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概论等相关知识,则会对学习“音乐史”这门课程非常有帮助。

(4)要充分把控课堂。授课时,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可将音乐家的生平和他的代表曲目结合起来讲解,也可结合现实和处事道理讲解,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教师要提前设计好问题,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用快问快答的形式让学生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教师要艺术化地管束课堂纪律不佳和玩手机的学生,采用请这些学生课后归纳学习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并共享给大家的方法,督促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5.编写适用教材

在缺失高专师范类“音乐史”教材的情况下,高专师范院校应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请专业的团队来编写教材。高专师范院校还应注重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6],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来衡量它的广度与深度,最好每一章节都有对应的复习题和学习方法指导等,以适合教师与学生的使用。当然,以教师一己之力无法完成这一目标,建议有关教育部门给予高度重视。

6.规划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学习方法及就业后的实用技能。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在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音乐审美体验、音乐知识与技能、音乐兴趣的培养三者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资料独立收集和处理能力。

教师可利用“学习通”这一软件,将每节课要听赏的音像资料上传至班级群内,安排学生课后自主欣赏,并给予学生文字性的欣赏指导。教师可对“外国音乐史”的多声部复调音乐、歌剧以及“中国音乐史”的民歌、说唱音乐、戏曲、乐律等专题知识进行串讲。以多声部复调音乐讲解为例,教师应从中世纪时期的格里高利圣咏开始到巴洛克时期结束,串联奥尔加农、孔杜克图斯、克劳苏拉、经文歌和弥撒曲等一系列知识点,重点强调作出突出贡献的作曲家们,并按照这一音乐形式的总体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性总结。再如,“中国音乐史”的戏曲部分,教师应从远古时期的乐舞开始,串联两晋时期的故事歌舞、唐代的参军戏,直至宋元时期确立,再到清朝时期名角辈出的大放异彩,以及当今社会对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等。这样,能使学生对这些专题知识及音乐艺术特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师范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好相关专业技能、理论知识,还要对教育教学方法的内容有所涉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讲授课的实践机会。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学到“音乐史”的相关知识,而且在未来当老师或者考取研究生时也会对某一专题性的课程有更深入、更系统的了解。

7.评价学生机制

教师要摒弃旧模式期末一考定分数的评价机制,强调过程性评价。例如,可将学生的出勤(占5%)、课堂提问(占5%)、个人汇报(占20%)、同学点评(占10%)共同合并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60%。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专师范类学生既是师范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应以就业为导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政、心理、课程育人手段上三管齐下。“音乐史”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要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体现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双重特点,将学生今后的就业所需技能设计在其中。在对学生、教师、教材、课程设置等几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之后,相关专家指出:鉴于职业教育的就业需求和其他特殊性,对于人才培养方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社会需要什幺样的人才,其次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最后要考虑培养人才的方式和途径。在这样的逻辑下,职业教育才会有的放矢,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高专院校对“音乐史”教学进行改革是必需的,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汪洋.高师西方音乐史教学的优化途径[J].中国音乐,2007(03): 96-98.

[2]蒋立平.新文科视域下高师音乐理论课程融合路径探究———以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为例[J].中国音乐教育,2022(06):40-46.

[3]褚震.谈高职高专音乐专业中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的综合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69-70.

[4]周炜娟.重新审视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史论课———《西方音乐史与欣赏》课程教学改革[J].艺术百家,2006(05):146-148+151.

[5]叶松荣.问题意识:对网络化背景下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范式的探讨[J].音乐研究,2013(03):31-37+57.

[6]杨和平.高师西方音乐史教学方法初探——兼谈教材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人民音乐,2001(12):38-41.

Exploration of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Music Histor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iu Xiaoru

(Taiyuan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Shanxi Province,Taiyuan 030401, China)

Abstract: "Music histor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music education majors in vocational and normal colleg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section, comprehensiveness, and multi-directionality. The main teaching goal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theoretical literacy and improve their humanistic literac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the "music history"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music history"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poses feasible optimization measures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curriculum design, educational methods, teacher level, classroom teaching, applicable textbooks, teaching models, evaluation mechanisms, etc.,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music history"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provide new ideas for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level.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musichistory;teachingstrategies; educationalmethods;evaluation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