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燕珍

摘要:德育在学校各项教育工作中占据关键地位,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中职学校应给予德育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立足“课程思政”视角,以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为例,对其教学设计进行探讨,以发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育人功能,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德育;建设者;接班人;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7-0085-04

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中职院校应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导向,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优化教学设计,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阐述德育的重要性,指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以课堂教学为途径,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本文以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为例,对其教学设计进行研究,以使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课程思政”与“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概述

1.课程思政

所谓课程思政,简单来说就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结合专业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实现教授知识、培养技能、引领价值观的三重目标。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德育,其内容包括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等。

2.“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会面临两条路径,即升学和就业。但无论选择哪条路径,职业素养对其未来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基于此,中职学校的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程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致力于培养学生分析电路和设计电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做中学”的良好氛围中构建完善的专业知识框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其职业发展夯实基础[1]。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简化了电路的工作原理,删减了原本晦涩复杂的数学推导知识内容,在降低理论难度的同时彰显了电子技术的使用价值,关注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强化技术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结合实际,反映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注重基础知识与新技术。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设计原则

在“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学校教师在设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方案时,应遵循以下三点设计原则。

一是以学定教的原则。在该项原则下,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应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实际情况。现阶段,“以学定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因此,教师应秉持“课堂是学生的”这一理念,确保自身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契合学生的实际,以使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二是职业性的原则。在该项原则下,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一方面要确保教学内容契合学生就业要求,另一方面要将教书与育人深度融合,在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基础上,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换言之,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教师设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方案,应实现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三是“润物无声”的原则。所谓“润物无声”,指的是教师在授课阶段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秉持适合、适时、适量、适宜、适度的理念,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时融入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将思政元素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最大程度地实现课程育人目标[2]。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

首先,从教学对象来看,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近几年来广大中职学校的招生条件也有所放宽,中职学校学生规模大幅度提升,生源质量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相比于普通初、高中而言,中职学校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普遍喜欢实训课,而对理论课缺少兴趣,但自控能力、执行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职业发展。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应变能力不强,缺乏安全用电意识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就业后很容易出现问题,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在进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其次,从教学目标来看,根据“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内容可知,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应在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方面有所提升。因此,教师在授课阶段,应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科学设置教学目标,确保学生知识、技能、价值观协调发展。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层面。作为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涉及大量的电器安装、维修知识,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应熟知常见电子仪器的用途,掌握基本电子仪器的应用方法,了解基本电路工作原理和电子技术相关概念,具备独立设计简单电路的能力。而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教师则要在加深学生对电子技术知识内容理解的前提下,完善其专业知识体系,为其解决现实问题奠定基础。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层面。“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属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涉及的皆为生活中常见的电路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阶段应秉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巧妙借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堂讲授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深度投入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会得到发展。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层面。2014年修订的中职学校德育大纲对中职学校德育目标作出规定,要求中职学校将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敬业爱岗、诚信友善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与“课程思政”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社会公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思政元素。

2.“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融合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由两部分构成,即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第一,对教材中的常用半导体器件教学内容,教师可设计以下课程思政方案:通过为学生介绍二极管、集成电路等电子器件发展史、引进具体的应用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利用科技壮大国家实力的信心,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第二,对教材中的二极管及其应用教学内容,教师可设计以下课程思政方案:通过为学生讲解二极管的性质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观念。第三,对教材中的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教学内容,教师可设计以下课程思政方案:通过开展三极管电流放大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训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第四,对教材中的常用放大器教学内容,教师可设计以下课程思政方案:一方面,要通过讲解放大器构造,使学生明确放大器各个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合作分工意识;另一方面,要通过讲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以致用意识。第五,对教材中的组合逻辑电路教学内容,教师可设计以下课程思政方案:在使学生明确可以应用不同方法设计同种功能逻辑电路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使其设计出更高质量的电路。第六,对教材中的触发器教学内容,教师可设计以下课程思政方案:通过为学生讲解具体的触发器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安全观念。第七,对于实训内容,教师可设计以下课程思政方案:在安装调试音频功放电路、制作秒计数器等一系列活动中,增强学生安全意识,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3.“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在课程前期阶段,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涉及大量的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应重视课前导入环节,挖掘理论知识中存在的生活元素,将专业知识与具体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并立足“课程思政”视角,构建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能感悟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而激发求知欲,增强学习动能。其次,在课程进展阶段,教师应积极组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其在参与具体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感悟。详细来说,教师应立足“课程思政”视角,以任务为导向,组织相应的学习活动,通过知识讲授、课堂实验和合作学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为了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在遇到学习难题时,可与小组成员讨论,从而收获知识和技能,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职业素养[3]。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得到增强。最后,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对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以升华学生情感。课程教学结束后的总结与反思是检验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提升。具体而言,当课程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可先以预期的教学目标为参照,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明确教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自我或小组总结的方式,交流学习感悟,构建知识框架,提升学生沟通和分析能力。

4.“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评价设计

所谓教学评价,指的是相关主体在系统全面收集教学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性评价方式较为多见,即在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但需要注意的是,总结性评价带有绝对性和单一性色彩,无法准确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学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观协同发展,就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4]。第一,自我评价。该评价方式要求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找出存在的不足,在后续学习过程中进行改进,实现自我素质的提升。第二,小组评价。该评价方式能让学生在他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实现自我的良好发展。第三,教师评价。在该评价方式的运用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又要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和综合素养。

四、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设计案例

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属于“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模拟电子技术部分,本环节即以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部分知识教学为例,阐述教学设计方案。该部分知识内容可分为理论和实训两部分,前者包括晶体三极管和放大电路等相关知识,后者包括分压式偏置电路的搭接。为使实训活动更加契合学生生活经验,满足生活应用需求,教师可将该内容变更为设计声控LED旋律灯电路。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教师在进行这部分知识内容教学时应树立育人理念,立足学生思想状况,重新审视这部分内容,以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理论部分可分为三个小任务,实践部分可分为两个任务。教师要在遵循相应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本部分知识内容具有的思政元素,科学进行教学设计,确保教学和育人发挥协同效应[5]。

对于“了解三极管”教学任务,教师可通过为学生介绍三极管发展历程、引进具体的三极管应用案例,培养学生科技强国意识,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对于“掌握三极管电流放大作用”教学任务,教师可通过组织课堂教学实验活动和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实验视频,使学生明确实验步骤。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协作能力。对于“掌握电路关键元件功能和放大电路结构”教学任务,教师可通过为学生讲解完整放大电路中各电子元件皆有其稳定作用,只有在各电子元件正常运作下,才能实现电路放大效果,引导学生形成集体意识。对于“三极管极性、质量判别”教学任务,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选出小组长负责本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将好坏不同的三极管随机下发给各个学习小组,设置更换三极管环节,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识别出正常的三极管。对于“应用PCB板制作声控LED旋律灯电路”教学任务,教师需落实以下工作。一是为学生讲解实验室7S管理要求内容,在此基础上,引进真实的安全事故案例,唤醒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职业习惯。二是通过为学生介绍具体的项目,使学生明确项目的社会价值,增进学生对项目的了解,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和专业认同感。三是通过为学生阐述PCB板的布局原则,指导学生科学焊接电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标准意识。四是要求学生在安装元器件时,应严格遵循安装技术要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职业素养。五是要求学生的实训作品要整洁美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六是使学生明确焊接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行业发展,培养学生注重工作细节的优秀品质。七是要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焊接技术,以减少材料的损耗,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八是强调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实验且作品功能达到预期,才算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查、他人帮查,能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培养团队合作观念。九是在作品评价和展示环节,教师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自我评价后进行互评,增强学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可动摇的地位进行了肯定,使得“课程思政”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使得“课程思政”理念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内心。中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围绕如何立德树人进行探索,努力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到实处,主动将“课程思政”理念与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根据职业特点和专业需求,深挖思政元素,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覃世燕,李绍文.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为例[J].广西教育,2021(30):109-110.

[2]黄峰扬.核心素养视角下《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实施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90(09):30-31.

[3]褚银菲,邵娴.融于专业课的思政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为例[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4):99-102.

[4]卢添桂.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微课应用研究[J].广西教育,2018(06):110-111+129.

[5]张小红,常征.中职专业课程“积极教学”的实施路径———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为例[J].江苏教育,2016(08):61-63.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Design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Fundamentals and Skill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eng Yanzhen

(Nanan Vocational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Fujian Province, Nanan 362300, China)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various educational work in schools. With the propos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in curriculum,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mor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rough moral education.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akes the "Electronic Technology Fundamentals and Skills" course in vocational schools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its teaching design, in order to play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Electronic Technology Fundamentals and Skills" course,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cultivate qualified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socialist cause for the country.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electronic technologyfundamentalsand skills;instructionaldes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