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 朱泽钰

摘要:“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亟须德育与心育“携手并进”。如何引领大学生的健康心态、塑造其完美人格,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传统教育思想的有益内容、古代思政教育的适宜方式融入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发展,“去粗取精”改良后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衔接,运用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构建创造性的教育内容和创新性的教育方式,能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基于此,文章对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进行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质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G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7-0141-04

基金项目:广西艺术学院2022年校级统战课题“艺术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XJTZ202203)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不仅反映出我国素质教育的效果,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使命担当。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孕育的摇篮与历练场所,学习环境营造和生活氛围营造等应有目的、有方向地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入正途。换言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格与作风,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目标的题中之义。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结合社会发展与学生就业需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全方位的心理辅导,引导其在行为举止与品质人格等方面的良性成长,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意义

据教育大数据显示,目前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情绪异常、性格缺陷等心理问题[1]。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向上,在人际交往中学会谦虚忍让、换位思考,并能在“大家庭”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优良性格能助力学生未来的事业发展,使其在职场中自觉、自悟、自省,充分发挥自身实力完成工作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能够切实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能够充实教育内容,依托激励、引导、调节等心理教育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引导他们正确应对社会变化,消除不良观念的侵蚀,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存在的问题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塑造学生道德品质、提高学生政治素养为目标,强调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遵守社会规范。然而,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较少,设置的心理课程不多,缺少专业化的教学计划与师资力量。相较于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网络心理咨询有更多样化的内容、更及时的反馈以及更灵活的形式,更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调研发现,逾半数高校校园网主页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相应的点击入口,更少有解决心理问题的在线咨询,使得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难以寻求校方的援助。

2.教师教学方面

伴随高校教育创新改革,涉及心理教育的领域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更多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校园文化建设等隐性教育环境之中[3]。然而,部分教师仍固守陈旧的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单纯的心理辅导,未能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审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学生心理健康方面

“00”后作为我国高校主要在读群体,他们有着与上一代有所不同的成长背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个性较强,容易陷入过度的自我关注,只从自我观点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缺乏必要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他们涉世未深,防范意识薄弱,极易轻信他人,易受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这会导致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团队协作能力不强,阻碍其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策略

1.活用古今思政教育内容,培养社会心态与综合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有效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融合构建创新适宜的现代教学体系。为此,高校教师要明确新时代思政建设的新要求、新理念,落实“立德树人”,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秉持“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不负青春、努力拼搏的勇气,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与综合素质。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现新时代教育目标,应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的学业观、就业观相结合。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要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教师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讲解中,引领大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更透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让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学子建立良好的社会心态,明辨是非,拥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言谈举止、行为作风,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讲授“修身养性”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道家“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遇到困难挑战时能够迎难而上,拥有“天行健,自强不息”的积极心态,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远大理想。

2.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加快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方式的运用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教师要积极探索教育方法,改善、创新教育手段,推动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4]。

首先,教师要进一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可引进诸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课程,发挥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辅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教师要注重运用心理学相关内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亲和力与感染力,提升高校思政课的点头率、抬头率和到课率,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走心”。要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回应学生聚焦的现实生活问题。要采用案例引用、情景互动等教学方法,将心理学中的“大道理”改造为“小故事”[5],以情感人,借事说理,让思政课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再次,教师要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与同理心[6]。比如,可组织学生赴敬老院义务劳动,教会他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可安排学生参加抗灾救灾志愿者行动,让他们深入体会“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情怀。

3.开发网络心理课程思政,提供在线心理咨询服务

开发具有思政色彩的网络心理教育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学校一方面要鼓励教师收集网络心理教育资源,一方面要督促学生开展线上学习,比如可安排学生课后学习MOOC平台上西南大学寇鹏程教授开设的“美学与人生”课程。该课程援引儒家、道家思想,介绍审美活动与人的心理机制等相关内容,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同时,需完善网络心理咨询通道建设,利用QQ、微信等常见的社交软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开展问卷调查,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这样,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能得到及时疏导[7]。线上平台不但能保护学生的隐私,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畅所欲言,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机制,既遵循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变革的基本方针,又凸显了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

4.整合身心教育资源,推进“三全”育人格局的构建

完善“三全育人”整体“大思政”育人格局,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中心工作。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教育,能让大学生受到来自各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影响,感受无微不至的关怀,营造“大家庭”般温馨的育人氛围。

要提升“三全育人”大思政育人质量,学校还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成长特征,细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全员育人,要求教师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与学生四方的沟通桥梁,力求形成“四位一体”的育人合力;全过程育人,要求教师从学生步入校园直至毕业离校,都能以显性或隐性的思政教育,引领学生智与心的全方位成长;全方位育人,要求教师探索多样化的教育路径,强化对学生心灵与人格的陶冶。在高校“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格局的构建中,思政教师要整合教育资源[8],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教育,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助推高校“三全育人”,离不开专业化的队伍。因此,学校要组建专业化的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团队,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体制。同时,还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专项资金,聘请心理咨询师,开设心理咨询室,成立心理健康中心,使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

5.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贴近生活课内外共育身心

教育工作者应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采用手段先进、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与良好的心理素养。

第一,针对学生兴趣融合课内外的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师要灵活运用自媒体平台,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让学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如,可选取主流自媒体的资讯等内容,整合运用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围绕身边的社会生活,选用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共情。第二,采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开展身心教育。思政教师可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学生防范意识低,社会经验不足,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的攀比心、虚荣心。为此,教师可播放“大学生套路贷”等视频,消除大学生的不良心理。第三,贴近学生生活运用实践活动共建思想与心灵。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师应贴近生活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生活实践的真实“演练”,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荣誉感,让他们切身体验到挫败感、成就感、荣誉感,从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6.构造校园软硬件环境,创立积极心理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能产生极大影响。马克思曾指出,环境与人相互创造,心理学中的“环境”,特指人的情感、行为等所表现出的意识环境,意识环境能作用于人的心理和行为[9]。高校内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构造出学校特有的空间结构及文化氛围。校园中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硬件设施,以及班级风气、宿舍人际关系等软件环境,都会给学生心理带来潜隐性、弥散性的影响[10]。因此,无论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都要重视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建立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能让学生获得宁静、安心的感受,愉悦身心。因此,高校要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可设置文明、优雅的文化景观,给予学生正向、积极的引导,对其心理认知、思想情操及道德人格施以滋养,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隐性育人功能。可吸收运用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有益元素,修建谈心亭、读书阁、棋艺廊等,供师生温习研讨和娱乐休闲,让传统学堂良好的育人方法走入现代校园,在古今融合的育人环境中加强师生交往,陶冶学生性情,转化学生负面情绪,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辅导员与学生干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并通过评优评奖等手段,促进学生干部积极参与校园环境建设。

7.充实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思政育人工作

充实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能疏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不良情绪,转化学生心理压力,使学生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能够以心育促德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拥有奋进向上的品格,以更加优良的精神风貌,迈向时代的奋斗目标。

首先,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辅导员可组织学生开展“聆听你的声音,走进你的世界”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排忧解难,加强与学生的情感联络。学校可开展科普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设立心理健康日,还可举办心理征文比赛、心理主题演讲与心理剧大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的行动力,提高育人质量。

其次,以数据为依据,全方位考察调研在校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相关工作人员可联合思政教师和心理教师,开展二级心理督导工作,发放问卷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一生一档”的心理档案。思政教师要以学情调查、随堂问卷、教学评价等形式,多角度分析学生的思想认知与心理状态,从教学反馈中总结经验并同步关注学生心态,为进一步提高德育与心育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再次,以日常生活为路径,努力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大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迈向人生理想的宝贵时光。高校教育者应充分重视良好校园氛围的营造,把握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契机,施予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教导。可利用校园广播、食堂广告等,传播推广心理健康相关资讯,可设计文化墙、院系宣传栏等校园景观,将标语警句、名人肖像等具有激励引导作用的文化宣传品融入校园生活,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四、结语

总之,打造协同育人的教师团队,更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拓展思想政治教学领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开辟生活教育之路,能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校园环境心理育人功效,培养学生自强自信的积极心态,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提高时代新人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郝薇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实施路径[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22,20(06):57-61.

[2]孙增德.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构筑心理健康防线———评《生活科技化时代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43(11):134.

[3]杨海,谢丹.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隐性课程的优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7(05):75-77.

[4]游双.基于心理健康视角探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05):806.

[5]申笑梅.利用“情景问题导入”让思政教学解渴又实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05.

[6]毛茂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优势互补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01):76-79.

[7]周旻,石大维.高校网络化心理咨询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07):122-126.

[8]王晓敏.“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心育工作实践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8):23-25.

[9]陈虹.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内涵、困境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110-113.

[10]刘富书.高校校园心理环境的育人功能[J].江苏社会科学,2009(S1):207-209.

Research on the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Ren Li, Zhu Zeyu

(Guangxi Arts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2, China)

Abstra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urgently requires the joint effort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mental education. How to guide the healthy ment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hape their perfect personality has received enthusiastic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beneficial content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ideas and the appropriate ways of anci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society. After the improvement of "removing the coarse and extracting the fine", it is connected wi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applied to the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ng creative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al methods can enhanc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education quality; college 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