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松

摘 要:结合鲁迅先生入选初中教材的文章特点和鲁迅先生的人格特点,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阅读教学时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探究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二是要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初中语文;鲁迅作品;阅读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31-01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这话充分体现了鲁迅的价值和地位,正因为鲁迅的价值和地位突出,所以鲁迅的作品便成为人民大众学习的对象,当然也成为青少年的学习对象,因而中小学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数量较多。初中语文教材(苏教版)一共入选了鲁迅《社戏》等六篇文章。通过这六篇文章的学习,初中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到鲁迅先生作品的特点、鲁迅先生的思想品格以及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但由于受初中生的年龄所限制,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对鲁迅先生思想的探究不能达到很深的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和大纲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阅读教学。

一、引导学生探究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

鲁迅先生是大师级人物,中国文坛的泰斗。其作品语言特色鲜明,他对人物描写语言极具个性化,他对环境的描写全面细致,他刻画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他对时弊的讽刺力透纸背,他的语言生动泼辣、含蓄、幽默、极具讽刺力……作为语文教师,要把学生引进文学之门,就一定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通过探究语言来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洞察社会……结合鲁迅先生的语言特色以及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探究。

1. 帮助学生扫清语言上的一些障碍

由于鲁迅生活时代的特殊性,他的文章中的确存在着影响学生语言理解方面的障碍,这一点初一学生最为明显。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引领学生进入鲁迅作品大门时,帮助学生扫清语言上的一些障碍。下面就以《社戏》为例来谈谈怎样为学生扫清语言障碍。一是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文中有不少词语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就是“生僻词”。如“归省”一词,由于平时没有接触过,学生十分陌生,教师要加以解释。二是指导学生理解一些和时代相关的句子。比如文中的“行辈”“本家”“太公”这对于90后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得用举例的方法来让学生明白什幺是“行辈”“本家”“太公”,从而理解整句话。三是指导学生理解一些特定意义的语句。如第一段中写到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中的《斯干》,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向学生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溪涧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扫清障碍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如果条件不允许,那也可以向学生解释为:可以不念书了,自由了。这样,最起码不会使其成为学生理解文章的障碍。

2. 引导学生欣赏鲁迅作品中的妙词佳句

鲁迅是语言大师,语言精练传神。斯妤评价鲁迅文章的特点时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以洗练着称,写人写景叙事,无不简洁精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妙词佳句。初中教材鲁迅作品中妙词佳句比比皆是,现举几例来说明。例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可以抓住“唯一”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唯一”是什幺意思?结合整句话,说说孔乙己的“唯一”表现在哪?从孔乙己的“唯一”你探究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点?例二,“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教师可以抓住句中的“横”字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横”可以理解为什幺意思?写出了村庄的什幺特点?同样是写村庄,老舍在《济南的冬天》里写道:“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为什幺两位作者的用词完全不一样?例三,“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这句话用了什幺手法?有何效果?学生通过品味大师的语言进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必然为之陶醉、倾倒,一步步迈进文学之门。

3. 引领学生探究鲁迅笔下的自然、人物、人文之美

鲁迅先生以他生动凝练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这个世界的绚丽多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力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美丽,提高审美情趣,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首先,要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笔下的自然之美。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碧绿的菜畦,……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颜色之美、有形状之美、有音乐之美……其次,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美。《社戏》中对双喜、阿发等孩子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江南水乡孩子们特有的淳朴善良,《故乡》中对少年闰土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健康、活泼、能干的少年英雄的形象……第三,要引导学生感受人文之美。《社戏》中“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等内容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幸福和谐、热情好客、互相帮助、自然淳朴的江南小镇的民风之美;《雪》中写小孩子们堆雪罗汉,谁家的大人也来帮忙了,也可窥斑见豹地看出江南地带民风之美。当然,由于学生阅历有限,理解探究能力有限,这些人文因素之美学生较难自发感受到,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才能让学生感受体会。

二、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话精辟地概括出鲁迅先生的人格。初中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对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体会甚浅,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原有的认知水平以及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鲁迅作品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感情。

1. 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思想是鲁迅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核心部分。我们要在教学中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比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教师应该研透教材,充分挖掘文章中的爱国主义因素,引导学生体会。在学生理解了文章各部分内容之后就可以更深一步地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本文的一条明显的线索是“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但本文还有一条暗线是什幺?为什幺?从哪些内容看出他的爱国思想?其他文章(如《孔乙己》等)其实都蕴含爱国主义因素,教学中要善于挖掘。

2. 体会鲁迅先生灵魂的坚硬、柔软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要让学生去体会这一点,必须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一定的了解,对鲁迅作品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之后才能进行。所以,教师在初一、初二阶段可以做一些铺垫性的教学,到了初三则可以进行一种总结性的探究。比如在教学完初中阶段最后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雪》以及对鲁迅先生作品的评论文章《<雪>四人谈》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结合我们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谈谈鲁迅先生灵魂深处的“柔软”与“坚硬”体现在哪。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理解:“柔软”主要表现在他回忆童年生活、回忆故乡的作品中;“坚硬”则表现在对黑暗现实、反动势力的斗争与批判的作品中。这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否矛盾)?引导学生探究:鲁迅先生既有普通人的温情“柔软”的一面,又有着对于敌人来说“坚硬”的一面,引导学生感受他思想的复杂性以及深刻性。

叶圣陶说:“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我们如果要把现实这种精神播撒到学生的心里,就不能只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欣赏,就必须在教学时把学生引向纵深,深入体会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我们的教学、教育目的才能更进一步得到实现。

综上所述,对初中阶段鲁迅作品的教学,要在“探究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体会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上下功夫。当然,鲁迅的作品内涵丰富,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的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代西敏.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汪明霞.鲁迅作品教学的三个基本向度及其现实性价值[J].现代教育科学,2011(02).

[3]张贤臣.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忧思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