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

摘 要:对工科思维个体开展资助工作需要认真辩证看待、对症下药,并针对其重理性、轻人文,重逻辑、轻情感,重思辨、轻感知等特性,逐步完善、创新具体的工作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策略,逐步提升实际工作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工科思维方式;资助工作;有效性;理性思辨;交往;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6-0018-01

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整体,非分割;更加注重主观感受,非客观思辨;更加注重历史演绎,非必然联系。在分析思考复杂的人类交往现象的背后,我们要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的复杂性、文明形态的多样性,尊重他者文明就是尊重自身文明的存在价值。同时,我们要广泛吸纳不同文明的有价值的意义层面,形成积极的文明合力,凝聚正能量。基于对工科思维种种特征的分析,尤其是针对其劣势的分析,要提升工科个体的资助工作的实效性,高校教师应在文化层面予以深入剖析并提出必要的解决方案。

一、正视科学思维与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削弱并无客观联系

科学思维不仅不应该被遮蔽,而且应该大力提倡。实事求是地说,整体层面的社会阶层的科学思维的匮乏是显而易见的。但基于农耕民族先天具备的较强的学习能力,可以在较短时间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并进而形成较大的科学人力资源储备。因此,资助工作沟通的主客体双方都应更加正视和合理利用科学思维之中的价值有效成分,并不断累积成为达成有效沟通的条件集合体。

二、纠正沟通中可能出现的过于较真、上纲上线、追求本质的错误方式

在不违背底线原则和规则制度的基础上,资助研究人员应该讲究沟通的技巧,避免较真、上纲上线、追求本质等现象的产生。资助研究人员不必苛求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形成现象的原因,鉴于谈话对象仍然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应更多地予以其必要的“林中空地”,相信其能通过反思、顿悟与主流话语对比等方式形成自我价值体系。同时,资助研究人员也应避免出现与对话方盲目承诺后又无法践诺等情形的出现,尽量在合理的规则与框架范围内合情合理地解决对方的合理诉求。另外,对不合理的部分,资助研究人员应予以学理和制度层面的有理有据的反驳。

三、重视个体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积淀和形成

若将教育过程之目的比作一个集合的话,“术业有专攻”只是其中的一个子集。古语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古代的士林之人都是有志向、有志气、有胆略的,莫不以“修齐治平”为平生最大的使命。而今,现代化背景下的一些高校大学生,对文化淡漠,长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之中,其内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遵循和自觉几近衰退无存。因此,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研究人员,理应有责任、有担当、有义务重视大学生个体传统文化素养的积淀和形成。比之技术层面开设更多的文化素质课程、讲座,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激励大学生个体自觉地形成必要的优秀文化素养。因此,资助研究人员自身的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等都会对大学生个体良好道德素养和传统文化素质的形成和积淀产生重要影响。

四、重视工科背景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

资助工作不仅有专职的队伍、人员,也离不开具备专业背景的工科专任教师(导师)。因此,高校应重视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从而阐发“对事实的不同看法,掀起进一步研究所需的争论”,取代鉴于工科思维方式的主要形成源自于教学、研究场域。同时,要更加重视这一场域中专任教师的资助工作者之属性,并使之从内心最深层面认同知识传统与育人功能的有机统一,不可偏废。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首当其冲的是传道,道者,包罗万象不一而足,但在此句中既有授业,道便指的是为人处世之道、修身立命之道、治国安家之道。又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然而,受社会一些不良倾向的影响,高校的专业研究、科学实验中也掺杂了更多的利益纠葛、人情世故。如部分研究人员身兼多职,忙于应酬,自以为能人,却荒废了为人处世之根本,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个体的高尚思想情操形成。因此,还育人工作以本来面目和根本使命不仅需要在应然层面,而且更需要在实然层面成为个体自身的自觉遵循。

五、深入思考,在实际工作方式方法等层面不断创新

资助研究人员要将传统的资助工作方式与工科思维方式特点自身紧密融合起来,力图取得突破,使得工作方法更为灵活,工作效果更为显着。比如,将学科发展史融入到具体的科学研究中,可以避免单纯的说教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可能带来的实效不佳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科发展史与学科自身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从人类发展史来看,自然科学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长期酝酿于哲学的母腹之中,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盟,是当前哲学发展的新趋势,已经成为当代哲学的一大特点。同时,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其宏大的思想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其次,分科、专业是必需的,但资助研究人员更应立志成为通才,成为既有理性又有情感、有血有肉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知识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金哲,陈燮君,乔桂云.当代哲学与自然科学联盟的新趋势[J].学术月刊,19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