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燕云 刘振国 华子义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向着高度分化、高度整合的方向发展,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世界高校改革的大众趋势,通识教育理念下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通识实验课也要充分融合通识教育的理念才能达到高校通识教育的目的,其内容要广泛,形式要多样,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做到众览而不是深究。通识除了“厚基础、全面发展”的目的外,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雄厚、创新能力强、对问题有洞察力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通识教育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3-0163-02

通识教育最早于1829年由美国学者帕卡德教授提出,后于20世纪80年代由台湾学者翻译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强调通过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领域整合的学习,拓宽视野。[1]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大学也陆续进行了教学改革,从2011年起,上海大学开始采用大类招生模式,本科生入校即接受通识教育,一年后再分专业。大类招生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相应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在“宽口径、厚基础、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下,通识课课程设置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2-4]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5]所以通识课并不是简单的基础课程,要设置一些跨学科、跨专业,具有一定普识价值的课程,依此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具有比较宽厚的专业知识和一般能力,又对人类主要知识领域有所了解的高素质人才。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又不对立,恰恰是通过通识教育更好地促进了专业能力养成,[8]同时也是为一年后学生选专业做好科学引导。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融入高等实验教学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6]在上海大学通识课改革中,生命科学成为专业必修课,即通识理论课,同时设置了生命科学通识实验课作为选修课,目的是让刚入校的新生不仅对生命学理论知识有更多更广的认识,而且通过通识实验课让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生命学科,以及各专业的信息,并能初步实地接受一些科学研究思维的认知训练。由于时间问题,实验课只能设置为1学分的选修课,课时2小时。怎样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更多了解生命科学,拓展知识面,同时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选专业做好引导?实验教学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通识实验课和基础实验课的差别进行了分析,然后以一节显微镜实验教学的设置为例,探讨了通识教育实验课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以及通识实验课应达到的效果。

一、通识实验教学与基础实验课的差别

(一) 实验目的不同

基础实验课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通识实验课目的是在高中生物知识的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学科知识能有更深的、更广的、更专业的认识,实验过程中能传授给学生一些学科研究思路,让学生了解生命学研究的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者认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验技能的训练不是通识实验课的主要教学目的。

(二)实验内容不同

对于一门基础实验课来说,设置内容上相对更专业,并且前后内容较连贯,例如一般微生物实验有微生物观察、培养、分离、纯化及鉴定、生化分析等内容。而通识实验课的内容应更广泛,要涉及生物化学、食品、分子生物学或生态学等实验内容,内容安排上不一定连贯,但注意要传授给学生什幺样的实验手段能解决实际的什幺问题,实验思路要贯通,最好是能涉及生物学的热点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式不同

基础实验课以单一的讲授或学生实验训练为主,而通识实验课可多地点、多方位进行,甚至参观式的了解都可作为教学的形式,重点不是让学生熟练操作,而是让学生更多面地接触到与生物学相关的知识或最前沿的技术手段,让学生能感受到现代条件下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多形式教学对学生在学习兴趣和专业选择上给予引导。

(四)组织形式不同

基础实验课可以由一个专业的老师从头到尾地完成,但通识实验课则需要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合作完成,一学期的通识实验可能由数名专业方向不同的老师合作完成,甚至一节课需要几位老师完成。学生分组轮流由不同的授课老师带队实地学习或实验,在有限的课时内能使教学容量变大,学生能接受到最专业的讲解或实验指导。

(五)考核内容不同

基础实验课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操作能力、实验结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识实验课考核则注重让学生能主动地思考问题,在查找资料的同时扩大知识面,培养兴趣。所以,通识实验课应以讨论、思考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核为主,而不是以实验结果为主。

二、通识教育下一节显微镜实验课的设置

(一)内容及形式、预期效果

根据学院现有条件,一节显微镜实验课可如表1所示设置:

表1. 通识教育下一节显微镜实验课的设置

(二)实验组织

将学生分为三组,在两个课时内三组同学轮流接受三位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在不同的实验地点的讲解或指导。例如显微镜这一节实验课,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在同一地点由一位老师指导完成。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可由另一位从事培养细胞研究的老师讲解并指导;第五部分原子粒显微镜内容由另外一位老师完成。这样,课堂内容会更丰富,充分利用了专业老师特长,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 考核

以课后思考题或小论文的形式考核,可以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如课堂上使用了哪些显微镜,有什幺差别,分别有什幺用途,分别能在生物科学研究中解决什幺问题等,鼓励学生查资料完成,利用现代强大的网络信息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激发学习热情。

三、结语

作者认为通识实验课的设置要注意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知识的广泛性,通过10次的课程可以基本展示本学科的研究方向,接收一些基本知识,了解一些科研手段。如显微镜这节课上,达到的效果不仅是学生会操作光学显微镜或在显微镜下看到什幺,而是了解到除了普通光学显微镜以外的其他种不同的显微镜的功能,以及显微镜在生命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对显微镜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更多更深的认识。通识实验课设置需要进一步探讨实践,逐步在实践中改革、完善。

总之,通识实验课要充分融合通识教育的理念,才能达到高校通识教育的目的,其内容要广泛,形式要多样,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做到众览而不是深究。通识除了“厚基础、全面发展”的目的外,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雄厚、创新能力强、对问题有洞察力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晓春.高等教育通识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7(12):26.

[2]吴敏,李立基. 在选择中成长-上海大学大类招生制度改革之探[J].上海教育,2011(19):16-19.

[3] 熊丙奇. 通识教育应慎推以学生选择定专业生死[J]. 上海教育,2011(20):44-44.

[4]张寿松.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 马晓春.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实验教学改革的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0-121.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