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云萍 刘培胜

[摘 要]文章论述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任务驱动分类分级教学模式来解决该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就如何设计情景案例、如何分类、如何分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R 应用能力,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分类;分级;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0-0096-03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辅助其本专业能力提升。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各地计算机教育重视程度不同,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差甚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尚需完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待更新,等等。我校情况也较为类似,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该课程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多而杂。根据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1+X”课程设置方案提出的培养要求[1],该课程所讲授的计算机知识主要涉及计算机系统平台、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开发四大领域。第二,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大一新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已有显着增加,但由于地区差异、重视程度差异的存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系统,似会非会,参差不齐。该现象在我校尤为突出,以应化、电气专业为例,基础最薄弱的学生以前从未使用过计算机,而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很强。第三,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很多专业课教学中有所应用,各专业对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如何使每个专业每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使其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得到充分地培养和提高,能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专业问题,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以上问题若能解决,势必会大幅提高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在不同基础的条件下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将任务驱动分类分级教学模式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当中。

二、任务驱动分类分级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法”[2] [3] 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是一种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与学角色,教师驱动学生通过做任务完成学习,任务中包含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把所学知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任务完成过程的指导者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促进者。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分类分级教学理论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就是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进行分类,充分了解该专业的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情况,应了解和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使学生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甚至是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使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来解决本专业领域的问题。按照学生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进行分级[4] [5]。教师根据学生的入学考试成绩了解清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使学生最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并能接受适应自身专业发展需要的大学计算机教育。

三、任务驱动分类分级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

(一)为“任务驱动”设计任务

在“任务”设计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专业特点和所在专业的要求来设计科学的学习“任务”。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一第一学期的课程,学生还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可以用专业通识类课程素材来设计任务,也可以运用一些日常学习生活的例子。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学生档案”工作表。

1.在 “学生档案”工作表中,利用公式及函数依次输入每个学生的性别(“男”或“女”)、出生日期(××××年××月××日)和年龄。其中,身份证号的倒数第 2 位用于判断性别,奇数为男性,偶数为女性;身份证号的第7位至第14 位代表出生年月日;年龄需要按周岁计算,满1年才计1岁。最后可适当调整工作表的行高和列宽及对齐方式等,以方便阅读。

2.参考 “学生档案”工作表,在工作表“数学”中输入与学号对应的“姓名”;按照平时成绩乘以30%加上期末成绩的70%计算每个学生的总成绩并填入相应单元格中,成绩保留1位小数;按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统计每个学生的“总成绩”排名并按“第n名”的形式填入“名次”列中。按照下列原则填写“总评”:大于或等于60为“通过” ,小于60为 “不及格”。

3.参考 “学生档案”工作表,在工作表“英语”中输入与学号对应的“姓名”;按照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的比例计算每个学生的总成绩并填入相应单元格中,成绩保留1位小数;按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统计每个学生的“总成绩”排名并按“第n名”的形式填入“名次”列中。按照下列原则填写“总评”:大于或等于60为“通过” ,小于60为 “不及格”。

4.在“期末总成绩”工作表中,使用查找函数从“学生档案表”查找学号对应的姓名。使用公式计算总成绩,总成绩是数学成绩与英语成绩之和,按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统计每个学生的“总成绩”排名并填入“名次”列中。在“总评”列,计算学生总成绩,如果大于或等于170分为优秀,150分(含150分)至170分为良好,130分(含130分)至150分为“及格”,130分以下为“不及格”。

5.在“统计”工作表中,使用统计函数统计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人数,并计算相应的比例且将结果放入“比例”列中,单元格中数值格式为百分比,保留1位小数。

6.使用A2∶B6单元格区域,插入“簇状柱形图”,以“人数”为图例,图例显示在右侧,显示数据标签,为图表添加多项式趋势线,顺序为“3”。

这个综合任务使用的数据就是学生感兴趣的成绩表,它几乎涵盖了Excel所有的知识点,包括基本的格式设置、公式函数、数据管理、图表等。它包含了课程考核内容、信息处理技术员、二级Office考试内容、竞赛等,例如查找函数VLOOKUP,此函数用于在表格的首列查找指定的数值,并返回该数值同一行中指定列的值。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库中有多套题出现过,分值占比较大,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考试中该函数也是考核的重点。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者经常使用该函数完成数据的查找,比如查找某位学生的计算机课程成绩等。设计任务时一定要在某个虚拟的实际环境中用到该函数,这样的任务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任务设计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首先最基本的要求是对本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学习要求了如指掌,在设计任务时要将相应的知识点有机地嵌入任务中。其次要求教师熟悉计算机等级考试,明确所考内容、考核方法和考试重点等。设计的任务要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兼顾计算机等级考试。再者要求教师对与该门课相关的竞赛很熟悉,必须亲身经历才能知道竞赛是如何设计的,此点在我校参加的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考试竞赛中表现尤为突出。如表1所示,2015年,计算机基础教研室着手设计任务驱动教材,该室教师分工完成各个部分的任务,充分考虑教学大纲、计算机等级考试、竞赛等的要求,因此2015年、2016年成绩有大幅提高,2017年时,各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学生的成绩再次大幅提高。最后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际使用经验,包括在实际中是如何应用的,以及在其所教专业课中又是如何应用的。可见,任务设计在此教学模式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

(二)分类

按照专业不同进行分类[6],例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一般有6个班,是我校的优势专业。任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化工专业的学生应了解和掌握哪些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在其后续学习生活中扮演着什幺角色,这有利于明确教学的重难点。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日益深入到各专业领域,很多专业(如石油、化工、电气、电信、测控、艺术、信息管理、机械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等已经大量涉及专业软件、计算机技能,有的专业甚至已经全面采用计算机作为分析工具。同类的专业或相近的专业就应分在一起授课。分类排课时合班基本上是2至3个班。如果专业只有1个班则按照院系等合班,如我校的英语专业、日语专业和俄语专业均只有一个班,排课时可以将其合作1个班。如果没有相近的专业那就单班上,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分级

1.学生分级

新生入学后,组织所有新生统一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分成不同级别。为了便于教学管理,分级要兼顾“分类”,应在一个专业或一个学院内进行分级教学。根据新生入校大学计算机考试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级编班教学:把计算机基础很好能达到免修程度的学生分为A级,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把基础较好的学生分为B级,正常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32学时的课堂学习,再加16学时的在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分为C级,这类学生需要学习加强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32学时的课堂学习,再加32学时的在线学习。

2.教学目标分级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导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能,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分级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来,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目标。A级学生可以申请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校专门为A级学生开设多媒体技术、网页制作、动画制作、微课制作等选修课,或专门为他们培训参加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考试、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初级中的信息处理技术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各自专业的计算机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B级学生、C级学生必须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学校为B级学生、C级学生制订相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过程,C级学生需要更多的学时。当然,B级学生、C级学生也可参加A级所开的课程,只不过要等到下一学年。这样,教育资源对于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级别有差异但最终目标是一样的。

3.考试方式分级

学生很关心课程考核方式,因此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方式有很大的导向作用。考核方式如果不合理,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A级学生免修,成绩均为优秀,但是选修课必须通过,因为为A级学生所开的课程对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各种考试大有裨益,同时对学生参加计算机类竞赛或需要使用计算机的专业类竞赛都很有帮助。B级学生、C级学生期末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试卷难度不同会造成不公平,因此,设置B级、C级考生卷面满分均为100分,难度相同,即C级学生通过更多的学时学习来弥补薄弱的基础,更注重学习过程,但不降低要求。上机实验项目操作成绩由多个实验多次测试成绩求平均值得出,主要是这5个实验: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档编辑与排版、Excel电子表格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和网络及Internet的基本操作。每个实验测验的成绩均计入最终成绩,这会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C级学生比B级学生多一倍的课外练习时间,然后才测验,可见是通过加强训练迅速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分类分级的教学模式。分类分级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专业差异、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方法,有效解决了学生“吃不饱”“跟不上”等情况。任务驱动教学法确实能大幅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处理技术员资格、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考试、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等考试竞赛,学生的通过率大幅提高,竞赛的获奖率与排名也大幅提高,这样的结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自主解决学习问题,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李一帆.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2):212.

[3] 赵颖.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125-126.

[4] 赵英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3):100-101.

[5] 肖斯敏.《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之我见[J].硅谷,2010(21):161.

[6] 陈娟,赵欢,吴蓉晖,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J].大学教育,2017(2):43-44.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