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 许志明 倪伟传 刘少江

[摘 要]从2007年教育部批准第一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始,到2011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再到如今第11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其导向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长期建设项目。随着时代的推进,在“互联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应该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模式下,走出新的长效建设之路。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不断深化、完善和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办法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注意“顶层设计、层次构建、分类管理、有效监督、文化传承、机制激励”等6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充分发挥项目在区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6-0169-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就业创业教育[1] 。2012年2月22日,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指出: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2]。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各高校要制定深化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重点抓好9个方面的任务[3]。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开始了“互联网+”行业布局,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涌现出一批年轻的创新创业的弄潮儿。如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离不开具体的各类措施。本文主要是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深入探讨实践改革,探讨在教育部等文件的指引下,进一步加强引导,从6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大创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创项目自2007年启动以来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过程,国内高校基本形成了“国家-省级-校级”三级体系的管理模式,管理趋于成熟,在创新能力培养和成效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在新时期和新背景下其仍然存在新的问题。

1.管理方面。建立的三级体系基本上属于校级负责制度,省级和国家级只是从宏观上面采取名额和经费支持,关键的实施还是依赖校级。高一级部门应该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引导,这样更利于学校积极探索新方向、新技术、新内容。管理方面,虽然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措施,但是执行起来还存在很多方面的现实问题。如项目结题的周期一般为1~2年,但有些项目的完成可能需要的周期更长,如果考核仅以简单的专利、论文、调研报告等指标为依据,会造成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此外,忽略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对项目实施中无明显工作进展的学生和不认真履行研究指导义务的指导教师缺乏有效的监控、监督和反馈机制,导致项目烂尾并造成损失,这降低了项目的预期目标[4]。

2.学生方面。一般申请项目的大都为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其中也有少量的大二学生。这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大二的学生时间相对较多但其专业基础知识差,难以完成较好的项目;大三的学生课业很紧,时间相对较少;大四的学生在外实习难以有精力来完成项目。而且项目的周期大多为1~2年,很多好的项目需要两年,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申报项目积极、实施过程敷衍、项目草草结题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把课外业余的时间利用起来,不能仅仅凭着一腔热情,要合理规划、利用好时间,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性,学生也需要在一个好的氛围中成长。

3.教师方面。首先,高校教师大多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很少有大量空余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这导致教师在前期的时候可能有时间指导学生申报项目,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就没时间过问,缺少中间环节的指导。此外,由于指导教师与学生申请的项目学科不一样,其研究方法也不一样,这导致教师很难给出专业的意见。其次,在指导教师经验不足、精力投入不够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大创项目的顺利进行,无法实现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5]。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施首先需要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责任心,教师需要过程监控,全程督促,这样才能指导学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这样必然耗费指导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才能够让指导教师愿意和乐意指导学生,而不是应付式地完成项目任务,学校层面需要给予一定的激励。要提升教师的能动性,激发学生潜在的项目研究兴趣,需要根据具体项目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保质保量,这样才能让所有人从中受益。

二、大创项目的立项、实施和结项

大创项目从立项、实施到结项,每一个过程都需要严格依照规范制定出详细的规划,要完成全过程的监控,保证其项目的高效执行。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因地制宜,结合社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来开展整个项目活动。

(一)大创项目组织选题申报阶段

首先,在组织上要注重宣传,特别是在大一阶段,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宣传并开展传帮带活动,在团队里要包含有大一的学生,让刚入学的学生能够快速融入项目的氛围中,依托各种形式的平台和创新组织,加强引导和宣传,让大一学生在低年级的跨学科课程和创新课程中加强锻炼。

其次,学校在组织的时候应该提供相关的标准和样板,并且应当根据当前社会和技术的发展组织专家形成一份申请指南,对申报团队进行必要的引导。选题的过程中需要参与的指导教师依据自己的学术和教学经验把关,争取与学生团队商量出合理的项目和实施计划。在选题申报阶段,指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文献调查和项目论证。

(二)大创项目的实施过程

大创项目的实施过程要克服重申报轻过程的弊端。进行大创项目的本意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学术和科研素质,以及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定期检查学生执行的情况,学生应当及时反映问题,并妥善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发挥团队精神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在实施过程必须面对的。在实施过程中要强调严谨的态度,不能简单以专利和论文来应付结题,项目结题应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充分学习前人的经验,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目前,大创项目尚停留在为训练而训练的层面上,与企业和社会的链接较少,企业与社会直接加入的更少[6]。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行业和社会的需求来完成其项目,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在项目申请阶段应该多调查、多论证,结合当前企业和社会的实际情况,避免闭门造车的情况发生。

(三)大创项目的结题考核

虽然依据申请可以将项目划分为校级、省级、国家级三个级别,但这不代表最后完成的结果就一定能够体现出其项目的等级。因为专利和论文体现不出项目的质量,应当对论文的质量进行限定,鼓励学生发表高质量的论文,不能停留在为结题而发论文的阶段。如理工类的应该限制在统计源核心以上的刊物发表,这就需要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进行学术科研训练。专利并非越多越好,各类调查报告也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在这些方面应该结合企业和社会需求来进行判断。结题不光是要对学生进行考核,也要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要从结题项目中发现优质项目和有潜力的项目,要有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支持,特别是创业类项目。在大创项目中创业实践类偏少,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结题考核应该根据项目的完成质量以及水平来评定,而且不是以等级来评定。

三、大创项目保障体系的建设

大创项目的高质量实施,离不开管理制度的建立,从组织、申报到结项,每个部分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实施方案,而且应该细化到每个步骤,特别是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要求以及相关激励措施等要明确,要明确如何通过各种保障体系来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一)管理激励体制的建设

应加强项目训练过程指导,细化大创项目实施管理,扎实推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7]。应该从源头抓起,建立相应的阶段审查制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分段管理,开展相关的活动,如宣讲会、学术研讨会、交流会等,进一步促进大创项目的开展;还应该多展示优秀项目,把优秀学生和指导教师作为标杆,并且以一个完成周期为单位,建立一定的奖励措施,对表现良好的学生在创业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对优秀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要完善结题评审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结合当前“互联网+”时代的特色背景,充分发挥项目支持力度,争取能够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的优秀学生。需要合理管理经费,把经费重点用在扶植优秀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上。

(二)多平台的建设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对大创项目的开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要以各种方式建立多种实验平台、管理平台以及学生组织的平台,让学生来管理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实验室和相关场地开展项目活动,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整体项目氛围。如我校建立了234平方米的开源创新实验室,并有实验示范教学中心,依托实验室和开源器件从低年级开展创新工程基础训练课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与创新创业有关系的工程训练课程,建立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课程体系。此外,我校建立了65平方米的“众创空间”,成立了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导的双创科技活动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依托学生项目组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三)形成长效机制的保障

在管理办法以及平台的建设之上,应当形成长效机制,注重“顶层设计、层次构建、分类管理、有效监督、文化传承、机制激励”这6个方面,加强学校的顶层设计,按照学校到学院的分层管理,加强细化工作,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在学院和专业层面进行精细管理,各学科各专业形成自己的文化氛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学术文化氛围的建设。奖励办法的实施并不只是对指导教师的认可,还应该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开展,把岗位职责和考聘等措施等纳入进来。不能光靠机制激励,还要有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样才能对学生和教师有一定的约束,才能鼓励其进行更高质量的项目建设。学校可以根据项目任务量和完成情况对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工作量的认定,并在职称晋升、教师考核、评优评奖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设立创新创业训练优秀指导教师奖,对获奖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8]。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把“互联网+行业”的特色体现在大创项目中,让学生早进入实验室,早点感受学术科研的氛围,通过项目的申报,发挥团队精神,让学生奋发探索,提高自身素养,从而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2] 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2012-02-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202/t20120222_166881.html.

[3]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http://www.gov.cn/xinwen/2015-05/13/content_2861327.htm.

[4] 柴莹,肖晓.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模式的构建——基于项目管理的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18(2):70-73.

[5] 陈新.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6):29-31.

[6] 张志强,史秉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长效化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5):94-98.

[7] 杨芳,韩雷,尹辉.中南大学扎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33-35.

[8] 贾双林,褚亚旭,陈雪,王继忠.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7):242-245+256.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