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璐

[摘 要]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工匠精神不同的内涵,专注专业的敬业精神、千锤百炼的品质追求、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等均是现代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如何培育新时代精益求精、专注严谨的工匠型人才已成为新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激发大学生创新开拓精神、唤醒大学生努力进取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和巨大战略意义。基于工匠精神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导向和精神引领作用,结合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工匠精神培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欠缺与不足等因素,高校要深入探索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有机融合的对策,从而构建以工匠精神培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体系。

[关键词]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1-0125-03

在当今追求创新的时代,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气质与内涵。它既包含着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和勇于创新等精神元素,也蕴涵着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精神追求。它是一种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徳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从关心、尊重、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以学生为基本,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自我认知,调动学生的探索能力,这也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

一、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当前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当前,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严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对大学生而言,其虽然能在专业知识领域有一定的认知,也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对工匠精神内涵理解不到位,使得其认真钻研、细心探索的制造精神不够。并且其获取信息的方式往往是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挑选答案、组合结论,而不是遇见问题积极思考,获取的知识往往是碎片化的,缺少系统性,导致其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缺乏。第二个方面,对教师而言,其教学形式多为课堂教学,而传统教育过程多为“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比较难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并容易导致学生无法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难以取得良好的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同时其多采用的是通用教材,教学内容与实践练习不足,且内容缺乏专业以及行业的针对性,难以充分体现出专业的特性,存在操作性弱以及教学效果差等劣势,这也就导致了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并无法帮助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第三个方面,对学校而言,学校实训基地不能实际有效利用,能够成规模地接纳学生实习的企业不多,能安排的实习时间也有限,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距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差距。实践教育的落实不彻底,直接导致学生道技合一的实践精神不强。而且,现阶段许多高校都是重视能力培养而轻视道德教育,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也多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上面,在这一教育模式下,学生的道德教育认知水平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

(二)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丰富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工匠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依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和人格塑造,同时也需要经过长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加以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和心理辅导、创业指导等,其教育理论体系和理论内容十分完善。培育工匠精神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还能够使其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培养严谨的治学精神,使某不断探索科学精神,提高自身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拘泥于课本、不惧权威、不随波逐流,有助于其根据社会需要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完善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饱满的人格特质。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促使大学生勇于打破习惯思维的束缚,不因循守旧,敢于超越常规,积极探索和努力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三)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十分复杂,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其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总体而言是对工作的严谨认真、不懈追求,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要求和行为规范,其核心是对职业的态度和对品质的追求。这就要求培养的主体具备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险的勇气,用不可动摇的意志激发自己的热情,极大地发挥主体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使主体的创新思想转化为创新实践,并最终转化为成果,造福社会,提升自我。正因此,以“知行合一”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态度、“尊师重道”的学习态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它对集中了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当前高校工匠精神培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欠缺与不足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不但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本身也有不利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管理轻引导,高校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氛围薄弱

就现状而言,多数高校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单纯的政治知识与思想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并常常借助各种约束性的规范和制度对其进行控制性的“标准化”管理,仅强化思想政治知识的理念认知、概念学习和规范条文的传授和记忆过程,用单一知识考核的方法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却忽视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引导和精神感化。加之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部分教育内容创新性不足、陈旧滞后的问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为“枯燥”,进而降低了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培育的工匠精神无法转化为学生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品质与能力,弱化了高校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氛围。

(二)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拓展,高校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机制匮乏

首先,长期以来,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仍只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社会实践教育,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热情不高。而部分高校社会实践组织层面则缺乏规范性,时常出现对场所、经费、教学安排以及相互协调、培训、考核等环节和因素考虑得不够细致、周密的问题。其次,社会实践学生的参与缺乏广泛性,实践教育的内容陈旧、活动形式单一;同时实践效果缺乏实用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实践”之中,造成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应有的磨砺和提高。最后,实践开展存在多变性,常因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断断续续,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学校和学生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使得高校学生更缺少探究问题的激情,常常陷入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进而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形成了极大的制约。

(三)重共性塑造轻个性化发展,高校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思维开发不足

当前,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长期采用灌输式的教育和说教的方法,教育者墨守成规,照本宣科,遵循传统教育的一般性原则与教育目标的“标准化”,仅一味地要求知识记忆,却不善于思想启发。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主体性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不能根据自身个性差异和成长需要的实际出发,接受有针对性的视野拓展与思想启迪。而大学生具备极强的可塑性,过度的灌输式教育会抑制其能力的发展,导致其思维方式变得麻木和盲从,工匠精神的培育也无法顺利展开。

三、构建以培育工匠精神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体系

(一)依托主题活动,构建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文化,它的主要教育作用在于营造一种文化氛围。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环境的熏陶,从而内化为信念、目标、习惯,带上校园文化的专属烙印。高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环境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新载体和新阵地。通过构建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氛围,利用该文化氛围的导向与凝聚功能、扬弃与创造功能、约束与熏陶功能以及精神激励功能,使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工匠精神的本质与价值意蕴,确立相应的价值观、发展观和人才观,从而促进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开展主题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构建的前沿阵地以及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依托主题活动,结合专业特色、传统文化和社会热点,建设与工匠精神相关联的品牌活动,如广泛开展工匠精神内涵与实质的宣传教育,举办形式多样的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报告会、座谈会等。并且不断提升与工匠精神相关联的品牌活动的价值,推动品牌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开阔视野、激发热情、彰显个性、发挥特长、展现自我的发展平台,让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得到滋养和熏陶,提升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以推动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拓展第二课堂,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机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理论扎根的肥沃土壤。工匠精神只有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才能达成我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最后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开拓第二课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强化产、学、研一体化,推进学生、学校、社会三结合。例如,其可以与工匠精神中不断创新与改革的精神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类创新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实践创新思维。同时开辟创新培训基地,将理论课堂与专业实验室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创造性的个性素质,以帮助大学生建立工匠精神必备的心理素质。还可以与工匠精神中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结合,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技能教育以及思想教育两者之间的桥梁。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到校举办讲座与进行技术指导,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受更加具体——其不仅是企业能在竞争中存在的基础条件之一,而且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训实践过程中履行相关岗位的职业精神要求,磨炼学生求学不倦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使其更加全面地形成严谨执着、精益求精的学习习惯和工作作风,为学生往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促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工匠精神。因此,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与影响,结合高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等,积极促进第二课堂的拓展,而这也是增强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力度的有效途径。

(三)引导思维开发,优化有利于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人才测评与激励体系

人才测评是了解学生学习成效和检验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机制,对教育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高校要把改进和完善人才测评体系作为推进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着力点,改进传统教育过程中偏重知识的评价、忽视行动的检查、片面地以分数作为唯一考核标准的人才测评机制;可以把工匠精神的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等品质内涵作为评估学生的重要指标,并且在传统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机制,使学生正面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掘个人潜能,鼓励学生取长补短,促进其综合实力的提升。这种全面的人才测评体系,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制定比较合理的教育措施。同时,大学阶段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阶段,由于天赋、环境和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学生往往会表现出能力方面的不一致,从而拥有不同的个性。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目标激励办法,将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个性特点与工匠精神培育过程相结合,因势利导,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和工匠精神培育目标。合理、适当的人才测评和激励机制,不但可以鼓励大学生发挥综合实力,肯定大学生的能力价值,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工匠精神培育实效。

四、结论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艰巨、系统的工程,其既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培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又要克服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欠缺与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工匠精神培育的实际需求出发,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保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长期积累下来的好的经验,改革不适宜新形势的陈旧的理念,逐渐形成科学、开放、务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出完善的以工匠精神培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巢居鹏.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2):19-20.

[2] 华荷锋,鲍艳利.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29):91-93.

[3] 刘小勇.略论工匠精神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1-33.

[4] 胡景谱.易显飞.工科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与路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37-142.

[5] 王蓉霞.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6):56-58.

[6] 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9-52.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