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珂 郑中华

[摘 要]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和理念研究的探索,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在各类高校中广泛开展,精彩纷呈、成效显着,这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历程中的重要一章。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方向,对在智能制造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学科课程开展实践探索,以其所涉及的课程链建设为抓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由课程思政向学科思政的进阶升级,最终达成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这对培养一流的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课程链;智能制造;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3-014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为课程思政建设创造了声势,指明了前进方向,描绘了前景蓝图,提供了改革动力,巩固和形成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不断强化的有利局面。

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不断纵深推进的形势下,扎实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同行的各类课程体系中,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内涵,认真结合高校育人实践情况,研究课程思政建设,严抓真抓课程改革落地生花,充分发挥高校教学单元所在党组织的作用,切实发挥研究生导师主体责任作用,加强课堂、课程在思政教育教学育人功能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以期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学科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1]。

智能制造学科理应承担相应的课程思政建设任务。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政组织以不断加强改进智能制造学科方向的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主线,以智能制造方向研究生学科课程链建设作为实施路径,注重各类课程之间的协同育人。学院在实施过程中,以课程链建设为有效路径,基于智能制造学科方向的课程前后置关系,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各类课程育人成效建设,努力攻克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工作中难点问题。

一、课程思政建设理论广泛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点明了高校育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各类课程在高校育人实践中形成“同向同行”,提供了可复制、可探索的实践模式和理论创新。这些均已成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最新指导理论。同时,各高校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也为最新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有力的实践支撑条件。采取多种方法以多种形式实现各个学科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的互联互通是行动路径,切实推进该路径的实施,抓课程建设、凸显课程育人功能,将在学科课上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功能[2]。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殊性,此类课程及其辅助的选修课程,例如唯物辩证法等,强调政治属性、政治立场,巩固和维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然性,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理想性;但是研究生各类学科课程在育人过程中实现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学科差异性。这决定课程思政建设在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效结合的操作上具有融合困难和实践操作复杂等问题。以课程链作为突破口,在广泛业已存在的学科领域的学科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索。在资本、市场、技术、信息力量不断强化的过程中,现代社会的复杂性逐步加深,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如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教育实效关键在于课程思政,路径必然是各类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落脚点应在各类课程上。只有建设好一门又一门的课程,发挥学科领域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才能真正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高校育人工作,最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如果仅仅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阵地,来应对网络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教育形势,会显得力量单薄,主要在于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种课程体系,其内容是杂而多的,且总有其边界。但是如果以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各类学科课程链蕴含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分治思想、分类处理、分工逻辑为具体方法,同时运用创新理论分析与实践能力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范畴,把广泛而杂多的学科涉及的课程打造成为育人课程链,并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运用的对象,能够扩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显着提升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具有一定的窄视域,基于此,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智能制造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贯穿到各类学科课程链构造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需求,也是时代特征,更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趋势。

二、推进课程思政向学科课程思政建设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实践新模式,也是各方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狠抓课程改革——“金课”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最终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贯穿到研究生学习全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集中发挥。全面调动学院各个教研室、研究生办公室、学院办公室等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思想认识统一、行动一致,在实践过程中协同合作、密切配合,整体推进高校育人课程建设工作,完成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研究生课程的全方位育人,夺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工作领域中的一个胜利。

实施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学院各个基层育人组织(包括教工党支部、教研室、科研团队等)的作用,引领学科教授、副教授等教师落实“立德育人”主体责任,把握学科宏观认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理、有利结合,构建学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需要持续加强突出课堂主渠道作用,紧紧抓住改进课程思政建设这条主线,按照课程类别、学科类别、专业类别,有步骤、成体系地建设课程,切实把课程思政工作纵向到底——课程的育人成效发挥、横向到边——各类课程的全覆盖、教师全覆盖、学生全覆盖,在纵横两个维度上落实研究生培养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体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由课程思政向学科思政是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到稳步推进、扎实推进、进阶升级的关键点。

为此,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要努力进行研究生学科领域下各类课程思政布局,在行动上敢为人先,在决策上谋划超前,在实施中路径清晰,在工作推进中层次分明、力度空前,确保学科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呈现新气象,主要是各高校基于学科与专业进行顶层设计、强化分类指导,努力在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三、智能制造学科方向的各类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

当代中国教育主路线是为党、为国、为人民培养人才,育人方向把握必须统一到学习贯彻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范畴中来。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培养什幺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高校育人根本问题上,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中心工作和重心任务,实现全体成员、育人全过程、全部课程协同各方的育人格局的有效形式。通过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主动转变思路,充分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促进包括通识课、学科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从而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外延,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局面[3]。培养一流研究生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服务,绝不是简单地归结于、奋斗于、止步于培养促进经济发展的工程师或其他学科人员。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要牢牢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扎根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现实要求、前景目标,实现高校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智能制造学科领域内的各类课程链上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考虑课程思政建设,细化课程、学科各阶段的建设目标。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4]。因此,要注重将目标嵌入到主要任务和考核指标的统一中,制定的考核指标和管理措施要易于量化研究研究生智能制造学科所涉及的课程链中存在约束条件和实际成效;能够从操作层面实现推进课程思政由自下而上向自上而下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转变;探索、分析、总结学科方向所涉及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形式、功能、效果,切实提升课程的育人功能。基于研究生智能制造学科课程链建设实践,可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设经验。

(一)修订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中,要优化课程立德树人培养目标,植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人文关怀、家国情怀、献身科研等育人内涵建设,并将其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科研实验等各个环节中,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的有力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二)践行新工科理念

在智能制造学科领域中的各类课程中,要植入广义上的工程知识体系,形成工程能力,推动并践行“返本开新”的新工科理念,以应对机械行业在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深度变化的现状。在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的多位一体相结合,包括心身素质、品德素质、能力、知识四维度实施,培养多元化、创新型、项目能力强的一流研究生。

(三)探索打造“因时而新”的新工科学科课程结构

要实施学科育人工程升级,改变原有机械大类课程的部分内容。依托智能制造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按照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研究生培养要求,以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数字化工厂,对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和开展教学实践,改造升级机械类传统工科学科,探索与示范带动面向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各类学科重构、内容重塑、水平提升。

(四)设置课程建设项目,分类开展,探索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要以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学科深度融合为契机,基于机械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检测”课程群:智能设计——数值计算方法、CAD/CAM,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技术基础、逆向工程与快速制造、智能制造学科英语;智能检测——信号处理技术、智能检测技术、人工智能基础。

(五)以智能制造学科课程建设为核心,不断开展学科跨界融合

在建设智能制造学科课程链中,学院教师普遍意识到,智能制造学科方向涉及内容广博,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因此各类课程建设需要与其他学科课程跨界融合。要基于研究生智能制造学科方向,融合不同学科方向所涉及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建设跨学科方向的示范性课程链,在机械类课程组织模式和结构、人才培养的课程协同运行机制、教师评价激励等方面开展改革实践,将新工科理念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入机械类学科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中,为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智能制造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在学科课程思政建设中落实、落地新工科建设,培养面向未来的一流研究生,促使学科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协同推进。

(六)打造智能制造课程思政领航团队育人共同体

要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理念深入机械工程学院导师群体,鼓励机械工程学院全体教师围绕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工厂,结合学科评估、机械工程博士点申报、“双高计划”,深度融合信息控制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3D打印技术等技术群,组建覆盖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学院的育人共同体,发挥课程思政建设与智能制造学科建设双向良性互动作用。

(七)研究生各类课程必须厚植价值引领

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贯穿到当前高校育人工作中、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的基础上,要以研究生课程链的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基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路径探索智能制造学科各课程的设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效果、总结与推广教学案例,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贡献力量。

(八)研究生智能制造课程思政必要组织课程育人效果达成

以研究生课程链育人效果为导向,基于学生达成度,开展研究生课程链建设的管理创新,具体管理路径为:制订出学科课程思政各类课程的建设方案,包括课程育人目标设置、课程知识与价值塑造融合的课程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课程育人的目标达成度考核等,做到对研究生智能制造课程链建设的科学化管理;有效分析研究生智能制造课程链的持续改进;为研究生智能制造课程链提供必要校内校外教学资源支持;灵活运用各种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案例运行流程及记录。

四、结论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5]。要坚持以一个个学科、一门门课程为载体,用学科课程思政方式抓课程思政建设,坚持政治导向、思想作用、系统思维、科学理念、综合方法,让研究生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知识中彰显,发挥各类学科课程的高深知识内涵和完善德育功能,并实现典型育人功能发挥的结合、融合、共生,赋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鲜血液,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实现各类课程立德树人的伟大目标,同时丰富学科课程的自身内涵,通过重塑学科知识的价值引领,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育人底蕴,拓展其教育教学功能,实现人才培养的功能目标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 虞丽娟.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J].上海教育,2017(3):6-7.

[3] 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60-64.

[4] 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6):62-67.

[5] 刘媛华.系统工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22):147-148.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