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高校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其逐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之一。文章从分析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的制约因素出发,结合时代诉求和背景,提出了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其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确保社团的发展方向 ;加大学校对社团的思想政治功能实现的扶持力度;继续激发各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完善社团骨干培养体制,纳入团学干部培训体系。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路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2-0129-04

一、强化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学生自愿组成,为发展成员的共同兴趣爱好,实现共同志愿,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1]。据2015年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的一项有关学生社团现状的课题报告显示,每所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有60~140个,在校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的比例为59.7%,每个学生平均参加1.8个社团[2]。2016年团中央、教育部下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在高校党委领导下,构建“一心双环”组织格局。以团委为核心,将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纳入团学组织的双环架构中。同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印发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指出,高校党委统一领导本校学生社团工作,要把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作为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2020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和共青团印发了《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办法明确规定学校党委要压实主体责任,把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格局进行谋划部署,并且将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社团情况纳入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表现中[4]。从教育部和团中央有关学生社团管理的文件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学生社团日益走到高校校园文化的舞台中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日益凸显,做好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需要。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

(一)价值导向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多措并举、全方位的教育工程。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2015年教育部哲学社会发展建设报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调查显示,思想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影响明显,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小;而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明显。社团文化是社团成员价值理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共同符号,社团文化的建设过程是社团成员价值观的构筑、凝聚、辐射和引领的过程。因此社团成员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地完成了价值观的知行合一,丰富了精神追求,规范了价值行为,形成了自觉奉行的价值理念。

(二)素质拓展功能

作为学生自主、综合实践的重要平台,高校学生社团一是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主开展活动的组织,设计社团章程制度、开展活动、调配资源、社团管理等行为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素质拓展和全面发展。二是高校学生社团有助于大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理论性专业社团可以在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输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成了大学生思想认知向行为践行的转化。三是高校学生社团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大部分社团在举办活动时,已经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其与社会组织的各种合作为社团成员日后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凝聚辐射功能

学生社团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组成的团体,社团对大学生的凝聚辐射功能主要体现在社团形成和发展的两个阶段。一是社团创立阶段。若干大学生秉承共同的价值观创建一个新社团,而社团成员的加入也是基于对该社团价值观的认同,这个过程实现了价值观的凝聚功能。二是社团的运行阶段。社团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包括社团品牌、社团活动、制度章程和管理方式等的社团文化,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能对社团群体产生正向的辐射功能,从而实现对更多成员的价值凝聚,这也是社团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的基础[5]。

(四)调节优化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的调节优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心理调节。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有发生。通过参加艺术、心理协会或公益性社团,大学生心理问题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感染熏陶而实现自我调适。二是人际关系优化。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的重要交友圈,不同年级、院系、专业的学生因为社团而组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集体,成员的交际能力能够得到锻炼和培养。三是情绪调节。社团是以兴趣和爱好为纽带组合起来的团体,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产生的情绪,可以通过轻松的社团活动、共同价值观的群体交流和日常的教育方式来调节。

三、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制约因素

研究如何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及团中央有关社团管理文件精神的落地落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研究环节。就目前社团的发展现状而言,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理论研究层面、社团自身建设层面、社团成员个体层面、学校顶层设计层面和学校宏观管理层面都存在短板。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限制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一)基础理论研究不完善

当前关于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高校社团建设的较多,体现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研究较少,将社团建设和思想政治功能有机结合的理论研究更少,未提炼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方面的系统理论,有关社团工作中怎样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则更加缺乏。这不仅使社团本身建设存在价值缺失或定位不准确的情况,同时也使管理社团的相关职能部门缺乏系统的、有规划的指导方向。

(二)党团组织和职能部门扶持力度不大

1.社团指导“越位”

目前各高校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分管教。这类学校意识到高校学生社团已经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担心因过度重视学校社团的建设和管理,造成学校对社团管理“越位”,干预有余,引导不足。社团的管理部门会制订一套规则制度或固定程序来管理社团的各项活动,社团活动会受到很多“政策”限制,这种“强制性”的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与社团成员开放、自由发展的需求不符,造成社团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和特色,影响了社团成员的参与兴趣,弱化了社团的凝聚功能,影响了其思想政治功能的发挥。

2.社团指导“不到位”

另一种是不善管理。学校职能部门或教学单位对学生社团活动甩手不管,任由其自生自灭,即所谓的“不到位”。随着教育部、团中央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越来越重视,政策逐渐完善,高校对社团也日渐关注。但是因为当前国内还缺乏成熟、系统的社团建设和实践理论,学校对社团指导存在诸多掣肘,如不知从何下手、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统筹衔接不足、不同类型的社团指导经验不足、社团管理专职人员缺乏等问题,导致高校学生社团出现管理不善、活动质量不高、内部建设层次低、指导教师的定期指导不足、社团长期发展规划性不够、社团活动资金缺乏、社团的思想意识形态缺乏把控等现象,这些问题影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社团自身发展不充分

1.部分社团定位价值取向偏移,教育功能弱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网络化的不断演变,高校学生社团也不再是净土,逐步走向“商业化”和“社会化”运作,这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调查数据也显示,目前休闲、娱乐、体育性社团占绝大多数,最受学生欢迎;而学术型的社团尤其是服务型的社团相对较少,或停留于低层次交流,社会服务和学术研究功能严重不足。即使是兴趣爱好类社团,也更多停留在社团内部成员的娱乐休闲层次上,大部分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摆脱不了表现型、娱乐性、消费性的倾向和特点。社团的教育价值让位于社团的娱乐消遣,社团活动形式化、娱乐化[6]。

2.部分社团建设水平不高,限制了社团功能的发挥

高校学生社团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同一学校不同社团的发展也参差不齐。一个社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章程、制度、指导到硬件配套等多方面提供保障,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社团成员流动性大,结构松散

学生社团成员构成比较单一,成员几乎都是在校生。社团的组织结构更多是以一种相对松散、非正式、不系统的形态存在,成员的组成打破了班级、年级的界限,成员的进出比较容易,社团的流动性大;同时成员更换社团的自由度大,社团的结构也更松散;再加上目前高校参加社团的学生主要以大一、大二年级为主,大三、大四的学生较少,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社团思想政治功能的发挥。

(2)社团活动形式化、娱乐化

大部分学生是抱着休闲和调节生活的心态来参加社团的,所以社团活动大部分处于懒散的闲歇状态,缺乏创新力和规划性,很少结合社会热点、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开展活动,这些都限制了社团思想政治功能的发挥。从活动的性质看,社团活动从满足成长需要变成了迎合需要,活动品味不高,出现忽视或者淡化精神引领的倾向,活动的教育性被娱乐性、功利性、趣味性和随意性冲淡,甚至出现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情况,这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不相符的。目前社团间的横向沟通和交流不够,与社会的联系也很少,活动场域和服务领域仅限于学校或本社团内部,社团间的互相交流学习激励的机会不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也不强。

(3)社团指导成员单一

为保障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配备经验丰富、有相关专业学科背景或了解社团性质和运作的指导教师。而从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行政管理归属看,社团工作都是在团委的指导下开展的,其无法对每个社团进行专业和全方位的指导,社团的建设主要依赖社团成员的传帮带,社团活动档次很难提升,社团停留在低水平建设阶段。

(4)社团制度不完善

社团的制度在加强社团的管理、使社团朝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团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宏观管理制度和社团内部的各项内部制度。近年来高校对教育部、团中央社团的管理办法还未落地落细,职能部门间的各司其职、统筹协调的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尚未形成,高校社团管理制度仍不完善。学生在社团建设过程中,更加侧重于活动设计,忽略了社团的宗旨、长期规划、活动目标、成员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导致社团因内部制度的不完善而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很多社团昙花一现后就偃旗息鼓了。

(5)经费和配套硬件设施不够

社团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三个要素:活动经费、成员和活动场地。目前高校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会费、社会赞助和学校拨款。因社团活动一般影响力较小,规模不大,获得社会赞助的途径比较少。另外,由于数量繁多,社团获取学校经费和活动场地、办公场所的支持力度有限,这制约了社团活动的开展,影响了社团教育功能的发挥。

(6)社团骨干和成员的素质不高

社团负责人是社团的领袖,是社团发展的关键所在。社团领袖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业水平、良好的沟通能力、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带领社团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团结更多的成员加入社团中,为共同的价值追求而努力。

社团门槛较低,新生入学时凭个人兴趣或热情就可以加入,这导致社团成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如果在社团的发展过程中正向引导和规划不足,社团成员和骨干的素质不高,学生加入社团的动机不纯,这些会对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起负面作用。

四、新时代高校优化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功能的路径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团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确保社团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团文化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社团文化建设,才能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焕发蓬勃的生命力;同时,只有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落地找到广阔的实践阵地和落实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应不断探索、丰富社会主义核心观和社团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的方式,引领社团关注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传播先进思想,弘扬先进文化,帮助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其自觉养成良好品行,并在实践中将其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真正实现社团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性互动。

(二)加大学校对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扶持力度

1.加快社团管理的制度化进程

社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实现学生社团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系统的、完备的、稳定的管理制度是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团中央、教育部最新出台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为社团的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应构建学生处、教务处、人事处、组织部、保卫处和思想政治等二级教学部门多位一体的社团管理和指导机制,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学工处负责协调有关各部门对社团进行管理;教务处负责指导教师选聘和学生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工作;人事处负责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认定;组织部负责指导学生社团开展党建工作;团委负责社团的成立和注册、活动审批等日常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和二级教学部门负责社团的专业指导;保卫处负责社团活动的政治安全和人身安全教育,配套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实施细则。各部门同向发力,保证社团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最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鼓励社团建立团支部、党支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随着国际政治局势的风云变幻,社会各种思潮涌动,历史虚无主义、国际分裂势力等都利用各种渠道传播反动思想,自由度高的学生团体很容易受这类思想的影响,进而被反动组织利用。社团的组织结构没有了班级管理的固定化和模式化,不像班级那样相对固定、统一,社团成员之间的关系属于“共存和共生”,社团只有依赖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更多成员的支持。因此,在发展相对成熟的社团里探索建立团支部、党支部,引入支部、班级等相对固化的组织模式参与社团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强社团的凝聚功能,构建党—团—社团联动机制,这既是社团发展的内在需求,又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健全社团指导教师交流和激励机制

当前高校里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大部分属于志愿、义务劳动,这导致指导教师对社团的指导积极性不高。专业、定期、长期的指导不足是影响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将社团教师的指导工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量认定、评优评先等挂钩,从而激发专业教师参与社团指导的积极性。如体育类社团可以选聘体育专业教师、思想类社团选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教师,这样既可以对口指导,又可以加强思想的引领,为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赋能。因为指导社团所需的业务和理念与课堂教育完全不同,所以注重指导教师的岗位培训,健全指导教师的交流沟通机制也是刚需。如举办指导教师研讨会,让教师互相了解政策和交流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感受,就是一种很好的举措。

(三)培育各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进一步挖掘文化艺术类社团的育人功能

文化艺术类社团因其群众基础广泛,在大学校园受众面最广,其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之余,还可以充分发挥调节转化功能。要利用文化艺术类社团,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利用社团的自由和创造性,积极打造传承文化经典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品牌效应,以点带面营造文化育人的氛围,逐步引领广大学生进一步认知传统文化、研读经典,提升文化素养,涵养思想品德。

2.扶持红色理论社团的发展

红色理论社团是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力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团队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除了必要的理论学习外,可以开展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等,提高学生的政治修养[7]。学生以社团活动的主体参与方式、同辈教育的方式,用青年的话语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红色理论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践行。

3.发展公益类社团,增强社团的凝聚功能

志愿服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绿色公益更是时代发展的呼唤。目前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较多,而且大部分以团委领导为主,行政管理性较强。专业化指导的公益类社团较少,依托此类社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工作开展不足。可以大力倡导志愿奉献精神,贴合时代公益需求,以专业指导为导向,以项目化运转为载体,培育公益、志愿服务类社团,提升社团活动的社会回报率,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无私的奉献精神。如开展三下乡、到山村志愿支教、绿色环保社团等公益活动,都可以激发学生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的热情。

(四)完善社团骨干培养体制,提高社团骨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动性

社团负责人对社团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价值判断影响社团发展的方向,他们的行为方式影响低年级社团成员的行动方向。当前高校社团骨干的培养还属于空白地带,对社团骨干的定性不明朗,社会工作认定和综合测评加分都没有加以明确。可以将社团骨干培训纳入团学干部培训体系中,如青马工程、党课教育等强化对社团骨干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另外,还可通过定期开展社团管理的业务、人际交流、活动策划等内容的培训,增强社团干部的责任心、领导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日常管理中可以在入党、推优等方面,在原则范围内对其给予适当的照顾和倾斜,潜移默化地从多维度对社团负责人进行引领,保证其社团的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共青团中央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6-11-14)[2020-03-18].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703/t20170320_300172.html.

[2] 沈壮海,王迎迎.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6(8):5-12.

[3]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印发《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EB/OL].(2016-01-12)[2020-04-16]. http://www.moe.gov.cn /jyb_xwfb /s5147/201601/t20160113_2277

46.html.

[4] 张静,吴荣生.大学生理论社团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42.

[5] 张瑞.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和措施探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5.

[6] 谭维智,赵瑞情.学生社团生活:一种学习的新视野[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7.

[7] 中共教育部党组  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高校学生社团交涉管理办法》的通知[Z].2020.

[责任编辑:陈 明]

[收稿时间]2020-06-18

[作者简介]郑德华(1980-),女,广东兴宁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