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朴

[摘 要]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的过程。课程思政进一步突出了课程价值塑造目标,通过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所有教师、课程的育人功能。文章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塑造;思政元素;应用型本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191-03

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在于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1],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达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明确了课程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育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指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3],强调课程育人是首要功能。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啃下一批‘硬骨头,包括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等,解决思政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的一些难点问题”[4]。其中就把课程思政作为“硬骨头”来啃,可见这一问题是亟待进一步破解的难题。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国家层面上的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等做出了全面的指导[5]。

全国各高校及教育工作者围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张正光[6]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做出了较全面的分析,并强调实施课程思政应转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机制、加强组织保障、调动各科教师的积极性等。潘乐等人[7]提出了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提升教师素养和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三方面的建议。刘淑慧[8]从变革课程教学手段方面进行探索,并提出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应从目标、平台和内容建设等方面进行。杨涵[9]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应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等,并且应建立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上海电力大学通过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充分挖掘能源中国等[10]通识素养课、人文素养课及专业课的育人资源,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

一、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各自为政,未能形成合力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虽然学科背景不同,表面上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但二者作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然而,目前仍有部分专业课程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由思政课专任教师完成,自己的职责就是教授专业知识。这种对思政课与专业课承载教育教学功能的简单划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难以有效形成。

(二)思政育人元素与专业课内容犹如“两张皮”,难以有机融合

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都负有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部分专业课程教师在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时要幺选择的素材不合适,要幺根本不知道如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无法达到让学生内化于心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认为专业课程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而思政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三观,二者在内容上存在天然沟壑,难以有效融合。

(三)专业课程教师思政教育能力较弱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目前部分教师未充分认识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存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对立德树人的研究不够、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到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部分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主动进行思政育人的意识还不强;二是大多数教师的精力主要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无暇顾及德育资源的积累和运用;三是部分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保障措施还不到位,未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

(四)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创新性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过多地依靠理论讲授而忽略了实践教学;二是只注重学生的普遍需求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三是有的德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难以产生共情,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课程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组成。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政课和综合素养类课程。其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1],是大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课程,其重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综合素养类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是大学专业学习的核心,主要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实践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知行合一、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这三类课程在育人方面是有机统一的,它们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功能上具有契合性、内容上具有互补性。

(二)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建设

高校各类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首先应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坚持价值引领,合理运用德育素材,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要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围绕教育目标恰当选取思政育人素材,找准融入专业内容的切入点,做好教学设计,适时进行德育教育,使专业知识的显性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得以有机结合。最后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并按育人价值分类建设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

(三)促进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提升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开展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利用新教师岗前培训、业务培训、专题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和提升教师自觉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组织教师以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体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的方式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

(四)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创新

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改革与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专业特点恰当选取线上教学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刻领悟德育精神,从而产生共鸣,做到知行合一;带领学生到德育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身临其境,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德育,提高育人效果。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必须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教育教学要求、学生管理工作实际,构建课程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全员精心育人、全过程精细育人、全方位精准育人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积极开展实践探索。

(一)构建“一核心四支撑三辐射”的课程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制定基于OBE理念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明确“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政教育”原则,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完善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生态文明教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为辐射的“一核心四支撑三辐射”的课程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制订与其配套的教学大纲,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新时代本科教育的特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指导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立德树人工作。

(二)加强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建设

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改革,深挖具有地域特色、学科特点的思政育人元素,像基因式那样融入各类课程,将思政教育落实在课程教学中。修订课程教案模板,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明确要求落实思政育人目标,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进行教学整体布局和课程设计,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共进。例如,应用化学专业以环境水化学、土壤化学、水质分析与监测、土壤检测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精心打造“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课程群,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并融入教学当中,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培厚植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护理学专业围绕预防医学、护理学等课程的教学目标,落实成效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凝练素质目标并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病患的职业情感和人文素养,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医者仁心的社会责任感、为医学事业奋斗的职业精神。

(三)齐抓共管,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

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是专业教师能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要组建由思政课程专任教师、专业课程专任教师、辅导员等构成的不同学科背景相互支撑、教育职责相互配合的教学团队;邀请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学者等担任特聘教师,围绕相关课程的价值引领需要开设论坛、讲座等,使全员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工作;在支部日常工作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帮助教师树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认识水平;举办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以教学竞赛为载体,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组织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课改沙龙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积累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立项,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开展研究,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

(四)多措并举,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等的育人作用,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改革,助力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达成。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深入挖掘地域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汉水文化、传统家风家训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育人要素,构建“一院一品”文化矩阵,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强化隐性育人的浸润力。在学生社团建设方面,成立话剧社团,通过话剧表演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通过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建“安康微红”校本红色文化育人平台,推送身边榜样事迹、讲好身边故事,让学生有真实感,提升专业课程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使命感、责任感。

四、结语

开展课程思政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师道古训的一种践行,是坚持立德和树人相统一的过程。高校通过构建课程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师教育能力、创新教育模式等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做到每位教师谈育人,每门课程有思政,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实现课程教学与育人功能的统一。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2019-10-12)[2021-01-20].http://www.gov.cn/xinwen/2019-10/12/content_5438706.htm.

[2] 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6-12-08)[2021-01-20].http://www.china.com.cn/newphoto/news/2016-12/08/content_39878764.htm.

[3] 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21-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4] 陈宝生.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8-03-19(1).

[5]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6] 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8(4):16-19,5.

[7] 潘乐,雷冬玉,金鹿,等.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与对策[J].科技视界, 2018(17):175-176.

[8] 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9] 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8(2):98-104.

[10] 邵硕,苏宝莉.软件工程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J].福建电脑,2019(7):137-138.

[1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当代广西,2020(17):4-7.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