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红芳 戴宏伟

[摘 要]高校创客空间、创业小镇等孵化平台是培育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平台,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我国高校创业孵化器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需求。文章以H高校为例,对其创客空间的运营模式和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借鉴当前国内企业孵化器的经验,提出H高校创客空间运营模式转型的建议,以期对高校创客空间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词]孵化器;创客空间;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255-03

引言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指出要引导和推动创业孵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成果转移相结合,完善技术支撑服务,支持大学生创业。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6〕35号),系统部署“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明确指出高校应充分挖掘人力和技术资源,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双创”支撑服务体系。教育部出台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各高校纷纷响应号召,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孵化器建设成为该项工作的重要抓手。

20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孵化器应运而生。孵化器在美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1]。20世纪80年代欧洲出现孵化器,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发展到了2000多家。亚洲金融危机于1997年爆发,随后韩国孵化器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迅速发展到了298家[2]。我国的孵化器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和发展的。国内第一家孵化器在1987年成立于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服务中心[3],到2016年已经发展到16000多家。这些孵化器的出现和兴起对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孵化器是一种商业模式,通过为初创企业提供办公工位、网络、打印、会议室等基础公共设施,创业咨询、营销、投融资、管理、法律咨询等支持服务,帮助创业企业解决各类困难,降低创业过程中的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孵化器可以创造一个创新网络,将技术人员、高校以及各类公共和私人组织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孵化和服务创业企业的组织[4]。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推行和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着手校内孵化器的建设工作,在探索和实践中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下面,以H高校为例,对其创客空间的运营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H高校创客空间运营模式的现状

(一)成立背景

H高校创客空间成立于2017年,由该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为具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师生提供创业基地和配套服务。空间实行项目化引导、企业化管理与市场化运作,搭建集教育、培训、指导、服务、实践、孵化、典型示范为一体的实践平台。目前有注册企业8家,集聚在校创新创业学生近200人。

(二)组织架构

H高校创客空间按照“精简、创新、高效”的原则设置运营管理机构,设立管理层和经营层。管理层共3人,其中主管1名、副主管2名,负责空间经营业务及管理运营工作;经营层共4个职能部,分别为载体管理部、项目服务部、活动服务部和发展保障部,具体如图1所示。

载体管理部负责空间独立办公室、工位、会议室、洽谈室等的场地管理以及空间办公用品、器材物资管理。项目服务部兼有项目审核及企业跟踪对接两个职能,负责遴选优秀项目、团队以及项目的落地对接,为入驻的创业企业和团队提供全过程孵化服务。活动服务部负责空间的日常运营和活动策划组织,举办各类创业沙龙、宣讲、培训、讲座、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等活动。发展保障部负责空间的对外宣传,如微信、QQ运营、宣传材料等制作,发布就业创业信息等。

(三)服务模式

H高校创客空间采用基础服务与专项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基础服务基本包含大多数孵化器的常规服务内容,主要有:配套齐全的创业办公场地和物业服务;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培训,帮助入驻企业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创业竞赛推荐和支持;沙龙、座谈、讲座的组织;企业创办过程中的各类服务,包括企业注册服务、财务服务、法律咨询、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等。专项服务主要是根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和成长需要提供科技金融、技术支撑、技术成果转移、市场开拓、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训、专项资源对接等服务。

此外,创客空间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构成,目前团队共29人,指导和服务内容涵盖项目管理孵化、投融资咨询、专利转让、市场开拓、人资服务等。

二、H高校创客空间运营模式的问题分析

在国家“双创”背景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加入到创业队伍中来。他们中的很多人有想法、有理论、有专业技术,但在创业的起步阶段,他们需要更专业的指导和服务。因此,项目管理、产品经验、创业培训、资源对接等来自孵化器的服务内容和水平,对他们的创业竞争力和成功率有着重要的影响。H高校创客空间与国内大多数高校孵化平台一样,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秀项目和优秀创客的来源问题

孵化成功率是衡量一个孵化器运营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是否有足够和持续不断的优秀项目和创客入驻,是影响孵化成功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H高校创客空间2017—2020年入驻项目数及类别的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H高校创客空间自2017年成立以来,累计有10个创业项目入驻,其中文化创意类7个,科技类3个,同时也面临着优秀项目和优秀创客来源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学生的首要任务是顺利完成学业,大部分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和进行创业;其次,学生主要接受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即使涉及工程应用研究,也与校外产业界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再加上缺乏产品化和供应链管理经验,对市场推广营销也不熟悉,前期虽然能很快地打造出基于新兴热门技术的产品或方案,但后续产品化、商业化道路艰辛而乏力;再者,H高校创客空间的主要运营管理人员以本校教职工为主,在对优秀创客和项目的发掘以及筛选上也会有自身的局限性,未必能够有效发掘和引入某些有潜力和前景的项目。

(二)服务内容与创客需求的匹配度问题

H高校创客空间为入驻的创客提供多种基础性的服务,包括入驻办公、企业注册、培训、讲座、政策对接、导师帮扶等,此外还对创客提供项目的市场开拓和资源对接服务,为入驻的创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扶。尽管如此,这些服务内容与创客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表现在具体服务等级、标准和实际有效性上,例如培训、讲座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校内外导师的专业对口性和实际帮扶的频次及落地有效性;有些表现在创客真正关心和需要的服务并不在提供之列,例如专业优秀的产品定位和项目管理咨询服务、终端市场及客户需求的信息获取、供应链及产品快速原型制造服务、产品可靠性及测试认证相关信息获取和支持资源配套服务、产品营销和宣传平台服务等;有些则表现在创客中短期内是否存在真正的需求上,例如对接和引入外部专业的金融贷款和投融资服务。不可否认,少部分创客项目在到达一定阶段后需要此类服务,但是在校期间学生创业更多是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和探索积累,加上其风险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限,那些非专门针对在校生创业的外部金融贷款和投资机构,与大部分大学生创客的实际需求和承受度不匹配。

(三)创客空间功能定位与创客项目商业化运作的矛盾问题

和我国大部分高校创业孵化平台一样,H高校创客空间因其服务主体不同于社会孵化器,也表现出功能的特殊性,即虚拟实验性。它是教育实践平台和创业孵化平台的结合体,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的探索基地。这样的功能定位在客观上导致其投入的资源和所提供的孵化运营服务离创客项目商业化运作有一定距离。高校创客和创业项目要想真正实现创新研发、探索创业,同时又正视和面对其产品化、商业化问题,就需要将市场化的实际项目管理方法、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产品规划、符合市场价值规律的产品定位和成本控制、成熟有生命力的商业模式贯穿于整个项目创业过程。否则,高校创客项目容易沦为高校科研性质的研究与闭门造车的创业。

三、H高校创客空间运营模式的转型方案

下面,针对以上几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H高校创客空间运营模式的转型方案。

(一)制定创业鼓励政策,优化筛选制度,持续不断发掘并引入优秀创客和项目

首先,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加大创业类鼓励政策的制定和宣导力度,营造校内创业氛围, 鼓励优秀学生进行创业探索。可以尝试将大学生创业实践与培养方案里选修课和社会实践课程的学分关联起来,将大学生校内创业与荣誉称号及奖学金评定等挂钩,赋予学生更多自由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增强其创业动力和意愿。

其次,增加相关创新创业类培训、选修课程,引入外部企业和专家资源,与企业孵化器和企业交流合作,引入暑期企业实践,帮助大学生提升和积累创新创业所需的能力和经验。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该学校推行的是与企业合作的IETE,即工业企业定制化教育计划,就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创新创业教育尝试。

再者,可以进一步完善科学化的创客筛选和考核淘汰机制。选拔团队,项目是依据,要建立明确的项目选拔标准,根据学校类型、特色、发展阶段等因地、因时而异。选拔方式上既可以通过评审选拔,也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大赛竞争入驻。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组建专业权威的审核专家团队,制订包含项目前期研究、市场调研、财务分析、市场前景等明晰的考核指标。实施考核评估的定期制、常态化,完善退出机制,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二)有针对性地提供创客所需服务,加强落地执行,优化或淘汰不匹配服务

首先,继续优化已有基础性服务,加大落地执行力度。增加免费场地、公共服务设施、设备等配备;建设创新创业成果、产品展览室,建设专利技术转化档案室;搭建学生创新创业技术交流、人员招纳、项目对接和业务合作平台;收集创业项目、创新技术等资料,建立项目数据库供师生学习和参考。

其次,加快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师资库,组建校内外多领域专家导师团队,构建专业教师或技术人员、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专业孵化机构或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各占三分之一左右的格局。创业导师队伍的建立应该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实施计划,例如要求每位导师每个月固定到创客空间与其指导的创业团队进行面对面交流和实地培训指导,真正参与到创客项目中。

再者,增加创客实际普遍需要但目前尚没有提供的服务。一方面,加强校内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的建设,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训练中心等各类科研和教学实验平台的作用,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加大与校外优秀企业孵化器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借助校外资源提供理论技术之外的服务需求。

最后,优化或者淘汰部分不匹配的服务。非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的金融贷款和投资机构,拥有成熟的投资、风控体系和成熟的评价标准,更适合社会上的创业企业。这些与大部分大学生创客的实际需求和承受度不匹配。可以建立一些高校创业基金,或者引入一些专门针对高校学生创业的扶植贷款和金融服务。

(三)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服务创客项目的商业化运作

如前文所分析,H高校创客空间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所提供的服务类型和程度会有一些局限性。H高校创客空间可以保留基础性服务以及监督管控权力,专业性较强的市场化服务可通过转让部分股权的方式,引入校外投资方或专业机构的力量。

首先,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体系。可以依托学校校友发展基金会,引进校外资源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用于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省市创新训练计划、创业大赛等。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也可尝试由学校运营主体投资,比如以原始股份形式适当参股,或以合作形式适当参与经营,待学生创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适时退出。

其次,对接校外专业服务平台,助推落地转移。积极与政府、企业、创业园、行业协会开展紧密合作,促进创业培育成果转化与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如在学校所属地经济开发区科创园设立校外创业基地,与校外优秀孵化器签署合作协议,为在创客空间孵化成熟的企业出园后进入社会孵化器,搭建与其行业特征相符、产业结构完善的输送通道,实现高校创业项目的转移落地。

四、结束语

本文在介绍H高校创客空间成立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运营模式现状的分析研究,指出其当前主要存在优秀创客及项目的来源问题、服务的匹配度问题、功能定位与创客项目商业化运作的矛盾问题等三方面不足之处,并在结合其自身情况和借鉴外部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H高校创客空间运营模式转型建议,以期对高校创客空间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所启示。

[ 参 考 文 献 ]

[1] 邱宣. 美欧企业孵化器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2] 张玲. A孵化器运营模式优化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6.

[3] 王水莲.国内孵化器研究文献综述:1989-2012[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9-13.

[4] Michael J Nowak,Charles E Grantham. The virtual incubator: managing human capital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J]. Research Policy,2000(2).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