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鸣

5月17日,第四届中欧国际文学节在北京欧盟驻华代表处拉开帷幕。中欧国际文学节将围绕“了不起的当代女性”“中欧写作者在关注”“零距离接触欧洲顶级插画师”“欧洲大师故事坊”四条主题线在北京开展近百场文化活动。

从5月17日到6月5日,中欧国际文学节在北京中信书店启皓店、中信书店富力店、中信书店世贸天阶店、以及老书虫书店开展近百场活动。来自欧盟的28位获奖作家与中国作家进行深刻的交流,分享他们宝贵的经历。

5月26日,图迪科·托鲁森、帕特丽夏·福德、杨庆祥应邀在北京老书虫书店对谈数字时代的艺术和文学教育。

如何教孩子耐心投入、激励创造力?

主持人:小孩子的阅读路径,在当今这个时代除了书本我们还有其他更多的阅读渠道。我是一位三个孩子的母亲,我的女儿14岁了,我很好奇为什幺她不喜欢阅读?为什幺不去图书馆里借书?我女儿说看书就像家庭作业一样,如果我打开You-Tube的话,上面有很多的视频,我想要找什幺都有,而且也有很多的链接,几分钟我就可以看到我想要的东西。但是我一旦打开书,我就必须读完它。我跟图迪科作家谈过这个事情,教小孩子是非常大的挑战,请图迪科说一下,当你教小孩子的时候,如何耐心地投入,并且怎幺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图迪科:我从事儿童创作教育已经20多年了,在这20多年的过程中,我教小孩子的方法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年之前我教他们怎幺写作,我会鼓励他们尽可能地写。但是现在我教他们的时候,我会跟他们讲稍微冷静一下,先停下来想一下你要写什幺。

在现在这个社会节奏太快了,大家都停不下来进行思考,其实这就是阅读要面临的问题,当你阅读的时候要静下心来慢慢感受书里的世界。但是太快的话是感受不到这些的。我为自己的小孩和学生制定了一条规则,在你读一些东西的时候,你必须要读到36页,你在读到36页之前不能停下来,因为只有读到一定的量,你才能决定说你喜不喜欢阅读这本书。如果一本书只读5页,你其实根本没有感受到这个书到底在讲什幺。在教小孩子创意写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让自己慢下来,让自己和小孩儿感受到周边环境的平静,只有创造好氛围,他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平静。

阅读在童年里扮演什幺角色?

主持人:图迪科作家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是在医院度过的,这段时间激发了她创作的欲望。

图迪科:我8岁的时候在离家很远的医院里,医院里的生活很无聊,我不知道该干什幺,就拿起了一本书开始读,因为无事可做,就把这一本书读完了。也许我们应该故意让自己感觉到无聊,这时候大脑就开始思考了,因为这时候会想一些自己想要创作的故事。

主持人:刚刚听到图迪科分享的童年阅读在她生命中所占的分量。杨老师,阅读在您的童年时代起到了什幺样的作用,扮演了什幺样的角色?

杨庆祥:我回忆起纸质书阅读的时代。因为我出生于1980年,实际上中国电视机的普及率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这之前是一个纸质书的阅读。我现在比较热爱纸质阅读,实际上是被我的环境所塑造的,如果我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或者2000年,我选择的余地会多很多,也许我就不会这幺热爱读书了,或者我会喜欢打游戏。

在20世纪80年代的早期,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并不是特别好,交通也不是很发达。所以我们的童年时代其实没有太多的旅行经验,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至少对我来说,对整个世界的想象是通过阅读建构起来的。那时候我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会主动读很多我父亲书柜里面的书,当然主要是读小说和故事类的书,读完以后,夏天的晚上我记得非常清楚,那个时候大家都会坐在外面,我就会给我父亲复述我白天看过的书,他会听得非常认真,后来我知道他其实并没有很认真在听,因为他会睡着,这时候我就会叫醒他,说你没有认真在听,他会说,我在认真听。

我觉得这是我非常重要的人生经验,一个人真正的精神形成应该在16岁之前,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童子功”,其实精神的塑造就在这个童子功。我现在对世界的理解,对他人的同理之心,对复杂性的谨慎认同,没有单一性的野蛮,都是因为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阅读。我的女儿现在5岁,我也希望她像我一样。我经常会说我们一起来读书,她会说不喜欢,并提议我们一起来玩游戏。所以我想等她再大一点的时候,也许可以重现我和我父亲的那个场景,就是我们一起来读一本书。我看过一本小说叫《大卫的伤疤》,里面有一个场景我特别感动,就是她的父亲在阳台上用他的母语和她女儿一起阅读一本诗集,很多年以后他女儿遇到很多的痛苦以后,她经常会回忆起这个场景,非常的美。我女儿可能现在不需要阅读,她可能会在游戏里面找到更多的快乐。但是有一天当她需要阅读的时候,她就会来找莎士比亚。

主持人:非常感谢杨老师的分享。我通过他的分享才意识到他是“80后”,而我是“70后”,我们这两代人的童年选择都是非常有限的,我记得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个电视台,第二个电视台下午五六点的时候才有,这些都是激励我们阅读的动机。

接下来我想问一下帕特丽夏,在你教艺术和文学的过程当中,“无聊”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你是怎样利用这个去激发他们的创作力呢?

帕特丽夏:我想从一个历史性的角度来讲,我其实是一个“60后”,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家有6个女孩儿,还有爸爸、妈妈和祖父,还有我们家的狗,我们住在爸爸商店的楼上。

那个年代生活其实挺无聊的,没有电话,在10岁的时候家里才有电视,也只有一个频道,下午六点才有,生活太无聊了,无聊到想象刀叉和碟子是一个大家庭,它们应该经常聚在一起聊天,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艺术引入进来,这个艺术就是做白日梦。

网络其实对作家和读者是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不应该害怕挑战,我们应该迎接挑战,因为我们是人类,我们是有头脑的,我们应该被挑战而激发创作灵感,战胜所有的挑战。我们其实不应该害怕孩子对我们提要求,我们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在他们6岁到7岁的时候,他们想象的这些东西我们尽量要满足他们想象出来的世界,因为他们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满足了他的欲望,他就会很开心。

我们应该意识到一点,教孩子写作、阅读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受到阅读不是家庭作业,而是让他感觉是一个特别的东西,就像一扇门,他打开以后就可以看到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我们通过给小孩子读一本有图片的书,通过阅读我们来享受和小孩子相处的过程,跟他分享你的故事和感受,跟他建立亲密关系,激发他对写作和创作阅读的兴趣。我以前会去激发我孩子做事情的动力,告诉他你好好干活就会给你一本书。

当我们在网络上看电影的时候,都会有比较简短的预告片激发你的好奇心,我给小孩读书的时候,我也会选取激动人心的片段给他们阅读,相当于电影里的预告片,来吸引他们继续往下读。我觉得人类除了生存的现实世界,其实我们还有一个虚幻的世界让我们来逃离现实,我觉得对于现在的小孩子来讲,上网可能是逃离现实世界的手段。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逃离现实世界就是通过阅读,能够沉浸在我自己的世界中。

其实现在的小孩儿是很幸运的,因为他们除了纸质书,还有其他更多的选择,在爱尔兰小孩子既读纸质书,也读其他的。我们作为成人,孩子看到我们在阅读,也会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如果你作为一个家长你都不读书,他们为什幺要读呢?在书店会看到有的家长和孩子说不要读这些简单的东西,难道简单不好吗?为什幺一定要读特别难懂的东西呢?

纸书与电子书有阅读差异吗?

主持人:我有问题想问一下三位作家,阅读纸质书是有优点的,能够和小孩子有更多的亲密接触。我想问如果阅读电子书籍的话会怎幺样?这两种比较下来会有什幺区别?

图迪科:我觉得是一样的,小孩子阅读纸质书也好,通过网络或者电子阅览器阅读也好,重要的是他们阅读。

帕特丽夏:我觉得没什幺区别,只要他们读就好了,我们现在也有电梯,也没有取代传统的台阶,不照样共存嘛。

杨庆祥:刚才帕特丽夏的比喻非常精彩。这可能是一个人的习惯或者是他阅读选择性的问题,他自己在纸质书的阅读和电子书的阅读不同的媒介里面,最终还是看他读到了什幺,看他从中汲取了什幺营养,这是最重要的。其实很多人可能读了很多书,但实际上他一本书都没有读,也许这个问题可以讲得更深一点,如果不是从阅读习惯这个行为角度来看的话,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思想问题或者哲学问题来考虑的话,它可能会有一些比较微妙的区别。刚刚我跟我的学生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有一些碰撞,我用了两个词形容数字阅读和纸质书阅读,纸质书阅读可能像是一个“地方”,数字阅读可能像是一个“空间”,我觉得“地方”更能给我们安全感,它是有本真的东西存在的。

在人类的精神史上,其实对永恒是有执念的,我们希望把一个东西保存得更久。所以我们才会有博物馆,才会有追求长生不老的幻觉,才会追求轮回和涅槃。纸质书作为一个可以触摸到的,它是可以直接和我们的身体发生接触的东西,它会给我们提供永恒感,这是我们精神上的诉求。但是数字的东西暂时还没有提供这个东西,因为它是一个代码,我们会对它有不信任感。也许数字时代经过很长久的发展以后,它同样会给我们提供安全感。现在还没有出现,我还是觉得纸质书会给我提供更多精神性的东西。

我特别想和这两位作家交流,在中国传统的书写体系里面,汉字是有神性的,所有用汉字写下来的纸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是不能丢弃的,如果要丢弃必须用特殊的方式,比如说焚烧,而且这个焚烧不能设在随便的场合。我觉得欧洲的传统里面应该也会有这个东西。

帕特丽夏:也许让孩子阅读可以用的方法就是把书给禁掉,因为爱尔兰的孩子是非常叛逆的,如果你跟他讲不要玩游戏要读书,刚好起到反作用,如果你跟他说别读书了,玩游戏吧,游戏才是最好的东西,这个孩子就会想你让我做的是不好的,我要读书。在爱尔兰的传统当中,讲故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口口相传的故事比记录下来的更重要,在我小的时候,我的老师会讲很多的故事,有传奇,有魔幻。

我不知道其他国家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在爱尔兰好像没有给老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足够的发挥他们的价值,我觉得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培养这些老师,给他们更多的培训。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小孩子对技术的掌握远远超过老师,我们也应该让老师也能够掌握这些电子时代的技术,因为我们的老师是无价的,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图迪科:刚刚通过两位作家的描述,其实产生了很多的火花,我也非常同意帕特丽夏说的,说不定真应该告诉他们禁止读书,提高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其实在芬兰有很多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公共场合鼓励孩子去读书,这些孩子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男孩子没有女孩子阅读得多,男孩子不阅读已经成为了身份的象征。我有一个12岁的儿子,他也不怎幺读书,我非常担心这个孩子一直这样下去,长大了怎幺办呢?

当年我还在大学学习文学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杂志,这本杂志在芬兰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杂志当中提到了关于小孩子的论调和100年前没什幺区别,担心小孩子读书太多了就没有时间做游戏了,这个杂志的论调是不应该让小孩子读那幺多书,应该让他们多做游戏。

主持人:我个人有一个问题,在中国目前电子书的阅读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到底这个是好的还是坏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是非常先进的,尤其在数字电子产品领域已经达到了领先的地步,我想把这个问题交给杨老师,您有什幺样的看法?

杨庆祥:我觉得那些卖电子书的商家们会比较高兴看到这个现象,而且电子书相对纸质书来说比较便宜,如果更多的读者通过这种方式去阅读更多的书,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有一个担忧,可能随着阅读的便捷,比如我们拿一个阅读器可以读到很多的书和相关的内容,我们会对外部的世界了解得越来越多,会离我们自己越来越远,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我们自己。我对阅读的理解是非常不功利的,但我们大部分的阅读好像是非常功利的,我经常会和我的学生说一句话,我希望在课堂上教给你们的不是知识,因为知识是你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我希望你们能够学到的是智慧,就是怎幺样面对世界和自我。

哈佛大学的哈罗德·布鲁姆教授,他说读一本书并不能让你变得更好或者更坏,他只会让你怎样学会和自己相处。在阿拉伯有一句谚语,说“你最好不要读太多的书,因为读太多的书会让你离土地越来越远。”在中国藏传佛教的传统里面,认为那种知识是一种障碍,会阻挡你对真正信仰的认知。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读什幺样的书,而是怎幺去读书。

帕特丽夏:在爱尔兰也有一句谚语:“如果你不阅读,你是生活在一个一维的世界中;如果你阅读,你是生活在一个多维的世界中。”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外界有很多的干扰,人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大家也会离开舒适区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你经常性的阅读,它会在现实世界中教会你不同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