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六零

1977年12月国家恢复高考,我从农村(上山下乡)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在一所自治区直属中专学校任政治理论课教师5年,1987年考上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幸运地成为广西人民出版社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自1991年获得编辑职称起,到2000年获得编审职称,非常幸运,我用不到10年时间完成了职称晋升的三级跳,这得益于关心、培养我的各级领导及帮助、指导我的各位老师和同事。

做一名称职的编辑是一篇大文章

尽管做了30年出版工作,当了30年编辑,但我至今仍然觉得是如履薄冰、忐忑不安。一方面是时代变化太快,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很多,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出版如何转型,这完全超出了我们30年前的想象。另一方面,我国已经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就图书的内容、出版形式和数量而言,可以说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在每年几十万种图书中,你会发现,你想到的选题别人已经出版上架;你没有想到的选题,别人早就出版发行。

那幺,到底应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编辑呢?我想结合自己从事出版工作30年的经历,谈几点体会和感悟。

快乐知足的心境、情趣和胸怀。研究生毕业后我入职出版社,不久女儿出世,生活变得非常拮据。我父亲觉得当编辑太忙、太苦、太累了,收入也不高,他提出让我改行经商,做煤炭生意,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民经商是一种时尚,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条成功的捷径。但我拒绝了父亲的好意。我之所以能够在出版工作岗位上坚持下来,就是把出版当做一种有价值和感兴趣的事情来做,不单纯为名利。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情怀,这种情怀以我的理解就是一种快乐知足的心境、情趣和胸怀。因此,我一点都不后悔我的选择:当手捧着自己编辑出版,还散发着阵阵墨香的新书时,一种自豪、欣慰和满足之感就会油然而生!

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甘于寂寞的工匠精神。我从事图书编辑工作时,已经30岁了,按现在的说法是一个大龄青年,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其难可想而知。为此,我虚心向有经验的老编辑和同事请教,向他们学习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印刷等编辑基本功,当时的社长夏永翔、总编辑区向明、副总编辑欧薇薇,老编辑王慕冰、潘万伦、欧阳广,校对科主任、资深校对陈红燕、总编室主任邓耘、印制部主任梁冰以及早我几年到出版社工作的彭庆国、董苏煌、覃宇、姚丹林等编辑,都曾经给予我很多的帮助和指导。他们热情关怀、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丰富的图书编、印、发经验传授给我,使我受益匪浅,少走了很多的弯路,这是我难以忘怀的!正是有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初为编辑的我,才从最初的浮躁、困惑和迷茫中逐步培养起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甘于寂寞的工匠精神。

走上了一条平和、坚韧和充满希望的编辑之路

1992年2月,我收到了一部自来稿,书名为《科学与政策》,是一本已在各级报刊发表过的论文汇编,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冯之浚教授,他也是我们出版社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发行近100万册的《领导科学基础》一书的作者,是我国领导科学这门新学科的奠基人。这是一位学术领域的大牌,他的书稿到底应该怎幺编呢?

在时任编辑室主任区向明指导下,我先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的审读,发现作者的思路开阔,思想解放,书稿的内容资料丰富,学术性强,文笔流畅,有一定的可读性,是近年来难得的研究科学学方面的学术专着。据此,我写了一份详细的选题论证报告,争取该自来稿列入出版社的正式选题,并着手对书稿进行一系列的编辑加工。

首先,我对书名进行了修改。原书名比较正统,缺乏深度和活力,与书稿的内容有一定差距。经过认真研究论证,并经作者同意,把原书名改为“计划未来”,取科学具有对未来进行规划、决策、预测之意。科学学规划、计划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也就是规划、计划人类的未来,这样,就使书名与内容更加贴近,书名的寓意更深刻、更生动、更有气势。

其次,我对书稿的结构重新进行了编排。这部书稿是由26篇发表时间不同、内容结构不统一的论文组成的,我把这些论文根据内容重新归纳、分类,并取名为“科学学理论”“科技政策研究”“科学与未来”三大部分,每个部分的开头用着名科学家贝尔纳、威尔逊和邓小平等名人的话作为辑封文字,点出本部分内容的主题。经过这样的编排,使这些论文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统一的整体,尽可能消除原书稿中过多的论文集的痕迹,使其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学术专着。

最后,我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的编辑加工。例如,对一些篇章的标题做了修改,使其更简洁、确切,并与书名相吻合、协调。为了体现全书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去掉了3篇内容重复的论文,为了节省全书的篇幅和便于读者阅读,对那些无实际价值的图表、外文注释等予以删除,从而使书稿的文字更加简洁,主题更加突出,可读性更强。

《计划未来》一书于1992年12月正式出版后,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称赞,《中国科技论坛》《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光明日报》《广西日报》等均发表了长篇书评。在1993年桂版优秀图书评奖中,该书得到了专家评委们的一致肯定,并被评为二等奖。该书作者冯之浚教授对我的编辑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本书的序言一开头就写道:“该书经过责任编辑的精心策划、出色编辑,俨然成为一本逻辑清晰,文风统一,浑为一体的着作,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快事。”

正是抱着这种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计名利、甘于寂寞的工作态度,入社头几年,我作为责任编辑还编辑了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1993年桂版优秀图书特别奖的《县级领导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地方综合大学专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获得1994年第五届全国优秀党建读物二等奖的《纪检监察办案工作指南》,获得1992年第二届全国优秀党建读物三等奖的《党风党纪知识问答》,以及《中国市场经济法律全书》(发行13000册,1994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读本》(发行30万册)《国旗在我心中》(发行5万册)等图书,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团队的支持、个人的努力,使我顺利地度过了从事编辑工作的头几年,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要有丰富的作者资源

我以为,过去、现在和将来,出版业的竞争都是出版资源和作者资源的竞争,因此,要做一名称职的编辑,就要高度重视出版资源的积累和作者资源的培养。非常幸运的是,刚到出版社的时候,社里的社长、总编经常带着我们这些新编辑到全国各地出差组稿、参加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成果,结识学术大家和名人,捕捉有效的出版信息,并经常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当时没有互联网,主要靠写信或出差组稿。当时,出差能买到一张卧铺票就非常高兴了,为了给单位节省出差费用,住过招待所、小客栈和单位的地下室,如果到北方出差,冬天没有青菜吃、没有热水洗澡……哪怕在那幺困难的条件下,为了多结识作者,组到好书稿,我们对出差依然乐此不疲!

日积月累,我的出版资源库逐步建立起来,作者队伍也慢慢壮大,并与我国社科界的许多知名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着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北京大学教授、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的中央党校原校务委员、副教育长韩庆祥教授和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原副所长、清华大学戴木才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陆学艺研究员,我国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黄楠森,南开大学原哲学系主任、教授陈晏清,中南民族大学着名党史、民族学研究专家李资源教授等。这些专家学者为我做好编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了丰富的作者资源只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把作者资源转化为出版生产力,转化为一本本精品力作!1999年春,我到湖北武汉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通过中南民族大学领导认识了现在着名的党史、民族学研究专家,当时还是年轻学者的李资源老师,知道他正带领团队科研攻关国家社科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凭着职业敏感,我主动与李老师商谈该项目的出版事宜。双方一拍即合,一年后,由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作序的《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正式出版发行,并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入“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一百部重点图书”,获评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自此,开始了我们近20年的友好合作关系,并成为朋友和知己。二十年来,李教授先后在我社出版了《文明的呼唤》(列入广西“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共同繁荣 共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研究》(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入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重点出版物,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获评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壮丽华章——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研究》(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选题”),这些图书的出版影响很大,初步奠定了我社主题出版的雏形和基础。

要有敬业、职业和专业精神

有的人说,干出版工作的人都是一些神经质的人,这有点道理。我认为,这种神经质就是一种敬业精神、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没有这三种精神是做不好出版工作,也绝对当不好一名称职的编辑。这三种精神是对每一个出版人和每一名编辑的最起码要求!一路走来,我不敢说自己已经完全做到了,但我却总是在不断地去体会和践行这三种精神,并为此不断付出努力。

三十年的编辑生涯,使我认识到,选题策划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前瞻性、计划性,这就需要敬业、职业和专业。作为党社的一名编辑,我以敬业、职业、专业精神主动策划和组织出版了党的理论等相关图书。如:《邓小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三次飞越》《邓小平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理论与实践》(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书系》(获桂版优秀图书一等奖);《图说中国共产党章程》(发行30万册);《解读中国梦》(荣获广西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发行3万册)。

此外,我还具有职业的敏感性和专业性,紧跟形势发展,为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组织策划出版了一系列主题图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震惊世界的广西农民》获广西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什幺成功?》列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重点出版物,并被翻译成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阿拉伯、泰国、越南等8国文字在全球发行;《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迎接党的十九大精品出版选题,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南海丝绸之路与东南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研究》获得201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广西出版传媒集团2015年度优秀出版物;《马克思上层建筑理论:文本、解释与现实》获得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广西出版传媒集团2017年度优秀出版物。

要有文字写作和学术科研能力

三十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学习钻研,并结合工作实际撰写学术着作和有关出版业务方面的论文以及书评、书讯,不断提高自身的出版业务水平。其中,合作出版的着作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现代汉语新词典》《成功选题策划启示录》等。个人独立撰写和发表各种专业论文、书评、书讯等50多篇。其中,论文“关于克服腐败现象的几点思考”,获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文章;论文《关于如何做好新时代主题出版工作的认识和思考》获中国编辑学会第20届年会学术论坛征文一等奖;论文《牢牢把握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的大方向》被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论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广西人民出版社抓好主题出版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尝试”获得全国国企管理创新优秀论文(2016年度)二等奖,是广西出版系统唯一入选和获奖的论文;论文“关于选题策划的几点思考”获得第四届广西出版科研论文三等奖;论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基于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的视角”被广西版协推荐参加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科研论文奖评奖;论文“不缺位、不越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国有文化企业的政治核心作用——广西人民出版社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纪实”获得广西区直机关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三等奖。文字写作和学术科研水平的提高,增强了我策划组稿、书稿审读、文件把关、宣传营销等的信心和能力,对做好编辑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十年编辑生涯弹指一挥间!“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我很喜欢《再回首》这首歌曲,它反映了在一个纷繁迷离的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一份执着和定力,都应该有一份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的平常心。而这种平常心对新时代从事编辑和出版工作的人来说尤其显得珍贵!

我国着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说过:“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今天,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选择编辑行业,我无怨无悔!

作者系广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