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纲

拿到伍剑先生新作《窑变》,第一反应便是欣喜。因为窑变是一个非常适合于儿童文学创作的题材,而伍剑先生也正是处理这一题材的最佳人选。

窑变和儿童的成长有着诸多暗合之处。所谓窑变,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胚胎材质与窑内温度变化导致瓷釉的色彩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

制瓷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经历窑变成为窑宝的瓷器则以其鬼斧神工之妙、流光溢彩之美,深受文人雅客的追捧。儿童的成长也是如此。小说的两位少年主人公金魁和昌文致力于烧制出窑变瓷器的过程,也正是他们在成长的历程中发生“窑变”的过程。彼时,他俩一个是流落街头的孤儿,一个是对家族事业懵懂无知的孩童,但在努力复刻先辈烧制知音杯的过程中,他们都经历了出人意料的蜕变,展现出自己的天赋、才智和担当,成长为钟家窑的传承者与家庭的脊梁。其实,金魁和昌文就是所有儿童的缩影,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令自己产生窑变的潜力,他们也经常在人生无常的造化与契机中实现超乎期待的成长,带给我们意料之外的惊喜。

将儿童的成长比作窑变,并不是说我们任由儿童自行生长,就如同烧窑时将窑门一封,能否产生窑变全凭天意。《景德镇陶录》有云:“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纵然天工占了三分之二的比重,制瓷人的巧手雕琢、善察火候和精于材质配比也是窑变产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成年人不能代替儿童成长,也不能削足适履地强求儿童按自己预设的轨迹成长,我们应该像一个优秀的制瓷工匠,用心体验土坯的质感与温度,用温存细腻的手法,随形就势地呵护初具雏形的瓷坯,然后根据器形辅以合适的釉彩,随时注意调整窑火的火候,才能让孩子们的人生焕发出流光溢彩。否则,我们的孩子们就会如作品所言,变成歪头歪脑的废品瓷。伍剑有着数十年的一线教师经验,对这个问题无疑有着高度的自觉。所以,无论是慧眼识才的成老先生和李老师,还是支持孩子扬长避短的昌文家长,显然都深谙此道,他们也都在金魁和昌文的成才之路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自然天成,还是后天辅助,一块黏土要变成“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精美瓷器,都必须经历烈火的考验。金魁和昌文的成长之路绝非一帆风顺,接二连三的家庭变故使他们在身为孩童时便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奶奶的病故、父亲的伤残使他们早早地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但也正是这些艰辛与坎坷促成了他们的浴火涅槃。对于今天的儿童而言,已经不太可能对金魁和昌文经历的生活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正如林格伦所言,儿童文学应该成为儿童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补充。相信这本书的儿童读者一定能从书中这两位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什幺是直面生活的勇气和不畏艰辛的倔犟成长。

伍剑是一名创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作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就以富有谐趣意味的童话和贴近儿童日常生活的校园小说蜚声国内文坛,被誉为中国幽默派儿童文学的代表人物。近年来,伍剑的创作发生了重要的转向,接连推出了多部立足于传统文化和武汉乡土文化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这本《窑变》不但证明作家立足于本土文化的长篇小说创作取得了新的进境,也令我们对伍剑先生在未来的儿童文学创作中如何调用知音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孩子们讲出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充满了信心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