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张宗业

摘要:现代社会信息更新迅速,媒体多样化,儿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的目的性也越来越功利化,这不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关于曾国藩的研究近几年备受关注,尤其是其读书经历及思想对当今儿童读书仍然有重要启示作用,可以作为家长指导儿童读书的借鉴。

关键词:曾国藩  读书经历  儿童阅读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这是晚清名臣曾国藩赠予其弟曾国荃的一副对联,勉励其在连年征战后好好读书,修身养性,以待厚积薄发。这副对联不仅写得气势豪迈,也充满着人生处世的智慧。曾国藩的生平可谓是“立德、立功、立言”的立体呈现,其也是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践行者,乃至其被后世概括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出身寒门,最终却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在政治、军事、文学、教育等方面都有建树,这与他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有很大关系,曾国藩给家人的书信中谈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换之法,必先立坚卓之志。”虽然囿于所处的时代,曾国藩的思想和行为不尽完美,后世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但唯独其读书之道却获得一致赞誉,被认为是其一生治军、为官进退自如,处世有度的基础,也是其生逢乱世却能匡扶时弊、经世致用的根本保障。虽已过去150多年,但曾国藩的读书之道至今仍被后世学人交口称赞,毛泽东谈到读书时就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研究学习曾国藩的读书经历和思想,对当今家长指导儿童读书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良好的读书氛围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曾国藩的家世,非“耕读传家”莫属。曾国藩出生于湖南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作为家中长子,他从小就被寄予光耀门庭的厚望,六岁就能熟练背诵《增广贤文》《千字文》《百家姓》等儿童启蒙图书,年岁稍长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其祖父设置了严格的家规,要求家人要努力做好八件事:读书、祭祖、种菜、饲鱼、养猪、早起、洒扫和敦亲睦邻,并且要疏远六种人:看风水的、算命的、医生、和尚、巫道及做客赖着不走的。后来曾国藩把祖父的这些家规,编成一首押韵歌诀,并把书放在第一位,要兄弟子侄一体奉行:“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这些家规对曾国藩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样的耕读之家,充满了生机和喜悦,充满了生产力,充满了孝友精神,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泥土与书籍的芳香,是一种模范与令人向往的家庭。曾国藩从小生长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身体力行的是勤俭朴素的生活,目之所及的是父祖辈稍有余闲便手捧书卷的场景,耳朵所听到的是礼义廉耻、知书达理的教育。

对于当今家长而言,曾国藩的经历体现出无论家庭条件的好坏,给孩子一个好的读书氛围是重要的。家长对孩子读书除了物质上的支持外,精神支持更重要。曾国藩曾经在家境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借钱买了《二十三史》,父亲表示全力支持,希望儿子能扎扎实实地把它研读完毕。曾国藩为了回报父亲的支持,特意立下誓言:“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不孝。”因此发奋攻读一年,不仅把这部史书读完,而且把每日读十页史书的读书习惯保持了下来,并且形成对古文与历史的特殊爱好,对其一生影响很大。如今有相当多的孩子家里虽然藏书丰富,读书条件优越,却不喜欢读书,没有好的读书习惯。所以家长关注的焦点应该在于给孩子提供好的读书环境,家长有读书的好习惯,孩子自然很容易在家长的熏陶下养成读书的浓厚兴趣。

浓厚的读书兴趣

曾国藩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其从小养成的良好读书兴趣和习惯的结果。他曾说自己“性喜读书”。喜从何来?恐怕主要还是对读书的兴趣所致。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曾写道:“故望尔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曾国藩六岁在家塾里跟随先生读书认字时就学习各种开蒙读物,凡所读之文都能诵记不忘、默写无误。后跟从父亲读书,其父总是循循善诱、耐心指导、不厌其烦,每天不管是睡在床上,还是走在路上,父亲经常随感而发,考一考他对功课掌握的情况。其父深知一曝十寒成不了大业,培养自觉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曾国藩从启蒙开始,一直到能够自己看书,都一直坚持读书这个习惯,使其受益无穷。曾国藩的父亲认为学认字并不难,可是要真的会阅读,能读出文字的含义、读出心得就需要许多知识铺垫,唯一的办法就是督促他多读。通过课堂、床头、路上对读书效果的检查指导与赞扬肯定,逐步训练孩子自动、自发、自觉读书,不必时时督促,他也会因为自己喜欢而去读。曾国藩聪明且记忆力强,也舍得下功夫,在父亲的训导下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技巧,自八岁开始跟父亲读《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到两年就读完了,又念《诗经》《国风》,同时为八股文备考,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后来曾国藩到比较正规的书院读书,他把读书与兴趣和习惯紧密地结合起来,读书有了动力,人生也得到了更新和充实。

曾国藩父亲的教育方式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即便工作再忙,家长每天也要抽空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刚启蒙的孩子能切实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一本好书还要配上好的声音,会读书、会讲故事的父母是孩子崇拜的偶像,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联想和感动,对于丰富儿童的感情世界、使孩子学会听别人讲话、看身旁世界变化都大有益处。儿童往往容易关注色彩鲜艳、形状较大的物体,因此读物应选择画面单纯、形象突出、色彩分明的绘本,可以是童话、寓言、故事,也可以选择性地让孩子初步地接触简单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千字文》、唐诗、宋词等,这对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也是有作用的。当孩子有了读书的兴趣,家长就可以引导其培养自觉读书的习惯,传授简单的技巧和方法。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是个漫长的过程,家长要耐心,不能揠苗助长,也要培养儿童的读书毅力。作为好的榜样,父母必须坚持每天阅读,必要时和孩子进行读书交流和讨论。

明确的读书目的

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后不仅没有丝毫懈怠,反而更加勤勉,并积极向当时的着名理学家倭仁、唐鉴等学习请教。彼时的曾国藩也开始从“八股取士”的科举读书向经世致用转变,读书的目的更加明确,治学更加严谨。在朝期间,他多次上疏《议汰兵疏》《应诏陈言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平银价疏》等治国救世之策,获得满朝文武官员的肯定,从而赢得“敢于直谏、忠诚为国”的美誉。曾国藩在操办团练期间大量阅读兵书,如《练兵实纪》等,从而为其军事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灵活运用到湘军的治理中,对整个晚清的军事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与太平天国对战期间,曾国藩对中外各种兵书更是手不释卷,提炼其中要点指导自己的军事实践,对最终的战事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为了励精图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曾国藩开始放眼世界,努力研读日本的《新论》等西方科技类书籍,并发动洋务运动,设立江南制造总局,开创了中国军事及民族工业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读书有无目的关系到读书的成效及习惯的养成。如果儿童读书没有目的,就会东翻翻西看看,没有紧迫感,自然收效甚微,如果有了明确目的,读书过程中儿童就会积极主动思考,收效自然显着。苏东坡曾经说过“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句话中的“一意求之”,意思就是读书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围绕着自己所瞄准的目标去读书。家长在引导儿童读书过程中可以借鉴曾国藩的做法,帮助儿童在不同阶段阅读不同的书籍,把读书和儿童阶段成长目的结合起来,使所读书籍为成长目的服务。

适合的读书方法

一要定课程。曾国藩认为做事需按部就班,将时间按计划分配恰当,以免虚度光阴,读书必须有一个完善的课程表,为此他定下日课与月课,日课是每日读书十页,习字一百,并写日记;月课是“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他对几位兄弟和子侄说,“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须带在身边。”“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余所责尔等之功课,并无多事,每日习字一百,阅《通鉴》五页,诵熟书一千字,三八日作一文一诗,此课极简,每日不过两个时辰,即可完毕。”

二要做好几个“到”。眼到、心到是自古以来的法则,可以使人们保持精力集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曾国藩又认为手到与口到也极重要,在读书时圈点评注,可加深理解,也可以将随时闪现在脑海中的心得体会记下,便于记忆。他说:“能阅过一遍,通加圈点,自不患不长进也。”曾国藩也主张“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即在高声朗读过程中可以深刻体会作者行文的内涵,便于加深记忆和理解。

三要做到“三有”“三法”。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读书三法即“约、专、耐”。约,即读书要“少而精”,抓住重点书籍刻苦钻研,直到弄懂弄透,人的一生精力有限,想在每一个知识领域都要有所成就是很难的,与其一生四处钻研而没有造诣,不如在一个方面深入研究而有所收获,这不啻为一种治学的良方。专,读书不二,当治学方向已定,就应该在这个方面,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弄懂每一个问题,集中精力突破每一点。耐,即读书时要以字句为基础,不弄明白决不罢休,不可好高骛远。

四要做到“看、温、习、思”。曾国藩一生将所看之书分成两类,即“熟读书”和“应读书”,“熟读书”需要约、专、耐,力求脚踏实地,将学问做深做透;“应读书”在于广泛浏览,以获得博雅之效果。看、温是读书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习、思就是在字与文上下功夫,在于治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四者不可偏废。

家长在指导儿童读书的时候一定要事先制订好计划,明确而详尽的计划有助于读书目的的达成。在读书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儿童动手和动嘴的习惯,做到手脑并用,在书上有条理地圈点可以启发儿童的思维,大声朗读则可以使儿童更加集中精力。读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障碍和困难,若无恒,则会前功尽弃,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读书的恒心和毅力。家长指导儿童读书还要平衡好专与博的关系,既要指导儿童尽量多读书,开阔孩子的知识面和眼界,又要能将所读之书理解透彻,做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曾国藩的读书经历与思想对当今社会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无论是其具体读书方法和技巧,还是其对读书所做的精彩总结,都值得学习。在晚清那样的社会环境中,曾国藩的思想能自成一家,对自己的子孙能够给予合理的教育和引导,从而成就了曾家好几代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的读书经历。家长只有深刻理解其精髓,联系儿童的情况灵活运用,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莉系淄博市张店区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员

张宗业系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管理科科长

参考文献

[1]邱海玲.百战归来再读书——曾国藩的读书与修身[J].枣庄学院学报,2018,(3).

[2]孙敏.曾国藩的读书思想及对后世的启示[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科学版),2016,(1).

[3]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1985.

[4]司马烈人.曾国藩一生至尊课堂[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5]陈丽君.谈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责任教育[J].现代语文,2014(5).

[6]钟叔河.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7]罗益群.曾国藩读书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8]曾国藩.曾国藩家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