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萍

习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内容,但在教学中,教师普遍较为重视对教材例题的开发,而忽视对习题资源的二次开发运用,使其功能弱化,不利于收到资源整合,促进学生思维的效果。随着课改的深入,教材习题的功能日益拓展,价值不断凸显。笔者根据现行苏教版教材中的习题资源,从二次开发经验入手,谈谈自己的实践及思考。

一、改变静态形式,呈现动态过程

教材的信息呈现方式一般说来都是静态的,学生往往会因此而缺乏兴趣,此时教师如果能够进行开发,将静态信息变为动态信息,学生将从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发挥丰富的数学想象,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将得到提升,由此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探究空间。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这道习题(如图1)是一个利用数轴来建构小数意义的训练。从教材的设计来看,这道题为学生建立小数概念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有助于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小数在数轴中的对应点这一抽象理论。如果只是要求学生做出这道题的话,那幺显然无法体现这一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为此我进行了二次开发,让学生对小数的概念理解更加深入透彻。

我采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几何画板,向学生整体呈现这个数轴的动态过程:

1.先让学生看到一条标有0,1,2,3的数轴,设置问题:这上面的0,1,2,3是什幺数?怎幺在数轴上找到小数?在0与1、1与2、2与3之间,会有哪些小数?(只限于一位小数)

2.我动态呈现平均分割线段的过程,让学生看到刻度0与1、1与2之间,被平均分为10等份,每一等份为一小格。设置问题:一小格表示多少?0.4、0.5、0.7在哪里呢?1.2呢?

3.在动态展示2和3之间的等分过程时,让学生猜想2和3之间有什幺样的小数,3的后面还有什幺小数。(只限于一位小数)

4.呈现习题的方框,让学生填写,然后比较探究:小数都比1小吗?小数都比整数小吗?为什幺?

对这道习题的二次开发,让学生在动态的数轴展示中,对小数与整数的关系、小数在数域内的含义有了直观的认识,促使学生实现对数域概念的一次飞跃和突破。

二、多个层次推进,增强系统思维

教材习题的设计虽然看起来是独立呈现,但实际上是按照数学系统的内在层次编排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这是我们教师不应忽视的。为此,在进行习题的二次开发时,要多从内在联系入手,丰富习题的层次,多个角度呈现,增强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练习四第五题: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这道题的训练设计目的很明确,是要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长方形的计算公式,从而收到巩固和复习的效果。但从学生的学情考虑,这个训练意义并不大。可以对这个习题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抓住学生认知的薄弱环节,设计重组,一方面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系统,建立系统思维。我采用了这样的设计:

已知大正方形的边长为9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为5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如图2)

经过二次开发,习题的知识层次性一一彰显,系统性也被挖掘出来,学过的旧知与新知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扩展开来,对所学过的知识不再是简单机械地掌握,而是让它变成建构新知的桥梁。学生一步步深入学习,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也更为丰富深刻。

三、设置题串组合,对比建构意义

数学概念的意义建构,需要丰富的表象积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习题资源,在充分领悟习题的编排设计意图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合并,使其成为有机的题串组合,让学生在比对中建构概念,生成数学思维。

如苏教版教材第六册中这道习题:一堆小棒有12根,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要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够正确建构分数中的单位“1”,找准单位“1”。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巩固理解,教材采用逆向思维,要学生求出总数的1/2和1/3。为此,我进行了二次开发:

1.拼摆小棒,动手拿出其中的1/2,是多少根小棒?说出理由。

2.继续拼摆,动手再拿出其中的1/3,是多少根小棒?说出理由。

3.拿出的小棒数量和分数有什幺关系?为什幺?

4.剩下的根数,是总数的几分之几?为什幺?

在这个题串设计中,学生能够先从拿出的1/2和1/3的小棒的数量,理解小棒中的根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准确把握单位“1”,透彻掌握分数知识,为下一步学习与分数有关的除法奠定基础。

我相信,经过二次开发的教材习题,将会为教材增加高附加值,提高学生习题练习的效率。

(责 编 肖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