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溪

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熟练地使用通信设备从网络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社会生存能力。因此,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中小学开始,我们就要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一、小学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

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且有一定的手机、PAD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接触手机、PAD和计算机大多是为了玩游戏、听歌、看动漫,很少使用这些设备去主动获取其他信息,并利用获取的信息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这个阶段信息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熟练操控信息设备并方便获取信息的能力。

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在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阶段,网络世界光怪陆离,他们不容易分辨清楚。少年儿童对互联网及网络信息的认识和网上行为习惯都是在接触互联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必须培养孩子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

这个时期的重点是指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初步具备识别、筛选信息的能力,在使用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我们要引导孩子观看儿童影视作品、参与益智类游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等,而不是沉迷于游戏、不良动漫和信息中。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计算机的基本运用以及高效获取、分辨信息的能力。现阶段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大都讲的是基础知识,其中包括很多概念、键盘上每一个键的作用、记事本与菜单栏的功能等。如何能使这些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让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相应问题。老师在上课时,先不去机械地讲解,而是让学生先去自己探索这些功能键的作用,然后一起交流讨论,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达到学会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二、中学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

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涉及面很广,包含操作系统、网络访问、常用的办公软件和工具软件等众多实用知识。如果在课堂上单纯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操作一个软件,机械地介绍操作系统、网络访问等概念,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中学生还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以减轻升学考试压力,在学习与娱乐中完成相关教学任务。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各种信息获取手段,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增强学习信心,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协作交流,先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法,然后选择适合的软件和展示环境,根据分工去搜集相关信息。搜集信息的方法有口头询问记录、填写问卷调查、利用其他通讯软件如QQ完成等。在对搜集的信息进行鉴别、归纳、分类与综合分析后,生成通俗易懂、个性鲜明的信息群组。最后再根据展示的内容和方式,选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将结果呈现出来。

在学生熟练掌握课本内容之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演示其他的软件,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

总之,教师要创设个性化、多元化的培养方式,让学生学得起劲,乐在其中。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