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义清

班级里除了“后进生”,还有一类学生,他们成绩并不差,但是个性十足,平时喜欢独来独往,行为举止常常带点攻击性。怎样教育这些孩子,有哪些好的方法呢?

孩子中的“刺儿头”,多数成绩不差,但事儿特多,伙伴烦、家长愁、教师厌。我结合自己多年的观察思考和实践体会,觉得纠正这些孩子的不良习惯,不能只是推心置腹的谈心说理、苦口婆心的引导教育,关键是要给他们提供帮助。

一、消解舆论压力,还原本真孩童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刺儿头”是天生的,他们大多数是因为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等,被大家放大了缺点,被贴上了“好斗”“孤傲”“不合群”“太张扬”等标签。由于学生辨别是非、处理问题能力有限,这些标签一旦被贴到这些孩子身上,很快就会固化。久而久之,会使这些孩子开始怀疑自己,甚至破罐子破摔,不大愿意再约束自己。

帮助这些孩子,教师要学做“消防员”,引导舆论态势,消解舆论压力。教师可以宣传这些“刺儿头”的正面事迹,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维护他们的良好形象,慢慢把他们的不好标签彻底摘除。他们有了正常的空间,自然就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更多朋友。

二、助其驾驭学业,还原本真学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既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又是他们对自己境况“不如意”的一种宣泄。学生最在意的境况,当然就是师生关系,而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刺儿头”成绩不会是最差的,但也不会是最好的。多数学生都是因为学习状态的不同,而与任课教师建立了或好或差的微妙关系。

帮助这些孩子,教师要做“和事佬”,缓解他们与各位任课教师的关系。首先,教师自己不能唯学习论;其次,要巧妙利用其他任课教师的心理和学生的优点,相互撮合,跟同事坦诚布公,向“刺儿头”孩子面授机宜。当然,教师还要在学习方面给这些孩子提供切实的帮助,让其学习成绩得到实质性提高,这样一来,师生关系融洽了,学习成绩提高了,还有谁愿意当人人指责的“刺儿头”呢?

三、助其融进亲情,还原幸福家庭

所有调查都显示: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儿童成为“刺儿头”的频率,远远高于正常家庭。一个儿童如果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庇护和关爱,自然就会流于松散、随意。从某种意义上说,最痛苦和可怜的恰恰也是这些孩子。

帮助这些孩子,教师要做好“第二父母”。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直接与其父母沟通,督促家长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兼顾孩子;没有条件的,教师要充当父母一样的角色,真心实意地把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尽可能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为其解决物质层面的困难,创造条件让群体里的每个人都能关爱他们。孩子都是明白人,只要教师能把他们当亲人对待,他们一定会倍加珍惜这个幸福的大家庭。

四、助其克服心魔,还原阳光少年

人无十全,瓜无滚圆。因为遗传、性格、脾气、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刺儿头”都有不好的习惯,这些不良习惯的背后,是他们战胜自己心魔的决心的缺失。尽管他们自己也想改掉陋习,但知易行难,人小志不坚,急需教师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

帮助这些孩子,教师要做好“心理师”。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职能,给这些孩子提供更多参与健康有益活动的机会。其次,教师可以经常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诊断,面对面跟孩子一起分析改进。最后,教师要帮助这些孩子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心魔,战胜自己,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行为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