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石门实验学校 韩江峰

我的学生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其实,只要找准切入点,就能读懂文章,了解鲁迅。那幺,如何才能让中学生 “爱”上鲁迅呢?下面以《朝花夕拾》名着导读课为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实践与思考。

一、找切入点,扣落脚点

《朝花夕拾》共有10篇文章,看似松散实则连贯。比如,《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5篇文章都对鲁迅童年生活有所叙述,可以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品味,全面认识鲁迅的童年及其成长经历。再如,《二十四孝图》是童年鲁迅对“孝”的思考。那鲁迅的“孝”在哪里呢?《父亲的病》给了我们答案。父亲的病被庸医所误自己却无能为力,这直接促使了鲁迅学医的人生抉择。那鲁迅后来成为一名医生了吗?没有,他弃医从文。这些经历在《藤野先生》中又有交代。可见,《朝花夕拾》是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中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的最佳读本。鲁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就可以作为读《朝花夕拾》的切入点。

而切入点的选择又不能离开落脚点的落实,落脚点扣得准才能站得稳、立得正。于是,我进一步思考:我们理顺鲁迅人生经历的目的何在?仅是让学生了解鲁迅一生吗?显然不止于此,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分析去了解《朝花夕拾》中的鲁迅。换句话说,就是分析出“鲁迅形象”来。这才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鲁迅,进而才能谈得上“爱”鲁迅。

二、切分板块,理清思路

基于上面的考虑,我把课堂教学内容按照鲁迅的人生经历分为三大板块,在每个板块里再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形象,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清晰,教学内容一块一块地落实。通过设置思考问题,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并进行思考、总结,最后梳理出鲁迅人生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板块为:

板块一:鲁迅童年——充满童心童趣

板块二:鲁迅青年——充满爱国情操

板块三:鲁迅中年——善于思考

为了让课堂显得浑然一体,问题之间过渡环节的设计就不能忽视。例如,当进行完鲁迅童年板块之后,我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童年鲁迅一天天长大,泥墙根也一处处被破坏。百草园已经离他远去;他逐渐地面向了社会——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那幺,究竟发生了什幺?我们来看——鲁迅的青年时代。”

衔接自然,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有兴趣学习下一个环节——青年鲁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样,板块二与板块三的过渡更是吸引学生,让课堂富有层次感和逻辑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青年鲁迅做出的人生选择是 “弃医从文”,因为他觉得学医并非一件要紧的事情,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健壮,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第一要务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能改变精神的就是文学了。于是,鲁迅开始用手中笔去呐喊。他的呐喊,以中年时最为响亮。那幺,中年的鲁迅都呐喊了些什幺呢?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的中年时代。

通过这三个板块的学习,学生对鲁迅的人生经历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也有了一个关于“鲁迅形象”的整体认识。原来,他也有快乐的童年,他也有火热的青春,他也有沸腾的热血,他也有发自内心的呐喊和呼唤。鲁迅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再加上板块之间的自然衔接,让学生感受到鲁迅作为一个常人的一面。这样,消除了学生对鲁迅的陌生感。

三、做好铺设,顺利推进

那个充满童心童趣的鲁迅,让学生感到可亲;那个充满爱国热情的鲁迅,让学生感到可敬。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鲁迅的“特殊性”。也就是说,鲁迅成为一个思想家的变化历程。我在板块一“鲁迅童年”环节中设置的“想些什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展现鲁迅的独特之处。鲁迅之所以是思想家,不是成年之后才开始思考问题,而是在童年就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这一点贯穿鲁迅的一生,也是这节课预设的线索。

然后,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梳理出鲁迅的每个阶段思考的内容:

童年时:担心父亲的病,问“怪哉虫”,听完二十四孝的故事后,想到“孝”的艰难。

青年时:经过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鲁迅思考如何唤醒民众,弃医从文。

中年时:他的思想更成熟,涉及面更广。鲁迅思想家的特征愈发明显。于是,这一阶段直接问学生:该书除了回忆童年时代的生活状况、青少年时代爱国思想的形成过程,鲁迅在书中还表现了他对社会怎样的思考?

到此,整节课的“鲁迅爱思考”的这条暗线就显露了出来,学生也从中收获了智慧,对于鲁迅的了解又深了一层。

四、顺势引申,充实课堂

到此,这节课既梳理了鲁迅的人生经历,也整体把握了鲁迅的形象,但并不能结束,要让学生“爱”上鲁迅,还欠缺火候。趁热打铁,我顺势追问:鲁迅为什幺要写这幺一组回忆往事的散文呢?

这就需要联系鲁迅写《朝花夕拾》的时代背景和人生境遇来回答了。残酷的现实使鲁迅陷入困境,通过回忆过去那些温暖的人和事,发掘那些平凡人物身上的人性闪光点来鼓舞自己,增加继续战斗的勇气。通过引导,学生能明白这一点。

这一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沉思。我的这种解读令孩子们没有想到,有些出乎他们的意料。至此,学生对鲁迅肃然起敬。借此时机,我向学生推荐了两本书,请学有余力的学生去阅读。一本是赖建珍、郑家建着的《仰看流云——重读〈朝花夕拾〉》,一本是钱理群着的《与鲁迅相遇》。

综上所述,本节课从切入点到落脚点的选择,从课堂结构到板块之间的过渡,从人生经历的明线到爱思考的暗线,从理顺人生经历到顺势引出写作背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鲁迅,在梳理中理解鲁迅,在思考中敬重鲁迅,在了解后“爱”上鲁迅。通过这节课的指导,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朝花夕拾》的理解,明确了鲁迅的形象,了解了鲁迅的思想,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思想性较强的文本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