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讯员 张利红

“和谐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在他看来,教育领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各种关系,“和谐”地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达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郑州经开区)教育自2006年起步至今,12年来,一直秉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初心,积极践行“和谐教育”思想,通过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协同育人,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收到了显着的育人效果。

一、相融共生,文化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作为育人场所的校园环境,必须是经过教育者精心设计完成的,要尽可能地调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基于这一理念,郑州经开区教文体局要求每所学校都要致力建设环境优美、格调高雅、书香四溢的校园文化,按照“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创建原则,促使校园内多种文化元素相融共生,成为育人的重要手段。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经开区第一中学)的“和礼共生”、经开区实验中学的 “尊崇个性多元共生”、朝凤路小学的“立人”教育理念、外国语小学的“悦”文化、瑞锦小学的“明德如瑞 集美成锦”……从校园的厅廊墙壁、对联标语到课程设计、评价体系等,无不彰显着学校的核心文化。

校外专家教学生抖空竹

冰球运动让孩子们开阔了视野

在学校核心文化的引领下,每个班级又各具个性、各显特色。走进郑州经开区的校园,教室的墙壁、板报述说着班级故事;班旗、班徽、班级吉祥物等张扬着班级个性;班呼、班歌鼓舞士气,电子班牌展示着师生风采。每一个文化元素,都在彰显班集体的精神和力量。

此外,小组合作可以说是风景别具,它不再是一种课堂学习方式,已成为一种文化,使合作互助的理念深入人心。不少学校的课桌摆放呈六人围坐的样式,六人小组内又结成“一对一”对子,孩子们不仅在学习上合作互助,班级活动和日常管理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行小组捆绑评价;同一小组家长结成“家长联盟”,定期参与活动,参与小组建设讨论,提供成长支持。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所有学校都形成了合作成长的共同体。

二、各美其美,活动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多方面、多领域充分表现自己的天赋、兴趣、爱好、特长,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个人潜能,保证学习富于成效。他认为这种模式的教育才称得上是“和谐教育”。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郑州经开区各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校内外校本课程和活动,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努力成就每一个学生。

为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各学校还以社团为依托,积极开展“一生一社团,一生一特长”活动。戏曲、太极、泥塑、纸艺,尽显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动漫、创客、街舞、击剑,张扬时尚青春风采;经典阅读、心理辅导,引领精神成长;足球、篮球、花样毽球,强健体魄……每月的“校园吉尼斯”,有才你就来;每年五六月份的“社团嘉年华”,更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喜欢的课程里找到存在感、价值感。除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各学校还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主题活动,通过举办集体生日、成人典礼、入校典礼、毕业典礼等仪式,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校外的世界也是色彩缤纷的“课堂”。经开区各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自然类、人文类、科技类、体验类的研学旅行活动。基地拓展训练让孩子们参与不同形式的团队活动,进行生存、生活训练,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国内主题文化游,让孩子们了解特色民俗、追寻历史变迁、领略风土人情、饱览大好河山,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海外研学夏令营,让孩子们走进世界名校、感受异国课堂、欣赏民俗风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除了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和校外研学,各学校还组织学生走上街头、社区,开展不同形式和主题的实践活动。学生们走入残疾院、敬老院做义工,关爱弱势群体;走上马路当“小交警”,指挥交通,传播文明;走进社区为居民写春联、送温暖;走向街头,帮助环卫工人打扫卫生,传递正能量。这些活动,使孩子们体验到了真情,提升了综合能力。

书法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三、多措并举,协同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指出,在“塑造”人这一系统工程中,有多位“雕塑家”参与:一是教师个人,二是师生集体,三是父母和家庭,四是亲朋好友,五是街头伙伴,六是书籍和传媒,七是受教育者个人(指学生的自我教育)。这七位“雕塑家”都从各自的角度来“雕塑”受教育的人这个共同产品。基于这一理念,郑州经开区各学校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建构学校、家庭、社会统一施教体系,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一是全员参与,开展德育。班主任是学校德育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但并不是唯一责任人。为此,学校提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大力推行德育导师制,所有的任课教师参与班级德育工作,对 “承包”的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除此之外,学校还举行“校长请我看电影”“老班请我看足球”“与偶像共进午餐”等活动,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

二是家校共育,助力成长。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校和家庭,只有同向而行,才能收到真正的教育效果。为此,各学校积极争取家长参与、支持学校工作。比如,设置家长开放日,建立家长学校,成立家委会,开设家长讲堂,聘请专家讲课,引导家长注重家教、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合力共助孩子健康成长。

三是社会资源,共享共建。社会资源在“塑造人”这一系统工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经开区各学校结合本校传统和特点,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积极开发和运用社会资源。比如,请消防人员和法制工作人员走进校园普及相关知识;带领孩子们走进上汽集团了解汽车生产流程,走进物流园区了解物流过程;结合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好书大家读”等活动;请专科医生带来健康知识讲座,请社会名人为孩子们作励志报告……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拓宽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经开区社会各界人士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事业,不仅为学校提供了广泛的教育资源,还慷慨解囊捐资助教,助推经开区教育发展。

与此同时,学校也定期、定时将图书馆、运动场等面向社会开放,积极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走到群众中去,传播文化、传递正能量。学校、社会形成和谐的共育机制,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共享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