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洪建

我是一个新班主任,请教大家:小学四年级,班中几个女孩子搞“小团体”,孤立另一个女孩子。那几个女孩子还都是成绩好的,被孤立的女孩子成绩也不差,就是不被接纳。对此,该怎样应对?

——广州田老师

田老师的问题抛出来,我想到了很多答案,因此标题中就出现“合理”二字。之所以有思考“合理”的必要,是我认为处理班级特殊事务就像用药治病:病在那里,药有多种,用药的合理与否与治疗效果关系甚大。

首先,不能“用错药”

用药轻则无效,重则伤害身体,甚至致命。针对田老师的问题,就有人提出两种做法:一是开启班级议事,让全班同学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他人、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二是召开主题班会,通过案例分析、换位体验、真心倾诉、反躬自省等环节,让大家体会到被孤立的痛苦,从而解决问题,让班级团结起来。其实两种方法是一回事,都是典型的“用错药”。

我相信朋友们肯定会惊讶:这幺做不是很好吗?怎幺是“用错药”呢?各位试想:如果你是那位被孤立的学生,整个班会大家的言语里都是对弱者的“关心”“同情”,即使不提及姓名,你是会被感动还是有一种在更大场域中被“孤立”的感觉?这种看似关爱的教育行为恰恰是更大的伤害!很多关爱班级“特殊群体(个人)”的班会,看起来温暖无限,殊不知,这都是站在施爱者主观立场而没有从“特殊人”的内在心理感受出发。将受伤者的伤口展现出来,然后再用“良药”敷伤,不管你的主观愿望有多好,都会带来伤害。

其次,用“西药”治标

正如去年开始的新冠肺炎,要是解决发烧问题,吃点西药是可以奏效的,有人躲避体温检测用的就是这种手段。但是躲避了体温检测,病还在身上啊。很多班主任在处理班级特殊问题时,往往也习惯于用“西药”处理,例如直接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或者把家长、学生都叫过来,来个三方“会诊”。尤其是三方“会诊”,很容易达成班主任解决问题的目的,因为没有几个学生在家长在场时还敢蹬鼻子上脸。所以,班主任总会被事件“解决”的表象迷惑。

针对田老师的问题,不少教师提出先分别找双方谈话。找孤立方,告诉孩子们,成绩好固然是好,但是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往往是胸怀宽广、海纳百川的人,是一个可以看到别人优点的人,成长比成功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等。然后找被孤立方谈话,告诉她人要有橡树的品格,自己成长,不做攀援的凌霄花,可以交的朋友有很多,不必非要和她们在一起;老师找她们几个谈话了,相信她们可以改正自己的错误。

这是典型的谈话法,也是被很多人认为的带班重要法宝之一。各位有没有想过,这些道理学生都懂。思想工作有效的前提是让人的内在心理结构改变,而心理表层的暂时调节只是问题解决的假象。正如很多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做思想工作一样。当着老师的面,学生可能痛哭流涕后悔不已,也可能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再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过不了多久学生可能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因为思想工作改变的是他的心理表层,而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具有较强的反调节能力。也就是说,心理表层的暂时调节是可以被内在心理结构的反调节所消解的。这就是一次思想工作最终无效的根本原因。所以,班主任针对孤立或被孤立者的谈话,如果没有后续跟进,是很难起作用的。

第二种“西药”治疗方式就是把家长请来,进行三方“会诊”。其实这是典型的借助家长力量来施压的方法,当然也是表面上解决最快而实际上最无效的方法之一。所以,我建议朋友们,如果是处理特殊问题,最好不要请家长到校。请家长的目的应是了解学生情况、探讨教育方法、请求教育协助等,而不是借助家长的力量给学生施压。倘若施压,学生会更反感,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产生新的问题。

上述两种方法使用过后,如果真来个比孤立更严重的冷暴力出现,那就得不偿失了。也许有朋友会说多虑了,但我认为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处理特殊问题时,多虑要比侥幸更稳妥。

再次,必要时“中西药”结合

如上所谈及的做思想工作的方法,这“一次”谈话最终无效,但并不是它本身无效。因为任何一次谈话都是人心理表层的一次调节,只要是被调节了,就是起了作用,只是不等于问题的彻底解决。这就启示我们,若真要让思想工作有效,就需持续不断地调节学生的心理表层,阻止其内在心理结构的反调节。也就是说,要持续不断地做思想工作,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学生内在心理结构的改变,达成思想工作的最终有效。

其实,即使班主任能意识到需要持续不断地做思想工作,依然不是最好的选择。一是因为“持续不断”得有时间和精力。班级事务繁杂,班主任很少有精力在一件事情上下那幺多功夫。二是因为“做思想工作”从本质上讲,依然是外在植入,而教育最好的方式是让内在生长的美好化解呈现出的问题。

中药的使用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从人体的内在机理经络等通盘考虑。等于说,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简单地把问题本身作为个体抽离出来,而是放在一个整体背景下去思考解决。就田老师这个问题来说,从班级整体情境里抽离出来不是最好的解决路径,而应放在班级整体中通盘考虑。当然,田老师提到的问题发生的本身就说明了她的班级整体构建是有缺陷的,这个班级没有真正形成温暖美好的“场”,没有让学生看到美好的氛围。如果有了温暖美好的氛围,这类问题就不会发生。

所以,此处我们所谓的“中西药”结合就是在不放弃做思想工作的同时,把班级整体情境氛围的构建放在首位。因为,“改变人的永远是环境”(杜威),只有美好的教育情境才会生长出美好的生命个体,他们才能彼此影响,不断向上。基于田老师的问题解决,就要构建起温暖美好的班级氛围。

最后,关键是“不生病”

我们做班主任的,不要把主要精力花在去研究如何解决某个问题上,因为问题无尽,同一问题的原因也无尽,而人的精力却有限。所以,应该去分析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幺,把主要原因搞清楚并解决。就田老师提到的问题,首先需要构建温暖美好的班级氛围。

如何构建起这种氛围?——“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就是以发现美好、传递美好为核心。但要注意的是发现的节奏和传递的策略。发现美好一定要从班主任开始,班主任要主动发掘班上发生的温暖和美好的细节,然后进行传递。当然传递需要策略,那就是只传递现象,而不要传播个人。

例如你可以说:“今天测验发试卷时,几个同学从我手中接过时,说了谢谢,我觉得很温暖。考试的目的是帮助你查漏补缺,这种心态很好。”这时不需要点出姓名,因为你要的不是对某个人的表扬,而是要形成班级的氛围。形成氛围最好的方式是表扬现象,而非个人。接着,让学生去点赞教师的美好言行。最后才是让学生点赞学生的美好言行。当学生点赞学生的行动出现时,班级的温暖美好氛围就开始形成了。因为肯定别人的同时,自然地会产生对自身的反思。学生不断对标好的榜样,才能主动成长。

“四个基本点”是——

1.班级记事。学生轮流记录班级发生的温暖美好的事情,第二天上课前在班级朗诵,并发在网络平台上。不断地表达美好,才能让美好温暖人心,影响更多人。

2.展示平台。可以在家长会上、社区活动室展示相关事件的照片、小物件等。展示可以为美好提供持续产生影响力的舞台,为美好的创造者提供继续前行的力量,让好的事物不断产生影响力。

3.班级会议。这里的班级会议指的是有针对性的总结评价会,把班级里近期的好人好事筛选出来,由学生自己定义评判,并在此过程中思考自省。

4.终极评价。让一种美好发生不难,发生几次也不难,难在让美好持续不断地发生。而所谓“终极评价”就是把平时每次小评价都当作积累,学期末各种评优与之直接挂钩。这样的一次次平时评价,就成了驱动班级这列高铁前行的“驱动轮”,班级的温暖与美好也自然会持续地演绎,不会断层。

总之,班级任何特殊问题的发生,都不是单一的问题,它的处理方式也没那幺简单。所谓合理“用药”,指的是在解决表象的同时,整体细致地改善班级环境,不断审视班风班容,为班级注入正能量,即“强身健体,重在平时”。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