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华,信阳市平桥区第一小学副校长、育才校区执行校长,中教高级教师,中原名师培育对象,河南省中小学实验教学与教师教育专家。主持或参与多项省课题并获成果奖。成立“张卫华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以阅读为出发点,致力于研究“阅读与语文、阅读与写作、阅读与成长”,创设“灯塔阅读课程”和“主题研究课程”“养教课程”“爱慧成长课程”,使教师成长梯次提升,学校文明与内涵不断彰显。作品《静水深流》《陪伴》已结集,另出版有诗集《时间里的光》。

每个人对自我成长的要求不同、取向不同,所以对阅读的要求也不同。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向内心求发展的价值转型,在一部分人用“没时间”回避阅读时,一场“阅读革命”正在很多人的行动中悄然进行。

作为不断引导学生和家长阅读的教师,更应走在阅读的前列,搞清楚“为什幺读”“读什幺”“怎幺读”。

为什幺读

教师的发展之路就是学习之路,而阅读就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成长中要把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克服“本领恐慌”。当然,教师在成为教学高手之前应先成为学习高手,而成为学习高手的前提是成为阅读的高手,有阅读的兴趣、激情、能力和习惯。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足见阅读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阅读的首要意义在于它能决定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每个人的阅读内容都会成为他的精神基因和密码。一个人读过什幺就会拥有什幺样的精神财富,一个人的书架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秘密花园,他每天坚持在这个花园里行走,自然能走出自己的繁华与芬芳。

阅读应作为每个人成长的主线,它联系着每个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是已经积淀下来的浩如烟海的资源,而孩子是明天,那教师就是连接知识传承与发展的“今天”,就是昨天与明天的桥梁。教师怎样架设好桥梁,首要解决的就是个人的成长问题,就是学习,就是阅读。

教师有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才能培养出有阅读和思考习惯的孩子。他们才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也才是教师教育的成果。美国阅读专家吉姆认为:“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终身的阅读者。”所以,要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用阅读改变我们的行走方式和工作状态。你的阅读经历,决定了你的视野、格局和胸怀,决定了你所培养出的人的素质。

读什幺

在浩如烟海的资源中,教师该如何取舍和选择,才能真正涵养精神、提升素养?我认为,教师有必要给自己规划一个阅读路径图,绘制一份个人阅读地图,这样才能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从“单一阅读”到“延伸性阅读”,从“学科阅读”到“开放性阅读”。

读什幺,这要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理想的阅读是理性的,它如同树的生长。一些重要的阅读母题如同主干,不断延伸出的子题、相关作品,如枝叶不断生长。所以,要确定好阅读母题。经典无疑是一棵阅读之树中最重要的部分,意大利当代作家卡尔维诺曾幽默地说,对于那些总要寻找某些用途的人来说,唯一可以列举出来讨他们欢心的理由是,读经典总比不读好。

在诸多经典中,首先要多读国学经典。国学的兴起,是社会价值转型的一个明显标志,教师应明白自己在国学教育中的担当和责任。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最能涵养一个人的精神。诸子百家的论述、四大名着的意义、唐诗宋词的内涵……只有在涉猎和品味中才能体会到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精神品质。

其次是近现代经典。我们可以在文字里,循着不算久远的时空去重温经典。散文作品,能带人自由地畅想生活,随着作者的心绪和感悟去品味文字中的温和与坚定;传记作品,能让人了解他人的阅历与成长,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照他人的人生,在文字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诗歌作品,能让人在简单的文字组合中,读出深刻思想,它能拷问人的灵魂与良心,传达心头的快乐与忧伤。这些文字让你在阅读中知道高度在哪里,带给你心灵宁静和神思翩跹。那种感觉正如爱尔兰诗人罗伊·克利夫特在《爱》中说的那样:“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

再次是关于教育专业书籍的阅读。专业的阅读在一些老师那里往往是最不受“待见”的,可这是我们从事教育最本质的阅读,读苏霍姆林斯基、读杜威、读佐藤学这些教育大家的着作,你才能知道教育改革的理念之源;读霍懋征、朱永新、李镇西、李希贵、于永正等这些实操名家的经验结晶,你才能知道做好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当然这时候需要以“啃读者”的姿态出现。这种姿态通常是正襟危坐的,考验着你的理解水平,跟不上名家的节奏是常有的。不论是哲学型、原理型、分析型书籍,还是经验型和案例型书籍,即便难啃也得耐着性子读下去。要“营养均衡”,要“有坡度”地循序渐进阅读,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阅读兴趣,才能逐渐走进阅读的“澄明之境”。

最后是“微阅读”。我们要正视“微时代”对教师阅读的挑战,也要善于利用电子阅读。我向来喜欢“书卷在握之感”,但在今天的多媒体时代,新媒体阅读成为阅读的常态。这种阅读也许多是缺乏思考的扫描式阅读,是浅阅读,但这种“合理网读”至少能为我们提供信息参考,指导我们去有针对性地选择纸质上的深度阅读。

读什幺和怎幺读,如同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一样,方向比方法更重要。所以,教师要绘制好自己的阅读地图,设计好阅读路径,选好阅读主题。

怎幺读

“怎幺读”是方法问题。读的过程是理解和转化,读的结果是指导和运用。教师应把阅读的过程变成自我反思和重建的过程,变成自我“越狱”的过程。我们缺的不是书,缺的是在稳定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中,去坚持长期系统的训练。只读而不去转化,只能是为读而读,“食书不化”。

延伸阅读是构建个人阅读体系的有效方式。当你在某本书或某篇文章中读到涉及的其他内容,不妨进一步找到它们,跟进阅读。如同现在小语教学中正在开展的“群文阅读”,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方式,扩大阅读量,丰富阅读内涵,将本原的阅读内容,读得更为充实和透彻。因此,教师在阅读中要善于为自己搭建阅读立交桥,找到延伸的支点。

主题性阅读训练阅读的深度问题。主题性阅读最能把所要了解的某方面内容读通透、读彻底。曾记得这句话——“只要你阅读了某个领域近五年来的发表成果,你对这个领域就会有深刻的理解”。我们要带着这份坚信,进行主题性阅读。追本溯源,把作者所有的经历和背景都要挖掘了解得明明白白才放手。主题性阅读是阅读方式中的锦囊,也影响着我们逐步走向研究性阅读。

教师还要做到开放性阅读。阅读不只读学科书,也不只凭个人喜好读书,而应放开视角,在内容上、范围上、渠道上,广泛利用资源,做到开放性阅读。加强对相关报刊的关注,你会发现在开放性阅读的路上,视野会越来越开阔,对教育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也更能从容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教师要终身学习。作为教师,就要终身阅读。不管读什幺和怎幺读,教师都要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重要载体,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系统性思维能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法国着名作家福楼拜说“阅读是为了活着”,让我们用心读吧,书卷气息自然会刷新你的气质,会让你胸有丘壑、滋味无穷。